首页期刊导航|肿瘤基础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肿瘤基础与临床
肿瘤基础与临床

王留兴

双月刊

1673-5412

hnzl@zzu.edu.cn

0371-66658178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40号河南医科大学

肿瘤基础与临床/Journal Journal of Basic and Clinical Oncology
查看更多>>主要介绍肿瘤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肿瘤临床科研成果、工作经验;有关肿瘤防治的调查统计;抗癌新药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研究成果、经验交流;肿瘤研究最新进展的综述、讲座等。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已被多家专业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E型钙黏蛋白对胃癌AGS细胞增殖、侵袭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袁源贾西云李飞艳张煊若...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E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对胃癌AGS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顺铂(DDP)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筛选E-cadherin可能调控的下游基因与机制.方法 培养胃癌AGS细胞(对照组)和E-cadherin过表达的AGS细胞(E-cadherin过表达组)至对数生长期后,采用CCK-8方法检测2组细胞活力,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方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比较分析E-cadherin过表达前后细胞基因表达谱变化,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cadherin过表达组细胞活力下降更为显著(F组间=101.674,P<0.001;F组内=9.712,P=0.001;F交互=9.712,P=0.001),细胞集落数量减少(t=11.452,P<0.001),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迁移:t=3.994,P=0.016;细胞侵袭:t=2.971,P=0.041);在DDP作用下,与对照组比较,E-cadherin过表达组细胞活力下降更为显著(F组间=24.312,P<0.001;F组内=327.222,P<0.001;F交互=14.445,P<0.001),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迁移:t=4.253,P=0.013;细胞侵袭:t=3.944,P=0.017);E-cadherin过表达后,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 882个,包括552个lncRNA、272个circRNA和3 058个mRNA;GO注释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GTP酶活性的正向调节、细胞外基质生成、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补体与凝血级联通路等.结论 E-cadherin表达通过调节基因组变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为胃癌个体化治疗策略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胃癌E型钙黏蛋白细胞增殖细胞侵袭基因表达谱

    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向龙赵盈李晟磊许跃...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ESCC)患者癌组织中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BCAT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食管鳞癌细胞系中BCAT1基因的表达水平,筛选出合适的食管癌细胞,作为后续研究.敲低和过表达BCAT1,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SCC细胞中BCAT1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活力测定、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检测E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 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细胞相比,BCAT1在ESCC中的相对表达量降低,尤其是KYSE150和Eca109细胞更为明显,因此选择这两株细胞进行研究.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在转染BCAT1 siRNA 48 h后,其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过表达BCAT1之后,效果则相反.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BCAT1的敲低显著促进ESCC细胞的克隆形成,而BCAT1的过表达显著抑制ESCC细胞的克隆形成.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与Control siRNA组相比,BCAT1 siRNA组ES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明显升高;而过表达组中ES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BCAT1在ESCC中低表达,BCAT1低表达显著促进E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食管鳞癌支链氨基酸转移酶1增殖侵袭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凯刘芮菡刘桃圆苗洋洋...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病理诊断为BUC的石蜡标本4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石蜡标本19例,分别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PSM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SMA表达与B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结果 BUC患者中PSMA高表达率(62.50%)高于正常膀胱组织(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0,P=0.026).在BUC患者中,PSMA高表达组肌层浸润率(92.00%)高于PSMA低表达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7,P=0.041);PSMA高表达组MVD(6.36±2.49)高于PSMA低表达组(2.3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0,P=0.013).结论 PSMA在BUC中表达异常增高,且PSMA高表达与肌层浸润和MVD密切相关,在BUC患者预后评估及靶向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联合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预测价值

    李建华王志杰武玉东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联合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骨转移组108例、无骨转移组197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II、AFR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率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SII、AFR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 骨转移组SII为500.22(350.19~697.46)×109/L,AFR为11.53(9.91~12.87),无骨转移组分别为350.03(258.49~529.15)× 109/L、13.84(11.69~15.95)(Z=10.335,P<0.001;Z=12.101,P<0.001).在校正混杂因素后,SII每增加1个标准差,骨转移优势比(OR)为1.001(1.000,1.002),AFR每增加1个标准差,骨转移OR为0.812(0.717,0.919).SII、AFR单独和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717、0.747.单独检测SII的最佳截断值为411.49 ×109/L,敏感性为68.52%,特异性为60.91%;单独检测AFR的最佳截断值为13.35,敏感性为84.26%,特异性为55.84%.SII+AFR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72.22%,特异性为70.05%.SII+AFR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SII(Z=2.396,95%CI:0.014~0.139,P<0.001)和AFR(Z=2.062,95%CI:0.001~0.059,P<0.001).结论 SII、AFR与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相关,SII+AFR联合检测效能高于单独检测,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前列腺癌骨转移

    CD34+内皮祖细胞和内皮抑素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王雷阳张力葛永超冯金顺...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D34+内皮祖细胞(EPCs)、内皮抑素(ES)在肾细胞癌(R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RCC进展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RCC组织和20例正常肾组织中CD34+EPCs、ES蛋白的表达,并对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RCC组织中CD34+EPCs、ES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肾组织的(x2=47.126,P<0.001;x2=41.184,P<0.001).RCC 组织中 CD34+EPCs、ES 表达的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关(x2=13.942,P<0.001;x2=21.009,P<0.001;x2=11.107,P=0.004).RCC 组织中 CD34+EPCs 与 ES表达呈正相关(r=0.226,P=0.027).结论 CD34+EPCs和ES在RCC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对RCC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

    肾细胞癌内皮祖细胞内皮抑素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晚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邢玉广孙航郭得兴宰守峰...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晚期胃癌患者血清糖链抗原199(CA199)、癌抗原724(CA72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100A4蛋白(S100A4)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6月2023年3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均分A组(替吉奥+顺铂方案化疗)和B组(于A组基础上予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2组,每组43例,比较2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结果 B组临床获益率高于A组(x2=4.074,P=0.044).治疗后,B 组患者血清 CA199、CA724、VEGF、S100A4 水平均低于 A 组(t=33.274,P<0.001;t=10.686,P<0.001;t=15.620,P<0.001;t=7.536,P<0.001),而 KPS 评分高于 A 组(t=5.938,P<0.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1,P=0.458).结论 晚期胃癌患者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安全有效,能够降低机体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晚期胃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糖链抗原199癌抗原72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100A4蛋白

    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和生存预后分析

    丁佳音夏亚勤毛菁华丁师琦...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3例PT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等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25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3、5、10 a的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43.70%、36.60%和20.60%,3、5和、10 a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56.60%、49.20%和30.00%.多因素 Cox 分析结果回示,Ann Arbor 分期(HR=3.600,95%CI=1.277~10.145,P=0.015)是 PFS 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分期(HR=4.812,95%CI=1.389~16.679,P=0.013)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HR=0.308,95%CI=0.109~0.870,P=0.026)是OS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GDPT方案组患者的总反应率、PFS率和OS率明显高于CHOP方案组(P=0.033、0.011、0.042).结论 Ann Arbor分期和IPI评分是影响PFS和OS的预后因素,GDPT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新方案,有望成为PTCL的一线疗法.

    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IPI评分

    10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预后分析

    仵菲斐刘晓艳王亚楠甘思林...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06例患者中,男64例,女42例,中位年龄62.5(19~87)岁,≥60岁者占52.8%(56/106),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占66.0%(70/106),结外病变≥2处者占46.2%(49/106),骨髓受累者占20.8%(22/106),Ⅲ~Ⅳ期者占 67.0%(71/10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1 分26.4%(28/106),2 分22.6%(24/106),3 分 16.0%(17/106),4、5分34.9%(37/106).接受化疗者102例,90例完成疗效评估,完全缓解率为52.2%(47/90),经分析LDH>240 u/L(x2=6.136,P=0.017)、IPI 评分 3~5 分(x2=5.257,P=0.022)患者缓解率低.106 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533.5 d.单因素分析示年龄(x2=7.061,P=0.008)、B症状(x2=5.188,P=0.023)、骨髓受累(x2=14.074,P<0.001)、分期(x2=4.030,P=0.049)、LDH 水平(x2=5.219,P=0.022)、β2-MG 水平(x2=10.979,P=0.001)、IPI评分(x2=14.886,P=0.002)、化疗强度(x2=36.992,P=0.001)是DLBCL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示 LDH 水平(HR=1.001,95%CI:1.000~1.001,P=0.004)、化疗强度(HR=0.403,95%CI:0.164~0.988,P=0.047)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DLBCL预后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LDH水平、化疗强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预后

    子宫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张哲孙淼淼许跃罗婷...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例子宫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30~60岁.肿瘤均位于子宫体黏膜下,质地中等或稍软、有黏液感.其中2例组织形态学以黏液型为主,黏液样变的基质中见梭形细胞稀疏排列,区域密集的梭形细胞呈束状,类似平滑肌瘤,间质炎细胞浸润,局灶肿瘤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相少见.另外1例伴有妊娠,组织形态学以富于细胞型为主,具有提示侵袭性生物学的特点:浸润性生长、核分裂相多见、血管内生长.局灶可见蜕膜样变的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显示3例肿瘤均不同程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证实2例肿瘤存在ALK基因重排,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转移和复发.结论 子宫IM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有重叠,建议诊断时应结合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子宫肿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

    叶酸受体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T790M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靳钰炜李道宏朱琳张献伟...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叶酸受体1(FOLR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T790M基因突变后FOLR1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790M基因突变情况分为突变组44例和未突变组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4例肺腺癌组织中FOLR1的蛋白水平,分析腺癌组织中FOLR1蛋白表达与T790M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FOLR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比较T790M基因突变和未突变肺腺癌组织中FOLR1蛋白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 FOLR1蛋白的表达与T790M耐药基因的突变之间有相关性,且FOLR1将是肺腺癌T790M耐药基因的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肺腺癌叶酸受体1T790M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