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夏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夏考古
华夏考古

孙新民

季刊

1001-9928

hxkg@chinajournal.net.cn

0371-66319695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陇海北三街9号

华夏考古/Journal Huaxia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文物考古大省河南惟一的考古学专业期刊,集考古学资料性和学术性为一体,是河南乃至全国发表文物考古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鲁山仙人洞Ⅰ遗址2020~2021年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东亚现代人起源国际联合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
    3-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山仙人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位于河南省鲁山县观音寺乡,分大小两个洞,洞Ⅰ保留原生堆积,2020~2021年完成发掘面积14平方米,发现古人类头骨碎块、石制品及丰富动物化石,初步测年显示其年代为距今4万~3万年.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和古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鲁山仙人洞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制品人头骨化石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2012~2013年发掘简报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0-2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河南省荥阳市官庄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灰坑、墓葬和陶灶等遗迹.灰坑平面呈圆形、椭圆形、矩形以及不规则形.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石器、铁器和蚌器等.陶器器形有鬲、盆、豆、罐、孟及器盖等;石器包括铲、刀和镞;骨器有簪、针和锥等;青铜器包括箭镞和铜削等.根据出土陶器组合特征推断官庄遗址使用年代为两周之际至战国早中期,这为了解郑州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及其社会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周代城址

    江苏连云港张庄墓地五代至北宋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连云港市博物馆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度,连云港海州张庄墓地发掘清理了13座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船形砖室墓,其墓室形制、结构特征、出土器物特征及墓室构筑工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船形砖室墓差异较大,显示出较强的地域性.新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五代至北宋时期船形砖室墓的墓葬形制、构筑工艺、分期断代和分布传播提供了新材料.

    连云港海州张庄墓地五代至北宋船形砖室墓

    开封明代永宁郡王府遗址建筑遗存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3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7月~2018年8月,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开封城市基本建设过程中对迎宾路以西的一处大型明代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建筑基址30余座,出土各类生活遗物及建筑构件13000余件.根据出土匾额文字内容及相关文献记载,可确定该建筑遗址为明代周藩永宁郡王府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明代郡王府建筑规制和明代开封城市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封明代永宁郡王府

    "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的学术史观察

    王梦恒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是关于陶寺文化族属和夏文化指认的一种学术观点.该说于1983年前后产生,陶寺文化的年代、地域和社会性质等方面与传说中的"夏代"有颇多相合之处,因此该说曾一度得到若干学者的支持.随着夏文化探索的不断深入,该说日渐式微,但迄今在学界仍有遗响."陶寺文化为夏文化说"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产生有一定的原因,在夏文化考古研究的进程中退出主流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对该说的完整学术历程进行回顾,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同时也可为当前的夏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陶寺文化夏文化陶寺遗址考古学史

    河南鲁山仙人洞Ⅰ遗址新发现动物遗存研究

    陈君赵清坡张水木马欢欢...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山仙人洞Ⅰ遗址经过2020和2021年两次系统发掘,共出土包括牙齿、骨骼在内的动物遗存万余件.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仙人洞动物群成员均为哺乳动物,至少代表3目9科10个属种,包括沙鼠、中华鼢鼠、黄鼬、狼、獐、麝、梅花鹿、野猪、山羊和羚羊.动物群均为现生种,未发现灭绝种,其时代明显晚于许昌灵井动物群,与栾川龙泉洞、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周口店田园洞等动物群具有一定相似性,应同属晚更新世晚期动物群.根据对出土动物化石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是以低山森林、平原草地为主的复合型山间盆地景观.

    仙人洞Ⅰ遗址动物遗存哺乳动物群生态环境

    论波浪纹刻槽盆与王湾三期文化

    李景山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波浪纹刻槽盆是一种内壁靠近口沿处有波浪形刻槽的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特色鲜明,主要流行于王湾三期文化,其兴衰过程也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崛起、扩张、消亡相呼应,可视为王湾三期文化典型性器物.波浪纹刻槽盆分布范围的变迁也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之间交流传播提供了佐证,特别是其在鄂东地区的出现,是王湾三期文化东线通道南下的有力证明.

    波浪纹刻槽盆刻槽盆王湾三期文化

    再论豫东王油坊类型的形成问题

    赵江运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变革具有不平衡性,豫东地区大致在龙山中期才最终完成大汶口文化向王油坊类型的过渡.从陶器的视角看,王油坊类型主要是本地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的延续,同时在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到海岱龙山文化的影响,故将其归入海岱文化系统具有合理性.不过,在葬俗与宗教信仰层面,王油坊类型却与中原地区有趋同的一面.微观而言,豫东地区文化定性至今仍有争议,但宏观上看其又是将海岱与中原地区纳入同一文化圈的重要纽带.

    豫东地区龙山时期王油坊类型形成机制

    黄河中游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炊煮器组合与炊煮方式的变革

    秦小丽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器组合变化是考古学文化更替的重要指标,暗示着考古学文化所代表的人群或者集团在社会组织结构变化中的某种转变.而陶器组合中炊煮器的变化与其所使用炉灶形态紧密相关.黄河中游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学文化转变,在生活层面是否发生了变化?若有变化,其变化的社会背景又是如何?本文结合炊煮器组合及使用炉灶形态,通过分析不同地区考古资料来讨论该时段在炊煮方式上的变革,以此尝试恢复当时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以及随着时代变迁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黄河中游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炊煮器组合炉灶形态炊煮方式变革

    说瓒——商代玉器名实考之二

    杜金鹏
    101-11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代玉瓒是用于祼礼的并以玉柄形器为柄的挹酒器,瓒斗以蚌片或玉片为饰.甲骨文"瓒"字本为玉瓒象形字,后演化为与其他祼器结合的会意字,并简化、异化而脱离了瓒字之本形.祼字从瓒从示或从口、从酉、从手,会意字.晚商和早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部分原释作"璋"字的玉器名,可能释读为"瓒"更妥.

    玉柄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