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西学院学报
河西学院学报

何茂活

双月刊

1672-0520

journal@hxu.edu.cn

0936-8282418

734000

甘肃省张掖市北环路87号

河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突出学术性、地方性为重点,立足河西走廓,为地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平台,成为千里河西走廊学术交流主阵地,成为河西走廊学人研究河西的信息服务中心,成为反映河西走廊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和人文生活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胡商识宝"故事看唐代丝绸之路胡商形象塑造

    王东朱胜坤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始,胡商便在丝路物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胡人不断涌入中原地区的同时也被世人所熟知.唐代丝绸之路日益繁盛,人们将丝路胡商与源自汉地的识宝故事相嫁接,经广泛传播并重构演绎,通俗且带有传奇色彩的"胡商识宝"故事应运而生.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商贸重要通道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互鉴之路,"胡商识宝"故事背后蕴藏着中国与西域中亚等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民族交融的重要信息.通过"胡商识宝"故事更能直观地反映唐代丝绸之路的真实场景,呈现出胡商在丝路文明交互下的独特文化意涵.

    胡商"胡商识宝"丝绸之路唐代

    敦煌壁画所见丝绸之路上的"行人"形象

    彭晓静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绚丽的壁画更是闻名遐迩.其中不乏"行人"的形象,如军事家、政治家、僧侣和商人,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是古代文化繁荣和精神生活的象征,再现了中古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多个方面,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的窗口,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最佳诠释.

    敦煌壁画丝绸之路"行人"

    敦煌写本三种佛经注疏录文校正

    尤彩娜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册和《敦煌本古佚与疑伪经校注——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为中心》均对部分敦煌佛经文献进行了校录,后者是在前者校录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整理,纠正了前录文中的大量错误,但仍存在误录、缺录、漏录、误补、误倒的问题.针对《小乘戒律注疏》《法华义记卷第三》《维摩经义记卷第四》三种佛经注疏录文中的这五类失误,共择取20例,试作考释.

    敦煌佛经录文校正考释

    河西走廊高台墓室壁画砖五骑射猎图绘画语言研究

    胡少东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西走廊高台县骆驼城附近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壁画砖,五骑射猎图壁画砖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一幅.五骑射猎图采用排列式和渐变式构图方法;其中,用色简洁明快,在交替渲染中制造画面色彩上的丰富感;同时,注重对线条的虚实与方向性运用,以线条表现物体,传递情感.文章从构图、色彩、线条等绘画语言入手解析五骑射猎图壁画砖,探究古人构图方式,设色及用线技巧,该画像砖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壁画砖色彩构图线条

    河西走廊红色旅游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

    吴雅萌王炤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旅游文化承载着新中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具备深厚的民族基础.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推动河西走廊红色旅游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既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有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然而,当前河西走廊红色旅游文化对外传播还存在传播主体相对单一、数字化程度相对不高、译文语种相对单一等问题.构建河西走廊红色旅游文化译介传播协同机制,建设河西走廊红色旅游文化双语或多模态多语语料库,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河西走廊红色旅游文化对外传播.

    红色旅游文化河西走廊对外传播翻译

    行走在河西走廊上的杖头木偶戏——以甘肃张掖邵家班子为例

    吕桂玲张明志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偶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杖头木偶戏是明代由陕西传入河西走廊张掖一带.张掖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班,是河西地区唯一一支家族传承式的木偶戏班,该戏班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木偶戏的历史渊源、张掖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班的前世今生、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的艺术特色、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创新式传承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挖掘、整理,希望引起专家、学者及社会的关注,使得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这一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艺术特色创新式传承

    新见北朝墓志研考二题

    何山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见北魏《嵇谨墓志》来源不明,内容疑点较多,应是一通伪刻,作伪源头或为北魏《韩弩真妻王亿变碑》,而此碑也疑似伪刻.新见北周《宇文鸿渐墓志》和《宇文吉甫墓志》发掘简报有多处释文疏误,断句标点亦存在问题,有违志文原始信息.辨疑祛伪,以便学界后续利用时排除伪刻干扰;校正录文及句读错误,则能更好发挥新材料的学术价值.

    北魏嵇谨墓志北周宇文鸿渐和宇文吉甫墓志辨伪校勘

    清末西方三位考察家对西北社会及新政考察的述评

    邓慧君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新政时期,西方三位考察家通过考察丝绸之路沿线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从局外人的角度发表对西北社会问题和新政推行情况的看法.抛开中外交往不平等和不公平背景,这些考察家尽管考察目的各异,但对西北社会问题的评述和对新政推行情况的看法还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使我们对这些内容有了较直观的认识.这给我们一些启示,推进不同文化交往交流互鉴,需要我们不仅弄清我们眼里的世界,也要明白世界眼里的我们.从这个视角讲,他们的考察应该属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内容.

    清末考察家西北社会及新政述评

    明止堂藏宋代地方墓志释文补缺

    管金粮邓章应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墓志》为研究宋代抚州地区的民间生活及人文地理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证.但由于民间刻工水平较低或志石残泐较甚,造成部分文字释读困难,释文处理作"□".结合拓片,依据文字残存笔画、行文体例、语境及相关文史知识,这些缺字能够进行释读.文章将释文中部分"□"进行补充,旨在为该项材料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以便于发挥新材料的价值.

    《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墓志》释文补缺

    从平凉方言NN式名词的重音模式看连读调与词调的关系

    贺岩张慧丽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凉方言两字组存在连读调和词调两种连调模式,前者多数不涉及变调,后者都涉及变调.NN式名词的词调前后字轻重对比显著,且根据前字单字调的不同产生了左重步与右重步的分化,其形成受到了重音模式的制约.词调更符合相对轻重的韵律要求,更易被优选为共享调式.而连读调纷繁复杂,多数前后字缺少明显的轻重对比,未能普遍成为共享调式.前人观察到"西北方言词调统一稳定,连读调复杂易变",这种分化从重音模式出发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平凉方言NN式名词连读调词调重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