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建筑
华中建筑

俞红

月刊

1003-739X

hzjz@chinahournal.net.cn

027-87337236;87337290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19号

华中建筑/Journal Huazhong Archite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大型综合性建筑学术期刊。着重建筑学领域内理论研究上的深度报道和设计、科研、教学实践经验的传播。重国情、民情、民俗,重学科渗透。该刊栏目宽广,古今并蓄,中外兼容,是名播海内外的充分展开争鸣的建筑学术园地。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经济信息网、世界期刊博览中心(深圳)入选期刊以及国外ICONDA、EI、SCI、JST、INSPEC检索系统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知识图谱的浙江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魏秦刘瑾周天夫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传统制造业聚落是指乡村以某种传统加工制造作为主要生计方式,其聚落形成与发展紧密依赖制造业的生产过程而逐渐演变的传统乡村聚落.该文以分布在浙江省的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梳理近年来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的研究进展,剖析现存浙江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的典型案例,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解析传统制造业聚落研究的热点演变规律,分析其研究内容、路径与方法的差异,为传统产业聚落研究提供理论库存与趋势导引.

    传统制造业乡村聚落产业类型聚落形态知识图谱

    基于扎根理论的村落地名分类法——以泉州市为例

    罗涛廖红春戈祎迎何茜倩...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名作为反映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和地理标志,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传统的地名分类方式在分类的客观性、系统性、精准性以及解释地名的文化含义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全面理解并挖掘地名蕴含的文化属性,该文以泉州市9417个村落地名为例,应用扎根理论探索构建了一套新的地名分类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切实解决地名受到方言、专名和一字多义等因素影响所导致的分类解释不唯一、分类结果不准确等问题,提升地名分类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同时,在空间特征研究分析中亦指出,自然类要素的地名主要集中于平原地区;地理特征类地名随高程的增加而更为聚集;姓氏类地名集中于平原地区中的临海区域;其他类别的地名则集中于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区域.研究结果为地名的分类方法提供了一条新的值得探讨的方法路径,也为下一步对地名产生与演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支撑.

    文化景观地名分类分类体系泉州市

    CMP体系下基于历史文脉传承的淮安城市遗产价值评估

    单超杨芮冯靖茹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淮安,中国大运河线上最重要的水利枢纽城市之一.自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大运河重新疏浚、改线、贯通后,北方巨量的物资需求促使漕运兴盛,时值淮安城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风光一时无两.现下,运河城市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部分,淮安城市遗产反映着其城市文化特征,也是城市职能的直接体现.该文利用CMP(保护规划管理)从场所意义出发,对淮安城市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并试图以此构建基于历史文脉保护利用传承导则,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历史文脉淮安CMP城市遗产价值评估

    浅析徐州白集汉画像石墓的建筑特质

    张明皓黎海宁张敬尧栾宸...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集汉墓位于徐州市贾汪区,是一座典型的汉代画像石墓,反映了徐州及其周边地区东汉中晚期汉墓的具体面貌、发展以及演变等.由于发掘年代久远,研究资料不足,该文对白集汉墓进行了重新测量、调研,并对现有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结合实地调研测量数据和原有数据,与周边具有代表性的汉墓进行对比,对白集汉墓的建筑结构、平面布局、画像石配置、汉代尺度提出新的看法与思考,试图对白集汉墓所蕴含的汉画像石墓的建筑特质、发展与演进等进行提取与分析.

    白集汉墓汉画像石墓建筑特质

    莆田市凤山寺—文峰宫建成环境及其无量寿佛塔复原研究

    林悦晗关瑞明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莆田市凤山寺与文峰宫历史悠久,位于莆田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区,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数十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宫庙建筑群的格局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规划,而使当前的建成环境呈现碎片化的现状,与周边建成环境格格不入.该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研究凤山寺—文峰宫的建成环境,探究历史街巷与凤山寺—文峰宫的关系,再现凤山寺—文峰宫建筑群的历史格局,复原城市中原有的标志性建筑——凤山寺无量寿佛塔,并以当前的城市建成环境为基底提出宫庙建筑群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复原意象,使历史街区的风貌在保护中得以提升.

    莆田凤山寺文峰宫建成环境无量寿佛塔复原

    功能复合型乡村住宅虚拟感知与空间解析

    李裕萱何成徐峰夏胜...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功能复合型乡村住宅空间的主观体验及其空间形式逻辑,以三类典型乡村住宅原型为例,先采用虚拟漫游体验与语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视觉、心理、行为、功能四个维度探索了住宅空间的主观感知特征,而后利用空间句法分析,从空间的整合度、选择度和视线分析上探明主观感知背后的空间结构原因,最后提出乡村住宅空间优化路径,为转型期的乡村住宅空间设计提供指导.

    乡村住宅复合功能虚拟体验空间句法

    北京市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需求及策略研究

    冯书娇韩涵邢新主刀小斐...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深化,居家养老环境的适老性提升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对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总结既有实践经验,更能深入洞察市场需求,为系统化工作流程的构建、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市场工作的推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门头沟区5个区域内的120户老年家庭进行了入户调研.研究基于用户调研并通过深入分析用户改造流程的体验性以及适老化改造内容的适用性,从改造流程、辅具适用、政府主导三方面提出改造策略,以期为提升居家养老环境的适老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适老化改造居家环境改造流程改造策略

    声音视角下的场所精神营建探析——以重庆市国际村社区为例

    冯钰暄顾红男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的城市与建筑设计进程中,场所因具有承载记忆、唤起人们认同感等功能而成为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人对场所的感知要从身体的体验获得,声音在人的体验过程以及场所精神的营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声音可以加强人们的视觉体验、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引发人们的诗意联想.研究如何从声音的角度塑造场所至关重要.该文结合场所以及场所精神的理论,从人本体验的角度阐释声音在场所营建中的作用,并以重庆市渝中区国际村社区为例,探讨以声音为主的场所构建方法.

    场所场所精神声音营建

    老年人对高频率声源的感知与声景评价初步研究

    姚郁邹源王晓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中国日益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和大量听力下降的老年人,研究主要关注老年群体对高频率声源的感知与声景评价.以武汉市解放公园为研究区域,老年和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验和问卷形式,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老年群体和青年群体对高频声源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老年群体对高频声源感知明显不足,通过提高自然高频率声源如鸟鸣、蝉鸣的响度可改善老年群体对声景的感知和评价,且老年群体对鸟鸣声、蝉鸣声的响度需求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公园、养老院、住宅等外环境声景无障碍设计提供参考.

    老年人声环境高频率声源声源感知声景评价

    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后评估——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教学楼为例

    李明欣张霞熊燕顾笑言...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革新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学习方式,从而促使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需求的提升.该文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教学楼为例,根据过往研究构建高校教学楼非正式学习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问卷数据,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采用行为观察的方式总结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使用规律,将教学楼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分为公共型、私密型、休憩型和辅助型四大类.最终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多源数据分析结果对这四类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建设、改造提出建议.

    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后评估熵权法多源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