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床与液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床与液压
机床与液压

闵新和

半月刊

1001-3881

jcy@gmeri.com;jybjb@163.net

020-32385312

510700

广州市黄埔区茅岗路828号

机床与液压/Journal Machine Tool & Hydraul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中文核心科技期刊,中国期刊光盘版源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刊,我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用刊。主要介绍液压、气动和控制技术,及其在工厂生产制造、机电工程设计、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介绍设备使用维修和技术改造、开发方面的最新科研生产成果。此外,本刊还经常报道机电行业技术有关领域的专题综述,技术讲座,国内外发展动态及最新信息。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普及与提高、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原则,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企业形象的理想窗口,读者是遍布全国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工厂的技术人员,设备管理、维修人员,企业管理干部,经营促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航空复杂曲面工件激光位移测量机器人自动定位打磨系统

    刘殿海周波习磊韩勇...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具有回转曲面的大型航空发动机管件部件在高精度加工技术中存在的定位精度不高及难以定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工件精确测定与自动调整位置的方法.通过构建一个机器人打磨中心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的打磨平台,采用机器人末端夹持非接触式激光位移测量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数据拟合的计算径向及角向偏差.为实现非接触式自动化对刀,设计定位夹紧滑块机构,确定每个工位的定位夹紧块移动量.最后,将上述机器人智能加工和智能检测功能通过软件实现创新集成.四工位仿真及三工位实际打磨加工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大型回转体工件的打磨定位精度、效率及打磨质量.

    自由曲面航空自动定位机器人打磨

    架空输电线路绝缘子验收机器人检测机构设计

    周孝法黎宇徐永铭陆小龙...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架空输电线路中水平玻璃绝缘子安装质量验收存在盲区的难题,以500 kV架空输电线路水平玻璃绝缘子串为验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工业内窥镜的绝缘子安装质量验收机器人结构设计方案.分别利用D-H参数法和代数方法对检测机构中的五轴机械臂进行正、逆运动学分析,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出五轴机械臂的工作空间.采用五次多项式插值方法,在MATLAB软件中对五轴机械臂进行轨迹规划,并对各关节的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后置标准型D-H参数法建立的五轴机械臂仿真模型位姿与三维模型位姿一致;五轴机械臂工作空间符合实际情况,且各关节速度和加速度都光滑平顺、无突变,满足设计要求.

    安装质量验收机器人检测机构工作空间轨迹规划

    高能效电液混合驱动装载机行走系统特性分析

    吴昊王翔宇权龙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纯电驱装载机在频繁的启制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动势能浪费.为此,提出一种高能效电液混合动力装载机行走系统.采用伺服电机和液压驱动单元构成混合动力源,共同驱动装载机行走.通过蓄能器与液压泵/马达回收制动过程中系统动势能.通过阐述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系统控制策略以及优化与匹配关键元件参数,在SimulationX仿真平台中构建所提系统的机电液多学科联合仿真模型,并在常用工况下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能量效率最高的纯电驱行走系统,所提系统可降低能耗23.3%,制动过程中动势能回收效率可达66.4%.

    轮式装载机电液混合驱动能量回收节能

    卷扬用湿式离合器动态刹车特性试验台的设计

    杨贵胜宋世恒高伟张迪...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工况下卷扬用湿式离合器的动态刹车特性,设计试验台,并分析不同工况下离合器刹车特性.阐述卷扬减速机湿式离合器的结构与控制原理,设计试验台液压系统,包括泵站的设计、选型和控制油路的设计.基于Lab-VIEW和PLC开发试验台的远程控制系统,并基于研华数据采集卡实现传感器数据的实时读取保存.最后,提出一种离合器前馈PID压力闭环控制方法,并搭建试验台整体仿真系统,对湿式离合器压力控制特性与动态刹车特性进行了仿真与样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湿式离合器控制腔压力滞环降低80%以上,离合器转矩输出的线性度明显提高,满足扭矩输出性能试验需求,可实现各类典型工况时的离合器动态刹车特性测试.

    湿式离合器工况模拟动态刹车试验台前馈PID

    异步电动机自抗扰矢量控制

    周子景崔彦良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基于PI控制算法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存在的转速超调量大、系统响应慢及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为实现系统对期望值的及时输出,提出一种静态控制方法.将线性自抗扰控制引入电流环,并将电流环的耦合项视为总扰动,通过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进行实时补偿.最后,对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进行改进,引入静态控制,提出静态线性自抗扰控制(S-LADRC)策略,并将其应用于转速环和磁链环.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PI矢量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转速响应速度提高了 66.7%,转子磁链响应速度提升了 64.8%,同时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静态线性自抗扰控制

    三目摄影技术在旋转机械振动分析中的应用与评估

    补生来古丽巴哈尔·托乎提刘升买买提明·艾尼...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旋转机械振动分析和稳定性评估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三目摄影的模态识别测量方法.该方法融合3台相机与字符编码标志设计,在传统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结构中引入卷积层、增加网络深度和宽度、集成"Squeeze-and-Exci-tation"(SE)模块,形成一个新的网络结构 HybridNetwork.HybridNetwork显著提升了旋转机械振动数据的检测准确性.应用双目立体视觉原理和信息融合技术,精确计算出目标的三维坐标,有效反映机械结构的时域振动响应.通过分析时域响应数据,成功提取出转子系统的模态频率,并与激光多普勒测振仪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相对误差控制在0.853%以内,在空间位移和振动形态上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有效证明了其在旋转机械振动分析领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旋转机械三目摄影模态分析振动测量混合网络

    基于机床电机转矩的变截面异型螺纹表面粗糙度建模与工艺优化研究

    刘亦航彭斌陈雪林刘安民...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截面异型螺纹应用于高压、大冲击等极端工况的密封连接,其性能与螺纹表面粗糙度密切关联.然而,基于机床电机转矩的螺纹表面粗糙度与工艺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以机床电机转矩为自变量,以切削力、刀具螺旋线切削轨迹等因素为中间过程量,构建变截面异型螺纹表面粗糙度模型,提出通过控制电机转矩来优化螺纹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最后,编写数控程序,并开展螺纹加工与检测试验.研究表明:降低切削负偏角能显著降低螺纹的表面粗糙度值;理论计算结果与工业试验数据较为接近,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表面粗糙度变截面异型螺纹电机转矩车削

    基于驰振的压电能量收集器的仿真与试验

    徐迎滕燕胡万兴李兴旺...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气动系统中气缸等执行元件排出的气体进行无背压能量回收,以压电陶瓷为核心部件,设计附有方形尾柱的菱形扰流柱压电能量收集器.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模拟射流气体激励下压电能量收集器的驰振响应,分析流固双向耦合过程压电能量收集器气动升力和振动位移变化规律.通过试验测试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输出电压和功率.结果表明:当入射口压力为50 kPa、方形尾柱厚度为3mm、扰流柱夹角为80°、入射口与扰流柱间距为30 mm、负载电阻为300 kΩ时,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输出功率为215.67 μW,功率密度为90.77 W/m3,相比现有研究取得明显提升.

    气动系统压电陶瓷流固双向耦合能量收集器驰振

    基于PSO的FeCoNiCrMn高熵合金微铣削参数优化

    李潭彭宝营王鹏家庞英杰...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FeCoNiCrMn高熵合金的微铣削加工特性,采用正交试验法,探究主轴转速、每齿进给量、铣削深度等铣削参数对其微铣削力的影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FeCoNiCrMn高熵合金各向微铣削力的预测模型.以FeCoNiCrMn高熵合金加工时的铣削力和加工效率为优化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试验铣削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后的铣削参数加工不仅降低了合金的铣削力,同时材料去除率提高了7.55%;在加工FeCoNiCrMn高熵合金时,应选择较大的主轴转速和每齿进给量以及较低的铣削深度,以有效降低铣削力并提高加工效率.

    FeCoNiCrMn高熵合金微铣削参数优化粒子群优化算法

    能量再生型可逆轧机驱动系统参数匹配及能效分析

    耿效晗刘志奇杜锐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可逆轧机驱动系统的效率并降低能耗,提出一种能量再生型可逆轧机电液混合驱动系统.分析电液混合驱动系统的运行工况,并提出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以可逆轧机轧制效率、蓄能器使用寿命及负载平衡能力为约束条件,对所提电液混合驱动系统中关键元件进行参数匹配.通过AMESim建立仿真模型,以能量回收利用率和节能率作为评价指标,对所提系统的驱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参数匹配后的能量再生型电液混合驱动系统所受冲击明显降低,轧制效率提高了 13%;系统能量回收及再利用效率分别为82%和75%,整机节能效果提升7%.

    可逆轧机电液混合驱动参数匹配能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