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疗保险参与的幸福感效应: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

    姚东旻王艺霏王子豪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政府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和提升风险抵抗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提高民生福祉具有基础性作用.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居民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以显著提升其社会幸福感知;在主观层面可以提升未来信心度和主观社会地位,在客观层面可以增加家庭储蓄和消费性支出水平,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对于被动参保人群、老年人、低收入人群而言,这种幸福感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应持续提升医保覆盖面,增加政策统筹力度,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居民幸福感.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参与幸福感

    文化产业中的数字情感劳动:一种新型劳动形式

    周建新王福如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情感劳动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劳动形式.与数字劳动、情感劳动相比,数字情感劳动凸显了数字与情感的交互效应,因此需要从技术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等方面理解其概念的生成逻辑.由于技术与情感的交叉融合,数字情感劳动表现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统一、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的统一、劳动主体的自主性、劳动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和以数字媒介为中介等典型特征,并形成数字情感的表达、传递、管理和操纵四种主要类型.数字情感劳动嵌入文化生产的全过程、驱动文化消费的过程循环并重塑文化传播的链条,从而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对数字文化产业的作用尤为显著.未来应大力促进数字情感劳动与数字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情感劳动文化产业平台经济数字劳动劳动形式

    算法秩序的属性、价值与运行

    褚尔康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处理和控制能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政治行为基本模式中的重要因素,这也促使政治秩序形成新的工具体系和空间场域.作为政治活动的重要价值取向,政治秩序在数字空间体系中呈现出全新的运行特征.算法化技术体系运行模式不仅重构了政治秩序运行的基本属性,也带来了政治秩序价值体系形态与运行模式的革新.当前,算法秩序所具有的逻辑属性、政治属性和技术属性,使得其在技术理性、社会控制、权力运行方面体现出特定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符号秩序、拟像秩序与信息秩序等形态,对思考政治运行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发展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

    算法秩序算法政治学范式建构

    北朝至隋唐大理寺制度的形成与运作——兼论中古农、牧文化的交融

    张春海
    169-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孝文帝汉化改革后的司法体制是一种"新廷尉"制,其中的"三官"很可能是由汉代廷尉三官与具有草原传统的"三都大官"融合而成,华夏式的统一性司法制度由此开始形成.在隋及唐初,三官制被打破,与六部体制相适应的、以四等官制为基本框架的大理寺制逐渐建立,并形成起一套相应的制衡机制.其中,既有来自南朝的华夏制度,也有游牧文化的残留.这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性及其所具有的活力.

    司直草原传统六部制四等官制大理寺

    应对气候变化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国际法律治理与中国因应

    白佳玉朱开磊
    180-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指出,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等活动已导致全球升温约1.1℃,致使全球每个区域都已感受到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影响.这一结论引发了国际社会在国际法层面治理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国际法律治理存在环境正义贯彻不充分、减缓和适应法律制度设置不平衡、国际法律规范运行状态不协同等问题.上述问题有两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制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的新执行协定,明确缔约方负有应对气候变化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义务;对既有国际法律规范进行解释和完善.但是,这两种方案各自面临着制定共识难以达成、气候变化应对义务和海洋环境保护义务混同的挑战.中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国际法律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之决定的指引下,可考虑通过国内参照性模范立法,以及向国际社会提出既有国际法律规范完善和解释的中国方案,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国际法律治理的良性发展.

    气候变化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国际法律治理

    西学影响下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近代阐释

    谢贵安
    188-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中国政治大动荡、学术大分化的时代,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成为各派学者关注的焦点.国粹学派以西方平等观念为标准,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史平等,以动摇经学作为"君学"的统治地位;守成派则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由史出"和"众史皆经",以维护经学的传统地位;新考据学者则从科学实证主义立场出发,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阐释为"六经皆史料"和"六经皆史材";新理论学者在学术分科体制下应用"理论与实践关系"学说,反驳章学诚"六经皆史"道器合一、摒弃"空言"的理念,完成了对章氏学说从"迁就"到"超越"的阐释过程.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各学派对"六经皆史"的阐释,实际是借章说以表达各自不同的学术诉求和政治理想.无论立场如何不同,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作为自己学术理想的阐释载体,反映出中国传统史学中那些优秀的学术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魅力.

    章学诚六经皆史近代阐释西学影响

    战后秩序下的卫生愿景:1922-1923年国联卫生官员华爱德的东方调研

    杨祥银韩亮
    203-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跨国卫生治理成为战后各国的普遍需求之一.1920年,为应对东欧疫情,国际联盟流行病委员会成立,不久后又衍生出国联卫生委员会.随着国联的卫生工作在欧洲日渐顺利,国联卫生委员会中的日本官员宫岛干之助向前者提议介入东方疫情的防治工作.这一提议随即获得了时任卫生委员会医务主任拉西曼的认可,并逐渐得到推动和落实.于是便有了 1922-1923年国联流行病委员会首席专员华爱德的东方调研.同时,因宫岛将中国上海、东北等地视为远东疾病传播的中心和发源地,中国也成为此次调研的焦点之一.经过实地走访和信息交流,华爱德驳斥了宫岛原有的论断,并对东方地区的防疫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其中便包括在新加坡设立国联卫生组织东方局.华爱德此行标志着国际联盟正式参与到欧洲以外的跨国卫生治理中,也折射出战后秩序下卫生建设事业的多重维度和复杂面向.

    华爱德国际联盟跨国卫生东方调研

    考文垂大教堂的重建与英国和平教育实践

    罗清云
    215-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战期间,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在德军闪电战的袭击下被完全摧毁.而大教堂在战后重建中,构建了超越传统战争磨难印象的和平教育空间,旨在打破仇恨和偏见的创伤循环.大教堂的神职人员也积极创造与德国对话机会,利用"法衣室重建项目""德累斯顿和解项目"等行动,直接推动战后英德关系的"破冰",使大教堂成为英德和解的"缓冲地带".大教堂策略性地开展对德和解的"记忆治愈"教育,为两国解除误解与仇恨,建立信任与合作奠定基础.随着和平建设议题不断更新,大教堂的和平教育实践不再局限于战争及其衍生问题,而是通过"欧洲愿景"等项目,有效推动战后欧洲的团结与一体化进程.大教堂的重生由此被赋予了城市命运和国家精神重振的象征,持续创新的教育实践议题不断巩固着其作为"国际和解中心"的地位.

    考文垂大教堂和平教育对德和解人类福祉

    异趣同归:辽代"四六"的传变轨迹

    张兴武
    227-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代"四六"脱胎于唐末五代幽、蓟诸州的幕府文书,其格法体制及传变节奏实与中原相仿佛.史称自耶律德光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殊不知五代之初耶律氏已"尽得燕中人士,教之文法".而自割地之后,燕、蓟文人多能通过"举选"入辽为官,俊逸者至能入翰林,掌诰令,而其"四六"之作亦能传承幽、蓟旧章质朴淳厚的风格.辽圣宗时代,南北交流日渐频繁,辽境文人自觉取法北宋,尊重《文选》,倾慕"杨刘",其"四六"作品刻画细腻,偶对亲切,直可与中原文章相媲美.兴、道两朝,辽"四六"撰述水平显著提高,其时部分文人传承"燕许轨范",以博学济文章,追求深醇雅健,另一部分则在"欧、苏"风神的激励下,积极超越"准绳"限制,令"四六"制作呈现出自然淳质才气超逸的新境界.要之,南北文章根脉相同,以传世篇章为据,分析辽代"四六"兴衰嬗变的内在轨迹,无疑有着讨源及流、拾遗补阙的重要价值.

    辽代四六南北交流传变轨迹

    当"思想"遭遇"文学":论文学在"五四"思想传播中的角色扮演

    褚金勇
    237-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与启蒙"是"五四"以来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但诸多研究成果集中在两个角度,或是颂扬"五四"新文学在思想观念传播中的启蒙之功,或是从纯文学角度批判文学承担起思想观念的传播挤压了文学本身的艺术性与自主性.学界尚未充分关注到文学启蒙对思想传播的正负双面影响问题.以文学为媒介的启蒙往往诉诸情感与形象,通过营造故事气氛感染民众心灵,而思想启蒙理应诉诸理性与逻辑,通过逻辑力量来训练民众思维.倘若想呈现"文学与启蒙"关系的复杂性,我们必须省视文学介入思想启蒙、担纲思想传播,并非只是思想挤压了文学的艺术性与 自主性,同时诉诸感性与形象的文学启蒙也导致了思想自主性的迷失.厘清这个问题,才能更客观地评判文学在思想传播中的角色扮演.

    文学思想启蒙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