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林研究
经济林研究

谭晓风

季刊

1003-8981

jjlyj-csfu@163.com

0731-8565852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社

经济林研究/Journal Nonwood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唯一的经济林综合性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由国内从事经济林生产、科研和教学的专家教授组成,在经济林学科领域肯有权威性。主要刊登国内外经济林科技论文和科技信息与发展动态,经济林生产形势和经营策略,并加强了实用技术和产业建设方面的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茶成熟期喷施乙烯利对果实成熟及品质的影响

    刘雪叶甜甜施帆周晓香...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高果实成熟整齐度,促进油茶鲜果机械化采收.[方法]以'长林 18 号''赣石 83-4''赣石447'为试验对象,在果实成熟期喷施0.2、0.6、0.8、1.2 g/L乙烯利和等量清水,调查油茶果实开裂动态,测定果实表观性状指标、种仁内营养物质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揭示乙烯利对油茶果实成熟和品质的影响.[结果]1.2 g/L乙烯利处理促进油茶果实开裂的效果最好,1.2 g/L处理的裂果率达到 50%的所需时间比对照缩短了4 d,比0.6、0.8 g/L处理缩短了2 d.喷施乙烯利后,油茶的单果鲜质量、鲜果出籽率、鲜果出仁率、果实含水率以及连续 2 a的单株产量无明显变化,种仁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及各脂肪酸组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长林 18 号'种仁的可溶性糖含量减少,油脂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增加;'赣石447'种仁的可溶性糖和油脂含量整体上分别呈现减少和增加的趋势;'赣石83-4'种仁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减少,油脂含量增加.'长林 18 号'和'赣石 447'种仁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赣石 83-4'种仁的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不明显.[结论]在不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可在成熟期对'长林18号'和'赣石83-4'喷施质量浓度为1.2 g/L的乙烯利溶液,对'赣石447'喷施质量浓度为0.8 g/L的乙烯利溶液,来缩短油茶成熟进程,使其果实同步成熟.

    油茶乙烯利果实同步成熟果实品质

    冷胁迫下普通油茶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和分析

    邢凯峰姚杏子周军谢昊星...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挖掘和利用耐寒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遗传资源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普通油茶的冷胁迫转录组数据,对其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进行鉴定,并对CCCH型锌指蛋白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系统发育分析、保守结构域预测、二级结构预测等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以庐山高海拔油茶(LSG)和栽培油茶品种赣无 1(GW1)为材料,对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在冷胁迫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普通油茶的冷胁迫转录组数据中共鉴定到 24 个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参考水稻分类方法,将 24 个CCCH型锌指蛋白聚类到2个亚家族中.保守基序分析结果表明,在24个基因中仅有3种CCCH型锌指蛋白基序类型,即C-X8-C-X5-C-X3-H、C-X7-C-X5-C-X3-H和C-X5-C-X4-C-X3-H,数目分别为 92、4 和 4.转录组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在野外冷胁迫试验中CoC3H17 基因在D4、D5 和D6 时期的表达量高于D1、D2 和D3 时期,在室内冷胁迫试验中庐山高海拔油茶和赣无 1 的CoC3H17 基因一直表现为更高的转录本丰度;CoC3H14 和CoC3H24 基因在野外试验的D4、D5 和D6 时期均表现为表达量明显上升,且在室内冷胁迫试验中庐山高海拔油茶的这2 个基因的表达量高于赣无1.[结论]CoC3H17、CoC3H14 和CoC3H24 基因可能是普通油茶应对冷胁迫的关键基因.

    普通油茶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冷胁迫转录组

    磷硒配施对油茶硒吸收的影响

    唐昱郭晓敏陈卓灵张文元...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油茶最适磷硒施用浓度,为富硒油茶培育、深度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赣无 2 号2年生嫁接油茶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磷水平(单株每盆施用量分别为0.5648、1.1297、1.6855 g,分别编号PⅠ、PⅡ、PⅢ)、不同硒水平(单株每盆施用量分别为0、16、32、48 mg,分别编号Se0、SeⅠ、SeⅡ、SeⅢ)处理,采取 2 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富硒土壤为基质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磷硒配施对油茶植株各器官硒吸收的影响.[结果]同一硒水平、不同磷水平处理下,低硒(施用量不大于16 mg)条件下,施磷可促进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与Se0 处理相比,施硒会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外源添加有机硒肥均可促进油茶植株对硒的吸收,硒含量增加,硒累积量增加;施磷可促进油茶植株对硒的吸收,硒含量增加,但效果不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在Se0PⅢ处理下达到最高值19.203 mg/kg,与施硒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显著差异,是SeⅢPⅢ处理的5.11倍;土壤硒含量在SeⅢPⅠ处理下达到最大值 8.712 mg/kg,与对照差异显著;油茶根系硒含量在SeⅡPⅢ水平下达到峰值 7.05 mg/kg,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油茶茎硒含量最大值出现在SeⅢPⅢ处理下,为 4.002 mg/kg,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油茶叶片硒含量在SeⅢPⅢ处理下达到最大值 1.172 mg/kg;油茶硒累积量在SeⅢPⅢ处理下达到最大,单株硒累积量高达 52.154 μg.磷处理对油茶各器官硒吸收无显著影响,硒处理显著影响油茶各器官的硒吸收,磷硒交互效应可以促进油茶根系对硒的吸收.[结论]磷硒配施可以促进油茶根系对硒的吸收,进而促进油茶各器官硒含量增加,油茶植株各器官按照从土壤转移的硒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根、茎、叶,土壤硒含量位于根茎的含量之间.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SeⅡPⅠ为促进油茶茎叶硒含量增加的最适浓度配比.

    油茶磷硒配施硒含量土壤有效磷

    文冠果无性系花表型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戚亚王改萍郑保砼彭大庆...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花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新品种的定向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引种至盐城林场的23 个文冠果无性系W1~W23 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其变异系数分析16 个花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包括株高、地径、冠幅、顶序长、顶序雌花数量、顶序雄花数量、顶序花蕾数量、顶序总花数量、红花型花色L值、黄花型花色L值、红花型花色a值、黄花型花色a值、红花型花色b值、黄花型花色b值、红花型花色C值、黄花型花色C值、W5S响应值、W1W响应值、W2W响应值,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法对各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结果]参试无性系的14 个花表型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为 9.62%~210.04%.共有 5 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14 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选取冠幅、顶序长、顶序总花数量、红花型花色L值、红花型花色C值、黄花型花色L值、黄花型花色C值、W1W响应值、W2W响应值共 9 个重要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将 9 个指标简化为 4 个综合指标,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7.335%.各无性系的综合得分为-0.79~1.43,排名前5位的为W15、W5、W6、W19和W18.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 23 个无性系分为 3 类,第Ⅰ类为花香优质型(W15),第Ⅱ类为花量大、花色优质型(W5 和W19),第Ⅲ类为普通型(其余无性系).[结论]参试文冠果无性系的花表型性状在各无性系间存在丰富变异,筛选潜力大.筛选出的优良无性系为W5、W15、W19,可进行推广栽培.

    文冠果表型性状遗传变异综合评价

    '西林3号'核桃体细胞胚胎诱导与增殖的影响因素

    陈诗婷李一杰王旭红张馨然...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最佳的'西林 3 号'核桃体细胞胚胎诱导和增殖培养条件.[方法]通过进行不同消毒方法、不同外植体、不同采样时期、不同激素浓度配比、不同蔗糖与谷氨酰胺浓度处理,对核桃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进行研究,筛选最佳诱导条件;同时对比不同激素浓度对核桃体细胞胚胎增殖率的影响,筛选最佳增殖培养基.[结果]雄花(花药)、种子、幼胚的最佳消毒方法分别为 70%乙醇 15 s+10%NaClO浸泡4 min、70%乙醇 30 s、70%乙醇 5 min,培养 4 d后的存活率高,污染率低.幼胚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材料,5 月 31 日是最佳的采样时间,诱导率分别为(65.00±7.07)%和(85.83±1.17)%.以愈伤组织为材料时,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浓度配比为改良DKW培养基添加1.0 mg/L 6-BA、2.0 mg/L KT、0.01 mg/L IBA,诱导率为(37.94±1.33)%.以愈伤组织为材料时,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蔗糖质量浓度为 30 g/L,诱导率为(82.67±0.94)%,谷氨酰胺不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体胚增殖的最佳激素浓度配比为改良DKW培养基添加 0.5 mg/L 6-BA、1.0 mg/L KT、0.005 mg/L IBA,增殖率为 98%.[结论]外植体和采样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体胚诱导的结果,对于幼胚这类果实内部材料来说,仅进行简便快捷消毒即可.激素和碳源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与发生的关键因素,谷氨酰胺不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素.在进行体胚继代增殖培养时,适当添加激素可以抑制体胚成熟,提高增殖率.

    核桃幼胚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胚胎诱导增殖

    早实核桃种仁油脂积累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

    鲁梦婷赵钰韩立群马凯...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早实核桃高效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种仁油脂转化期到成熟期每隔10 d进行取样,测定种仁中粗脂肪、粗蛋白、单宁、总酚、总糖和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分析基础营养物质含量和油脂含量的变化动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油脂积累的关键时期是7月下旬—9月中下旬,成熟时'中核短枝'种仁脂肪含量为67%,'新新2号'种仁脂肪含量为65%.在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共检测出5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分别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中核短枝'和'新新 2 号'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分别高达 89.60%和 88.97%.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中核短枝'和'新新 2 号'种仁中油酸的占比分别为21.36%、14.09%,亚油酸的占比分别为58.38%、61.80%.在种仁油脂积累过程中,基础营养物质对脂肪积累也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在油脂转化期蛋白质、总糖的消耗量较大,总酚和单宁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密切相关.[结论]'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种仁的油脂积累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7 月下旬—9 月中下旬迅速增加.2 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中核短枝'成熟种仁中脂肪含量较高、单宁含量和总酚含量较低,可作为优质核桃品种进行栽培利用.

    核桃种仁发育动态营养指标脂肪酸组分

    '陇核5号'果实发育规律及疏果施肥对坚果品质的影响

    王一峰陈耀年胡文斌王明霞...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核桃果实发育规律及影响坚果品质的因素,为核桃果园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陇核 5 号'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发育过程中外观形态变化进行拍照记录,测定果实三径、果实质量、果皮厚度、坚果三径、坚果质量、核仁质量、出仁率、壳厚等指标,利用Logistic方程、二次方程、三次方程等模型对各指标变化趋势进行拟合.通过疏果和不同时期喷施叶面肥,分析不同处理对核桃坚果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在发育过程中,果实(坚果)大小和质量均表现为缓慢增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的趋势,其中果实质量分别在花后 50 d时和花后 100 d时出现了增长高峰,坚果质量在花后 110 d时出现了增长高峰.花后30~40 d时果实缓慢增长,随后迅速膨大,果实质量快速增加,花后 50 d时开始出现水状核仁,花后 70 d时硬核开始出现;花后 70 d后,果实大小和质量增长变慢,果壳开始形成并逐渐硬化变厚;花后 90~120 d时,坚果质量、果壳厚度、核仁质量及出仁率等指标均快速增加;花后120~140 d时,坚果大小增长速度变慢,坚果质量开始下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坚果三径外,其他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7月初—8月初喷施叶面肥处理下核桃坚果经济指标值最高且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其次是5月底—6月底喷施叶面肥,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疏果处理下核桃坚果经济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陇核 5 号'果实生长发育总体为缓慢、快速、缓慢的趋势,呈单"S"形曲线.疏果、施肥均能改善核桃坚果的经济性状.

    核桃'陇核5号'果实发育经济性状

    石漠化地区澳洲坚果果实品质及产量的综合评价

    康专苗郭广正王代谷何凤平...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石漠化地区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品质特征,筛选出能适应于石漠化地区种植的优良澳洲坚果品种.[方法]以贵州石漠化地区的13个澳洲坚果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澳洲坚果果实产量、外观品质、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分等 34 项指标,采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果实品质与产量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澳洲坚果品种果实外观品质和产量存在明显差异,澳洲坚果单壳果质量为6.42~12.37 g,以Nanya No.12 和HAES344 的单壳果质量最大;出种率为 35.10%~55.37%,以HAES344 的出种率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果仁质量为 2.27~4.36 g,出仁率为 29.76%~46.44%,单株产量为 1.66~21.04 kg,其中Nanya No.116 的果仁质量、出仁率和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不同品种澳洲坚果营养品质指标变异均较丰富,变异系数为 0.98%~41.82%,其中Fe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41.82%,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 3.84%和 0.98%;果仁脂肪酸组分中,十五烷酸和十七烷酸的变异系数最大,均为 14.29%,最小的是棕榈酸、油酸,分别为 5.53%和 2.86%,且果仁脂肪酸组分中均以油酸、棕榈油酸为主.澳洲坚果果实主要营养品质指标间有明显相关性,经主成分分析将 12 项主要营养品质指标综合为 4 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可达 82.828%.各品种主成分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Nanya No.3、Own Choice、Hinde、HAES788、Nanya No.l、Nanya No.2、HAES344、Nanya No.12、Guire No.1、Nanya No.116、HVA16、HVA4、HAES695.[结论]Nanya No.3、Own Choice的果实综合性状表现均相对较好,这两个品种可通过深入研究作为贵州石漠化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此外,Nanya No.l、Nanya No.12、Nanya No.116等品种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均较好,可作为主要良种进行推广.

    澳洲坚果果实品质及产量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薄壳山核桃树体生物量构成及养分需求规律

    江迎春杜拾平邹英武杜洋文...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薄壳山核桃幼林植株生物量构成及养分需求规律,为薄壳山核桃幼株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开展薄壳山核桃幼株生物量构成调查和矿质元素含量测定,明确不同生长发育期幼株养分需求情况,采用彻底刨根分解取样法测定不同生长发育期幼株不同器官的生物量以及N、P、K、Ca、Mg、Fe、Mn、Cu和Zn等矿质养分含量,计算幼株年周期内矿质养分需求比例.[结果]薄壳山核桃幼株生物量主要由根、茎、枝和叶构成,根生物量约占全株的1/2,枝生物量约占 1/3,茎生物量约占 1/7,叶生物量约占 1/25,不同时期幼株干物质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 11 月、3 月、9 月、7 月、5 月,不同器官相对干物质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地下部分、根、地上部分、枝、茎、叶;幼株单株当年生物量中大量元素N、P、K、Ca、Mg分配比例为8.02︰1.00︰9.24︰31.15︰1.09,Ca的占比最大,达 60.71%,微量元素Mn、Fe、Cu、Zn的分配比例为 43.06︰28.31︰1.00︰4.96,薄壳山核桃幼株对Mn和Fe的需求远大于其他微量元素,在 3 月主要需求Fe,5 月主要需求N、P和Mg,7 月主要需求Mg和Fe,9 月主要需求K,11 月主要需求Ca,Mn在 5-11 月需求都较大.[结论]明确了薄壳山核桃幼株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构成比例,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配比,以及不同生长发育期对不同矿质养分的需求状况.

    薄壳山核桃养分需求矿质元素生物量

    山楂和枣释放BVOCs组分生长季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李少宁李绣宏柳学强赵娜...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北京地区经济林树种山楂和枣不同时期释放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两者释放有益BVOCs特征.[方法]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收集释放的BVOCs,结合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在整个生长季从山楂叶中共检测出 12 类 328 种BVOCs,从枣叶中共检测出 12 类 301 种BVOCs,枣叶释放类别的数量与山楂叶相同,释放种类少于山楂叶,两树种均在9 月释放类别最多;山楂叶和枣叶主要释放烷烃类、烯烃类和芳香烃类、酯类和醇类BVOCs;枣叶主要释放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类、酯类、醛类和醇类BVOCs,其中天然壬醛山楂叶和枣叶每月都有释放,但枣叶每月释放BVOCs的种类更加丰富;山楂是烯烃类夏季高释放量树种,枣是春季芳香烃高释放量树种;从山楂叶中共检测出烯烃类、芳香烃类、酯类、醛类、有机酸类、酮类、醇类和酰胺类8 类 43 种有益成分,而枣叶不释放酮类,释放种类总数量比山楂叶多.[结论]两个树种释放烯烃类有益BVOCs在总有益BVOCs成分中占比最大,以释放对薄荷-1(7),3-二烯、α-蒎烯、罗汉柏烯、3-蒈烯、右旋萜二烯为主,夏季是山楂叶和枣叶释放有益BVOCs组分的主要季节,两者均在 7 月达到最大值.总之,树种释放BVOCs成分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尤其是山楂叶释放总有益BVOCs最大值超过60%.

    山楂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有益成分生长季释放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