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纵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郭连强

月刊

1007-7685

jjzh2006@vip.eyou.com

0431-84637225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经济纵横/Journal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生存方式与自由时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周绍东拓雨欣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马克思主义将人类时间划分为劳动时间、自由时间和生理时间三种类型.文章在深入剖析时间结构在三大社会历史形态中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数字技术蓬勃发展造就了包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于一体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人类自由时间的量、度、质在这种生存方式中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这种时间结构的变化蕴含了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形态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向"自由个性"阶段转变的可能性.数字化生存方式的社会主义转变有助于人类的自由时间回归其发展本质.基于唯物史观原理,这一社会经济关系转变提出了三方面要求:在生产力层面,运用数字技术实现自由时间量的扩充;在政治上层建筑层面,通过法治和行政手段明晰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之间的界限;在思想上层建筑层面,以正确的时间观、休闲观、消费观引领自由时间质的飞跃.

    时间数字化生存方式自由全面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论数字资本主义下的数字劳动、数字资本及其劳资关系

    邵彦敏赵文瑄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传统劳动在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中衍生出了数字劳动.分析数字劳动、数字资本及其劳资关系的实质和新现象,对于揭示数字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数字资本放大了数字劳动中劳动对象和手段的非物质性特征,但数字劳动并未改变劳动的本性,仍然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与数字劳动相对应的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并未改变数字资本的剥削本性.数字劳动在数字资本的控制下并未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反而带来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在宽度、长度、深度三个维度的新变化.只有深刻认识到数字资本主义加剧了现有劳资关系不平衡、扩展了新的阶级对立、使剥削更具隐蔽性,才能揭开数字资本主义所宣扬的劳资关系"自由化""灵活化"假象,实现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解蔽,并验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真理性.

    数字资本主义数字技术数字劳动数字资本劳资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

    彭绪庶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时代最新科技产业化的产物,代表了生产力发展方向和趋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生产力代际革命和生产力跃迁的体现.颠覆性创新引致主导技术体系变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前提,产生通用目的技术和发生科技革命分别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和时代条件,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完善的科技转化应用制度体系加以保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创业融合,搭建技术转化渠道;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促进数据、科技人才和科技金融三类要素高效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新质生产力创新成果转化科技自立自强

    以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内在逻辑、机遇挑战与对策建议

    周洁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构建和应用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需要科学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正视过程中面临的生产力水平与资源协同能力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既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又要统筹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及粮食产业的衔接、整合、提升,对其进行拔尖、托底、塑形、扩容.

    新质生产力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国科技创新

    新时期我国经济安全的认识维度、主要问题和维护路径

    刘瑞郑霖豪陈哲昂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安全是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我国的经济主权,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依托.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期,我国经济安全面临挑战具有时代性和必然性.本文从意识形态、国际局势、发展阶段三个维度分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安全的根源,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关键矿产资源安全、贸易安全、科技安全、数据安全、金融安全、人才安全八个方面剖析其主要问题及其特征.为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应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系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夯实国家经济安全的科技基础.

    经济安全新安全格局新发展格局经济主权

    我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位势评估、拓展框架与政策建议

    熊鸿儒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和全球科技竞争显著升级的新形势下,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我国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文章基于人工智能、先进通信、量子科技、跨学科应用数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纳米科技等六大基础前沿领域约12.6万条论文数据,综合利用文献计量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全球位势及合作网络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构建"研究实力—合作地位"拓展伙伴框架,分析总结了我国在各基础前沿领域拓展国际合作关系网络的基本思路.研究发现,主要发达国家大多兼具发表数量和合作地位"双中心"地位,而我国在多数基础前沿领域是"全球发表中心"但并非"全球合作中心".因此,我国需尽早谋划、精准识别,积极拓展国际科研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可从加快国家科技计划开放水平、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营造高水平开放创新生态等方面出发,推出更多具有突破性和引领性的改革措施,提高我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势,加速向世界主要科学中心迈进.

    全球创新网络基础前沿科学国际科技合作位势评估合作伙伴拓展框架社会网络分析

    我国基础设施系统集成的机制构建、突出问题与优化思路

    张雪原许景权高国力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呈现越来越强的融合和关联复杂化趋势.基础设施的系统集成化虽然大幅提升了运行效率、取得了巨大综合效益,但也给基础设施扩展升级和安全防范带来不小挑战.目前,我国基础设施系统集成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制约系统集成优化,布局不合理导致连接节点存在间断,基础设施间连接界面柔性不足和应急状态相互支持不够,共建共享不足导致空间资源浪费和相互干扰,基础设施新技术演变不同步形成相互制约,管理体制独立性强、缺乏统筹制约各类设施间相互协作,不同基础设施之间标准不衔接、协议不互认、协调技术落后等问题.应面向正常、应急、升级三种状态,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区域、城市、乡村三类尺度完善基础设施系统集成优化思路.通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通断点,促进基础设施跨领域融合发展,提高基础设施跨领域、跨行业的韧性水平,推动基础设施枢纽、通道和站点共建共享,强化政府和企业管理的跨领域统筹与合作,以支撑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大战略任务的实施.

    基础设施系统集成机制现代化

    经济增长目标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杨思莹王汉磊王文志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增长目标过高可能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降低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检索城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基于我国2003-2021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增长目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会抑制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过高经济增长目标会通过抑制政府创新偏好、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及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等方式,抑制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应合理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弱化地区间经济增长竞争;始终将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提高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积极引导地方创新和绿色发展;注重区域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外围城市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要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应强化对周边城市的绿色技术溢出.

    经济增长目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政府创新偏好产业结构升级房地产投资

    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的历史演进、运行逻辑与改革路径

    房连泉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统筹制度一直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以资金统收统支为界定标准,考察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变迁的四个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县市级统筹的制度初创阶段,2000年以来实行省级调剂过渡制度阶段,2017年以来省级统收统支的深化改革阶段,2022年以来全国统筹制度启动实施阶段.在此过程中,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动力在于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内生需求的推动,主要的统筹政策措施包括信息化系统建设、采取激励性征收措施和实施绩效考核办法等,统筹制度运行的核心逻辑在于解决激励约束问题.2022年我国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来,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也面临制度目标不明确、基金调剂力度受限、政策碎片化和执行难等问题.围绕解决激励约束问题这一主线,未来改革应从优化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建立全国统一信息网络、明确央地事权关系、完善激励合约和加大基金调剂力度等方面入手,最终实现全国统收统支的制度目标.

    养老保险统筹制度激励约束统筹层次

    新时代中非金融合作机制建设进展、问题与对策

    叶芳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中非金融合作机制建设是中非金融合作稳定长远发展的关键,有利于推动新时代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目前,中非金融合作机制包括中非金融合作银联体、双边协议或战略合作备忘录等双边金融合作机制,以及与中非金融合作相关的论坛或会议等.中非金融合作机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具备机制的规范性、系统性、常态性、连续性特征.应进一步完善中非金融合作银联体机制化建设,推动中非金融合作分论坛机制建设,建立中非金融监管合作机制,以及建立中非金融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合作机制等国际多边合作机制,进一步凝聚中非双方的合作共识,促进中非双方身份认同,并推动中非金融合作平台的多样化.

    中国非洲金融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