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纵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郭连强

月刊

1007-7685

jjzh2006@vip.eyou.com

0431-84637225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经济纵横/Journal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质量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刘凤义计佳成刘子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文章从就业的民生属性出发,在"择业"和"从业"两个环节的结合中,对就业质量的内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循环畅通及供求关系的数量和结构有机结合三个层次,阐明了高质量就业的特征和实现条件.文章最后提出我国推动高质量就业的思路,即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推动高质量就业、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推进高质量就业、在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中改善就业质量、在完善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提高就业质量.

    民生属性就业质量高质量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功能优化

    郑东华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出全面、系统、精辟的论述.企业(本文不包括非典型意义的公益类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政府身份之一也是市场主体,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最核心的关系,反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探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市场和企业功能的优化路径,有利于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壮大我国各类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政府市场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属性研究

    庞庆明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市场经济的制度属性有一般和特殊之分.就特殊属性而言,我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备明确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属性,还展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属性.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高起点和更高层次上具有公有制为主体、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属性,以及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属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在内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属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属性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属性又可总称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属性.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的辩证统一并非自发完成,而是需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前提,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核心要求,并以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为重要抓手.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制度属性特殊制度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中资本新现代性的表现与循环特征

    王晓东谭学通
    2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效平衡和把控资本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关系的现代化,克服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在生产关系客体层面和精神文明主体层面存在的顽疾,使资本具有了新现代性,体现为超越西方的人民性、公有性和均衡性.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本特性在人口生产、共同富裕、精神文明、生态逻辑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呈现均衡表现.在产业资本循环、商业资本循环和金融资本循环过程中呈现崭新面貌,消融了生产和流通环节之间的错位和对立,生产目的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开放可控的流通过程能更好地衔接供需两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并兼顾效率与公平,有助于实现社会再生产高效畅通、推动高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资本新现代性资本循环

    大数据技术会带来资本主义的终结吗?

    刘震张立榕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颠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大数据技术是否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终结?本文尝试用"数字修复—私有制对抗"的分析框架来把握大数据技术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关系,并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大数据技术是资本主义为了克服在生产、流通、交换和意识形态领域固有的四重矛盾而诞生的自我修复机制,即"数字修复".然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大数据技术仍难以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相反还会进一步强化资本主义的对抗关系.大数据技术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不仅仅是基于技术革命的经济问题,也牵扯到政治与文化维度,在国家内部强化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权力,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分化和割裂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数据技术没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生产模式,其具有的阶级属性使其在私有制条件下无法突破资本主义体系.可见,大数据技术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终结,资本主义永远也无法通过内部的改良实现自身的变革,寄希望于资产阶级去超越现有的资本主义体制也终究是空中楼阁.

    大数据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私有制

    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

    奥托·欣策张雪琴陈模玲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译者按:奥托·欣策是第二帝国和魏玛时期德国重要的历史学家,其理论对于20世纪社会科学有很大影响.中译文译自吉尔伯特等编译的《奥托·欣策历史学文集》.该文系欣策1929年刊于德国《历史研究》第139卷关于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长篇批判性评论的续篇,欣策正是在这篇文章中重申了他的观点以回应桑巴特的批评.同时,欣策此文也是"一战"后至大萧条前德国知识界持续进行的广泛讨论的一部分,反映出战后十年间德国思想界的时代特征.欣策此文批判了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截然二分的观点,从共同体的角度强调了二者的相互嵌入,明确提出根据经济制度对经济史所作的分期不仅不会同根据重大时代变迁对政治史所作的分期相矛盾,而且会以更清晰的经济内涵丰富历史分期,并将此视为方法论上的重大进步.他据此考察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内在关联,更为深入地论证了韦伯关于独立的民族国家是现代资本主义存活之担保人的观点.文章作为一篇经济史论作,结合英、法、德、美等国的相关史实,着重说明在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政治与经济都是相互嵌入的,纯粹的市场经济不过是乌托邦,呈现了市场与国家的协同演化进程,有助于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纠偏,对于今日理论界探讨建构性市场、反思决定论式唯物史观、批判纯粹市场决定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奥托·欣策现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经济政治经济史分期

    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分工与协调:对东北经济的思考

    孙久文程芸倩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是促进区域间良性竞争和合作、构建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关键.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视角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仅要以本地经济增长为衡量标准,而且应以提升全局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为主要目标.结合区域经济理论和东北振兴实践,本文从比较优势的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认为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是实现区域分工协作的理论依据,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前提条件.进一步地,通过从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两大维度分析东北地区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历程,提出统一大市场建设下区域分工和区域协调并重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路径.具体来说: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在国际市场分工中的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在国内市场分工中的重要战略作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打破要素流动配置的体制机制壁垒,畅通国内要素市场大循环.

    东北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区域分工

    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

    安树伟申秀敏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产业链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将新质生产力嵌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激发东北地区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重建比较优势,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课题.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看,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促进产业链价值增值和运行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更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基础和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产业链分工的形成和完善,有利于东北地区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基于此,东北全面振兴要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组织边界,促进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构建"两群四圈五链四廊"的产业链分工格局.同时,要通过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两群四圈"为主体布局新质生产力、大力提升市场化水平、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东北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产业链分工

    新发展格局下的东北全面振兴:特征事实与对策建议

    周绍杰张泽邦王拓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地区资源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坚实、区位优势明显,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目前,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东北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是重塑发展新优势、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必要途径.文章围绕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充分挖掘东北地区发展动能这一关键问题,从对内对外贸易发展态势、地区一体化程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总体情况等角度,分析了东北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特征事实,并进一步从行业维度分析其产业的结构性特征,发现东北地区正逐步从依赖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更加多元化和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模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新发展格局下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通双循环的堵点,提升东北地区的一体化水平,全面激发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

    东北全面振兴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

    面向"十五五"区际比较优势互补的东北产业关联识别研究

    马涛钟化鑫谭乃榕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深化细化各地区比较优势是构建更加高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前提.文章利用2012年与2017年31个省份、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通过各省经济部门供需联系,刻画东北地区同区外省份的优势互补关系.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与区外的产业关联呈"供重需轻"特征,东北地区优势产业区域性特征明显,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对东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巨大."十五五"期间,东北地区需要关注如何以高质量的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优势产业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大突破,普通产业以质量升级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劣势产业则以质量建设实现动能转换.建议加强东北地区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体系对接,深化跨区域产业融合与产业转移;推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投入和创新;促进东北地区产业链整合,加强省际经济互动,发挥各自优势产业的协同效应,推动跨省产业链一体化.

    区际比较优势产业关联东北全面振兴"十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