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生物骨修复材料Bio-Oss骨粉修复牙槽缺损对成骨的影响及CT评价.方法 选用8~12月龄的Beagle犬8只(雌雄不限)作为研究对象,每只犬上颌左右对称以人工造裂的方式建立牙槽嵴裂动物模型,分别随机给予动物模型左右侧植入自体骨髂骨松质修复(对照组)、CGF+Bio-Oss混合物修复(实验组),适当加压,充分填匀,保证黏膜瓣无张力的情况下严密缝合.分别于3、6个月通过CT测量计算各组骨吸收率.分别在手术后第3个月处死3只、第6个月处死5只犬,截取犬中切牙远中至尖牙近中侧之间的骨质,进行Micro CT拍摄,测量成骨质量[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按病理学标准制作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并拍照记录.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成骨标记基因、成骨细胞分化基因及成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骨吸收率均大于术后3个月[实验组(18.95±2.27)%比(11.26±1.52)%,对照组(21.99±3.01)%比(15.91±2.36)%](t=5.135、t=2.963,均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骨吸收率均小于对照组(t=2.869,P<0.05);两组术后6个月骨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3,P>0.05).实验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BV/TV均大于术后3个月(实验组0.46±0.05比0.39±0.05,对照组0.40±0.04比0.34±0.04),Tb.Sp均小于术后3个月(实验组 0.14±0.02 比 0.18±0.02,对照组 0.17±0.02 比 0.21±0.03)(分别 t=2.215、t=2.304、t=2.311、t=2.237,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BV/TV大于对照组,Tb.Sp小于对照组(分别t=2.209、t=2.372,P<0.05);术后6个月两组BV/TV、Tb.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t=2.095、t=2.353,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Tb.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t=2.043、t=2.039,P>0.05).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骨组织样本均展现出明显的成熟骨皮质层,这一层紧密地包裹着内部的骨小梁,这些骨小梁以一种杂乱无章方式排列,并被一种富含血液成分的脂肪组织所间隔,这种组织富含红细胞、白细胞等血细胞,并呈现出类似蜂巢的结构;高倍镜下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骨细胞均匀地分布在骨质中,在这些活跃的骨细胞之间,还散布着处于非功能状态的破骨细胞.此外,骨小梁的周围附着有数量相对较少的成骨细胞,这些成骨细胞紧密地贴附在骨小梁表面,而骨小梁之间的空间则由前面提到的富含血细胞的脂肪组织所填充,在这些脂肪组织的交界处,可以观察到血管样的结构,这暗示着骨组织中的血液供应是充足的.术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OC、OPG、Runx2 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 t=2.526、t=3.046、t=3.660、t=3.941、t=2.933、t=3.145,P<0.05);术后 3个月、6个月,研究组PCNA、ki67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BAX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分别t=8.245、t=8.481、t=10.492、t=8.515、t=5.643、t=6.903,P<0.05).结论 CGF联合生物骨修复材料Bio-Oss骨粉修复牙槽缺损可获得比自体骨移植更好的效果,不仅能有效降低术后骨吸收率,还能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减少成骨细胞异常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