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给水排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给水排水
给水排水

关兴旺

月刊

1002-8471

gsps@vip.163.com

010-68302907;68362263;68316321;8837543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德胜凯旋A座402

给水排水/Journal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4年,是中国建筑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设有城市给排水,工业给排水,建筑给排水,施工、材料与设备,策略研讨,科技信息综述,标准规范交流园地,计算机技术,研究生论文摘要,信息市场等栏目。主要报道内容:给水排水行业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新规范、新标准以及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法规等。主要读者对象 建筑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工业设计院、自来水公司、运行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安装公司、设备制造厂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平原水库典型嗅味污染物主要来源分析

    李鑫斐韩宏大赵林韩正双...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藻与放线菌均能产生2-甲基异莰醇(2-MIB)、土臭素(GSM),但已有研究往往只聚焦产嗅蓝藻或者放线菌,探究嗅味污染主要来源的研究匮乏,而这对平原水库嗅味污染防治至关重要.针对此现状,以天津市两座平原水库为研究对象,对水体与底泥进行连续监测.两座水库主要嗅味物质均为2-MIB,水库底泥中放线菌门微生物相对丰度在夏季均会上升,在八月达到最高.但是BR水库溶解态2-MIB在爆发期间占比会显著降低至20%左右,且2-MIB浓度与颤藻属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WQ水库在嗅味浓度达到高峰时,溶解态2-MIB占比仍为90%左右,且2-MIB浓度与产嗅藻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推断,BR水库嗅味污染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颤藻的增殖,而WQ水库受产嗅蓝藻的影响较小,放线菌是嗅味污染的主要来源.比较两座水库水质和地形发现,主要嗅味来源不同可能是因为WQ水库平均水深为7 m,而BR水库平均水深为4.6 m,水深浅更利于中下层产嗅藻光照的吸收;WQ水库总磷(TP)平均值为0.01 mg/L,而BR水库TP平均值为0.04 mg/L,可为藻类生长提供更多营养盐.结果表明同地区的平原水库嗅味主要来源可能不同,可通过溶解态嗅味物质占比、嗅味浓度与产嗅藻相关性进行分析.

    水库嗅味物质2-MIBGSM颤藻

    PAC强化饮用水常规工艺去除2-MIB的优化及应用

    刘岳峰邵志昌李土雄潘博伦...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将2-甲基异莰醇(2-MIB)调整为水质扩展指标,限值为10 ng/L,并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为确保出水水质满足新国标要求,S水厂开展了去除2-MIB的生产试验.试验表明,常规工艺水厂通过强化生物作用可削减12~15 ng/L的2-MIB,但原水2-MIB大于25 ng/L时,需投加粉末活性炭强化去除2-MIB.恒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同时满足碘值≥950 mg/g和亚甲基蓝值≥190 mg/g的粉末活性炭对2-MIB吸附效果明显;粉末活性炭吸附效率随着一次性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总投加量50、40和30 mg/L时,多点投加方式相比于原水单点投加能分别提升18.4%、15.3%和39.6%;为解决多点投加特别是滤前投加对浊度的影响,应选择粒径集中在200~400目的粉末活性炭,且粒径小于400目的比例应小于5%.

    2-甲基异莰醇粉末活性炭饮用水应急处理

    浙江某工业区大规模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设计案例

    张继昌奚浩李猛林碧花...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某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总规模50万m3/d,其中提标部分规模30万m3/d,扩建部分规模20万m3/d.项目进水以印染和化工废水为主,占总进水量80%左右,进水中含有较多难降解、可溶性有机物,可生化性较差.出水水质需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处理难度极大.项目为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在现状运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中试确定了污水主体处理工艺:提标部分采用生化系统改造—芬顿催化氧化—过滤;扩建部分采用进水调节—混凝沉淀—强化生化处理—芬顿催化氧化—过滤.项目投产运行以来,处理效果良好、出水稳定达标.

    工业废水高级氧化芬顿催化氧化印染化工

    二级除氟—深床滤池—臭氧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工程实例

    齐亚玲陈敬李其宸王瑞霖...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工业园区进水为含氟废水与其他综合废水分开收集.针对低浓度含氟废水,采用络合—吸附—集聚—循环回流组合协同除氟方式及二级除氟过程,配合成品除氟剂,出水氟化物降至1.5 mg/L以下.除氟后的含氟废水再与其他综合废水均质混合后进入后续处理段.针对难降解污染物指标COD和TN,深度处理采用深床反硝化滤池和臭氧催化氧化工艺.通过小试和中试,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优化了主要设计参数的选取.

    低浓度含氟废水二级除氟深床反硝化滤池臭氧催化氧化

    杭州市临平区"污水零直排"建设项目探讨

    王薇黄振帆谈超群
    87-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污水零直排建设项目是以污水管网建设为重点的排查、设计、施工及运维.为了全面、切实且优质地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任务,做到雨污分流到位、面源管控到位、运维管理到位,结合了杭州市临平区"亚运场馆周边小区污水零直排"的工程建设实践,针对小区"污水零直排"类型的工程项目,从合理设计、有序施工、方便运维的角度对建设及运维过程中出现的挫折与挑战进行了梳理,在面对项目前期资料不完善、隔油池池型设计不合理及无法保证远期可持续雨污分流治水成果的困难时,分别提出解决方案.

    污水零直排雨污分流排查资料隔油池运维

    热水系统不同热源组合设计常见问题解析

    张毅斌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热水加热设备的技术进步,热水系统中热源种类的选择越来越多,加上政策、法规要求等,热水系统的热源设计越来越复杂,很容易出现问题,通过介绍3个案例,分析了热水系统选择两种或者三种热源组合时经常出现的典型性问题,如两种热源均接在一个换热罐里,造成热源切换困难;以及不同的热源先后加热顺序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热源节能双碳政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空调热回收

    铁路客站消防喷淋喷头与通透性吊顶相结合布置探讨

    邓学军
    97-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客站通透性吊顶场所的消防喷淋喷头布置既应符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17)要求,又应响应《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提出的"保证吊顶的整洁和美观"要求.利用消防喷水灭火系统水力计算作用面积作为计算单元,推导出铁路客站各种型式通透性吊顶场所的通透率计算公式;通过4种喷头隐藏安装方式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总结出通透性吊顶场所适宜于采用下垂型喷头在吊顶缝隙或网眼处隐藏安装以及在喷头上方安装挡水板的方式,并以通透性板条吊顶场所为例,提出下喷喷头的具体安装图式.铁路客站公共区的消防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吊顶构造型式,计算吊顶通透率后,明确喷头的具体安装方式,确保喷头及时动作开放和洒水有效覆盖起火面积;同时,应校核喷水灭火系统设计流量、平均喷水强度和消防喷水灭火系统储水量,保证整个消防喷水灭火系统的安全合规.

    消防喷淋喷头铁路客站公共区铁路客站消防吊顶通透率

    绕卷式细水雾装置对古建筑火灾的隔热隔断有效性研究

    张传禄沈优越葛伟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建筑因其特殊的历史考古价值、美学艺术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备受社会广泛重视,但其多为砖木或纯木结构,又以组群规模布置,建筑物彼此相连,没有防火间距,建筑群内没有消防通道,防火分区不够明确,失火后火势蔓延迅速,常用的防火板、防火墙等难以有效隔热隔断火势.细水雾隔断装置由于其极小的雾滴和良好的隔热隔断效果已在隧道等行业中得到应用.通过实体试验验证绕卷式细水雾装置在隔热隔断木质建筑火灾的有效性,为木质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提供试验数据支撑.

    绕卷式细水雾装置古建筑隔热隔断火灾试验

    广州增城森林海室内温泉水乐园池水加热节能措施探讨

    陈永平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室内温泉恒温水乐园存在能耗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项目的淋浴间集中生活热水系统采用空调热回收预热+空气源热泵机组加热的方式提供热水,室内恒温水乐园池水加热采用水源热泵机组+新增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组合方式提供热媒水,同时在非营业时间段将全部室内水乐园池水储存在地下机房的水箱内进行保温,很好地解决了业主最关心的节省能耗并降低运营成本的问题.

    室内温泉恒温水乐园池水加热系统池水加热节能措施热媒供应系统

    碳中和背景下数据中心WUE限值的合理性分析

    张诚蔡琦洁王名扬辛天龙...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数据中心水资源利用效率(WUE)指标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指出了传统WUE计算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不同城市、采用不同水源的WUE限值修正方案.针对不同气候分区、不同典型冷却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及碳排放分析,得出WUE与碳排放负相关的结论.分析了数据中心可用的节水技术,并提出了雨废水分质回用的技术方案.

    数据中心WUE碳中和冷却系统雨废水回用中水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