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菌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菌物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
菌物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

李玉

季刊

1672-3538

0431-84532914

130118

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菌物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ungal ResearchCSTPCDCSCD
查看更多>>《菌物研究》系中国菌物学会和吉林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任主编。本刊以登载有关菌物学(主要包括菌物生物学、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与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综述、原创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为主。其宗旨是反映菌物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发展我国秸秆菌业的思考——2023年福建漳州蘑菇节报告

    李玉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秸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为促进秸秆有效转化、优化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三物融合"生产,围绕"秸秆菌业"这个新命题,从中国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秸秆菌业概述、秸秆菌业的挑战与机遇、秸秆基质化利用、秸秆菌业高效转化和秸秆菌业与"双碳"这6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秸秆菌业循环农业模式具有再利用、再循环的特点,通过这种模式发展农业生产,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农业污染问题,同时还能够有效节约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秸秆菌业草腐菌乡村振兴三物循环

    中国秸秆菌业现状及研究进展

    李晓李玉
    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作物秸秆稍加处理后,即为栽培食药用菌的高效基质原料。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秸秆资源极为丰富,为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依据"三物循环"的理念,结合食用菌栽培基质特性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等分析,阐明了秸秆菌业的概念,分析了目前我国秸秆菌业的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以及秸秆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深入探讨了我国秸秆菌业在秸秆废弃物利用方面的巨大潜力。旨在推动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食用菌产业农业废弃物三物循环可持续发展

    "三物循环"理念引领下的食用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曹建民赵东云赵安琪王军...
    13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阐释了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内涵,系统分析了"三物循环"生产通过增产、增值、提质、提效、减量和产业创设机制全面振兴乡村的路径。最后,提出加强"三物循环"生产意识、加强市场开拓、加大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向草腐菌方向发展全面振兴乡村的建议。

    "三物循环"食用菌产业乡村振兴草腐菌

    采自中国秦岭的拟蜡伞属1新种

    贺雪莲霍文严张黎光戴璐...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存在许多亟待开发的大型真菌资源。描述了 1种来自秦岭的拟蜡伞属大型真菌新种——宁陕拟蜡伞Hygrophoropsis ningshanica。形态特征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属于橙黄拟蜡伞复合群。该新种的主要特征:子实体呈橙黄色,菌褶延生,担孢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大小为5。5~6。5×3。5~4。0μm,非淀粉质。进行了采自秦岭拟蜡伞新种的ITS和LSU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新种的照片与描述,并讨论了新种与相似物种的鉴别特征。

    大型真菌拟蜡伞科分子系统发育形态特征分类学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

    卢伯宇魏书威李姝宋利茹...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采集,共获得3 034份标本,鉴定出214种,隶属于4纲13目36科80属,其中食用菌63种、药用菌40种、毒菌27种,对种级分类水平的大型真菌进行α多样性分析,发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度较高,物种均匀度高。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团队构建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菌物资源"一馆五库"保育体系,其中,标本馆保存3034份标本,菌种库保存30种大型经济真菌的79株菌种,活体库保存1 573份干燥菌体组织,基因库保存357份DNA样品及其ITS序列信息,化合物库保存3种大型真菌的脂溶性成分信息及其色谱图,综合信息库保存3 034份标本的编号、采集日期、采集人、照片、活体、菌株、中文名、拉丁学名、地理信息(经度、纬度、海拔)、采集地名等综合信息。

    祁连山α多样性经济真菌一馆五库

    长白山地区蜜环菌属真菌资源

    朱艳杨非一吕孟洁袁雪艳...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是长白山地区代表性野生菌,具有重要的食药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样方调查和随机踏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蜜环菌属物种展开资源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蜜环菌有5种,即北方蜜环菌Armillaira borealis、法国蜜环菌A。gallica、黄小蜜环菌A。cepistipes、芥黄蜜环菌A。sinapina以及Armillaira sp。,其中北方蜜环菌为吉林省新记录种,法国蜜环菌为该地区的优势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种林型中,针阔混交林中蜜环菌属α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说明针阔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本研究为蜜环菌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蜜环菌属物种多样性长白山

    鬼笔属3种真菌的个体发育及形态观察

    李政程显好刘宇王建瑞...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鬼笔属真菌子实体各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形态特点,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驯化栽培出菇的超短裙竹荪Phallus ultraduplicatus、冬荪P。dongsun和红托竹荪P。rubrovolvatus不同发育阶段的菇蕾进行切片显微观察,结合菌丝、孢子和子实体形态比较3个种的个体发育及形态特点。结果表明:3个种的菌丝和孢子形态差异不明显,超短裙竹荪子实体的菌裙质地较薄、长约4 cm、带有不规则形状的网孔;红托竹荪的菌裙质地较厚、长约7 cm、带有圆形网孔;冬荪仅有1层薄菌幕。3个种的菇蕾内部发育顺序一致,最先发育的都是胶质腔,接着是子实层、菌柄腔、菌盖、菌柄、菌裙(菌幕);发育过程中菌丝形态经历从疏松到紧密、从交织状到组织状的变化过程;各器官发育完成的时间不同,在菇蕾直径相同的条件下,冬荪发育最快,在菇蕾直径为2 cm时,各器官基本发育完成,红托竹荪在菇蕾直径为3 cm时发育完成,超短裙竹荪的菇蕾发育最慢,在直径达到4 cm时各器官才能发育完成。为鬼笔类真菌的分类研究和亲缘关系探索提供了依据。

    超短裙竹荪冬荪红托竹荪菇蕾石蜡切片

    蛹虫草hat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张琳梅生杰王莉颖程爽爽...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蛹虫草中克隆出1个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基因的hat启动子,长度为1 509 bp,并对该启动子的序列进行详细分析。依据作用元件预测结果显示,hat启动子含有CAAT-box和TATA-box等典型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参与光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G-box,参与水杨酸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SARE等。将hat启动子连接于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Green fluorescence gene)的上游,与gfp融合基因表达构建来鉴定启动子的活性。经过农杆菌转化,得到的疑似转化子进行PCR验证、gfp表达水平分析及荧光检测,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在蛹虫草菌丝中有较强的驱动GFP表达的能力,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转化子具有强烈的绿色荧光。开展此研究为食用菌菌种改造提供启动子元件及建立高效的蛹虫草异源基因表达体系奠定基础。

    蛹虫草hat启动子绿色荧光蛋白序列分析

    白肉灵芝单核菌株交配型位点解析

    汪小芳杨莹孟国良董彩虹...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肉灵芝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灵芝属物种,因其药用价值显著而备受关注。在白肉灵芝基因组解析的基础上,对同一亲本来源的2个可亲和单核菌株GL72和GL81的交配型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白肉灵芝2株单核菌株的A交配型位点与大多数担子菌相似,含有1对HD基因,"头对头"排列。二者的HD基因存在差异,其中GL72菌株HD1基因含有2个双分型核定位信号和HD1特有序列,而GL81菌株HD1基因只含有1个双分型核定位信号;HD2基因编码蛋白中二者同源结构域的α螺旋Ⅰ存在较大差异。A交配型位点侧翼基因在2个单核菌株中也存在较大变异。GL72和GL81菌株的B交配型位点均有8个假定的信息素受体基因,但菌株GL72有9个假定的信息素前体基因,菌株GL81仅发现5个假定的信息素前体基因。解析了白肉灵芝可亲和的单核菌株交配型位点,为其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

    白肉灵芝可亲和菌株交配型基因

    蒙古黄榆果实制备中药芜荑的发酵真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何复华包海鹰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制备传统中药芜荑的发酵菌种,对芜荑的发酵基质蒙古黄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 var。mongolica的果实内生菌和自然发酵后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显微形态特征和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采用Illumina MiseqTM/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通过有氧发酵和无氧发酵2种方式获得的果实自然发酵产物的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形态学与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BenA)和钙调蛋白基因(CaM)的序列联合分析。结果显示,从蒙古黄榆果实中分离鉴定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黄曲霉A。flavus和烟曲霉A。fumigatus3种内生真菌;自然发酵的蒙古黄榆果实中鉴定出有氧发酵真菌属水平构成为:青霉属Penicillium(42。9%)、曲霉属 Aspergillus(30。8%)、小穴壳菌属 Dothiorella(24。9%)及其他真菌(1。4%);无氧发酵真菌属水平构成为:根霉属 Rhizopus(55。7%)、Penicillium(24。4%)、Dothiorella(12%)及其他真菌(7。9%)。自然发酵果实中分离鉴定出优势真菌6种:米曲霉A。oryzae,黄曲霉A。flavus,灰带蓝曲霉A。glacus,亚曲霉A。subramaninii,米根霉R。oryzae,产黄青霉菌P。chrysogenum。蒙古黄榆果实内生真菌在2种发酵方式中均起到重要作用,从菌种方面为中药芜荑的规范化发酵制备提供了研究基础。

    蒙古黄榆发酵菌种BenA基因CaM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