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半月刊

1008-3855

jyfz@263.net

021-64034596;64038342;64186212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教育发展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注重决策参考和分析,适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劳动力市场适配性的高等教育人才供需机制研究

    袁雯毛丹张继龙胡仲勋...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如何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配的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体系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对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概念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失配的表现及成因,并借鉴美国经验,提出建立以"有效三角"为载体的政府-市场-高校协同机制、以"弹性灵活"为特点的学科调整机制、以"融合融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信息对称"为重点的供需衔接机制是破解人才错配问题、完善人才供需机制的可能路径.

    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机制

    如何基于"以学生为中心"重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欧洲的经验与启示

    臧玲玲季波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进入高等教育政策话语主要源自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问题及各国亟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欧洲自2009年正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基于这一概念尝试重构其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取得显著成效.在欧洲的大力倡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主流话语;通过"硬治理"和"软治理"的共同作用,欧洲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重应用格局.欧洲"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结构、多形态互动,但是微观层面的学习与教学的改革仍是难点.对我国而言,形成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共识与认同并构建相应的话语体系、营造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以学习结果为支点触发高等教育结构变革是关键所在.

    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改革生态系统欧洲

    高校分类发展的实践逻辑和治理路径——基于政府、市场与院校"三角协调"的分析

    陈金圣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以高校分类办学为基础的多样化发展,不仅关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更攸关其促进公民个体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功能的有效实现.高校种群基于科学定位和多元办学的分类发展在本质上是政府、市场和院校等各利益相关方理性博弈的结果,也是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院校自主选择等多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以政府、市场和院校之间的"三角协调"为分析框架,我国高校分类发展改革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和机制偏差,突出地表现在市场调节不足和院校被动选择.相应的治理路径包括推动高等教育治理向准市场化模式转换、加强市场逻辑与机制的作用、加快高校的"去单位化"组织制度变革,并以办学层次上的升层来克服现行"分层型分类"的制度缺陷和实践阻力.

    高校分类发展实践逻辑三角协调准市场化治理去单位化

    PCP构型:大学机构布局的改革构想

    罗志敏吴英琪沈嫣
    2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构是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中一只"看得见的手",也是维系大学组织运转的基本功能构件.随着内外部环境条件及需求的变化,中国大学到了需要进行一次全面且深入的机构改革的历史关口.但以往基于"主体"逻辑的改革路径及其带来的治理难题,意味着其改革需要转换成整体-设计的新思维.从这一思维出发,本文提出可用于大学机构布局的新组织类型即中枢-中心-平台结构(简称PCP构型).PCP构型不仅契合"党委领导下的大学校长负责制",还有利于把大学党委及校长的统筹优势、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以及数据平台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PCP构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要发挥其应有效能,需要采取工作团队制、绩效共荣制等基本制度安排,同时还要重点围绕"决策"与"执行"、"协调"与"协作"以及"反映"与"回应"设计好一体化的工作流程.

    大学机构改革治理能力整体-设计思维PCP构型机构布局

    从"倡导者"到"有效介入者":论政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角色

    李海萍刘芳芳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政产学研合作陷入了层次缺乏深度、资源缺乏整合、模式缺乏创新的"浅、散、僵"瓶颈.纵观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演进中的角色变迁,其主要历经了"倡导者"与"浅层介入者"两个阶段,与"有为政府"还存在距离,需对政府角色进行再定位,即从"倡导者"到"有效介入者".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有效介入",实际上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同作用、有机统一的结果.政府"有效介入"政产学研合作之路径可在价值理念上强化引领变革、在顶层设计上坚持分工合作、在合作模式上注重协同创新三个方面展开.

    政产学研合作政府角色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效介入

    政策科学视角下"国优计划"的决策思路与实践反思

    陈晓清桑新民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部"国优计划"确立了在"双一流"高校选拔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成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的政策导向,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携同创新的战略举措.本研究基于政策科学视角,运用多源流理论和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对"国优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进行全过程分析,并结合高水平综合性N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组织的前置实践项目经验,提出试点高校的参与路径,强调明确选拔标准、突出办学优势、强化信息-智能技术教育应用、跨组织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

    国优计划教师教育政策科学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何以培养"德才兼备"高从教意愿师范生——基于两所师范高校的调查分析

    李佳丽黄烨徐雄伟宁波...
    58-6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德才兼备"并具有较高从教意愿的师范生对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和回归法,依据师范生的师德规范和专业能力对师范生进行分类,并探究培养高质量师范生和高从教意愿师范生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师范生可聚类为四种类型,德才兼备23.56%、德中才中42.29%、德中才弱20.06%、德才兼弱14.1%.且师范生师德规范最优,教学知识和自主发展能力居中,教学和管理等实践能力最弱,提高教学和管理等实践能力是培养德才兼备师范生的突破口.2.偏向学术和研究,且脱离中小学实践的前沿教学内容和策略,不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以及从教意愿.3.德才兼备的师范生从教意愿更高,但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和培养德才兼备师范生的路径存在差异,其中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支持、软性学校氛围匹配高质量课程和实习机会是培养德才兼备师范生的主要路径,而营造良好的软性学校氛围匹配高质量高校教师是提高师范生从教意愿的主要路径.4.培养德才兼备且有较高从教意愿师范生,则以营造良好的软性学术和学习氛围匹配高质量同伴学习共同体、同时做好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提高学生报考专业时的主观兴趣为主要路径.

    道德规范专业能力德才兼备从教意愿

    教育现象学视域下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养成及其践行

    王萍林利民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情怀是师范生获得职后专业成长的持续力量,也是师范生成长为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型教师的精神品性.教育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精神""坚持教育实践性原则""秉承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为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养成提供新的视域,即:回归生活体验,以境濡情;扎根教育实践,以行促情;传递教育经验,以情启情;立足理论建构,以理驭情.教育现象学视域下,师范生践行教育情怀则需具身感知,丰富个体教育情怀的实践体验;文本写作,增强个体教育情怀的心理体验;学习榜样,激发个体教育情怀的情感升华;课程修习,厚植个体教育情怀的理论自觉.

    教育现象学师范生教育情怀教育家精神

    学做教师:教育实习期间师范生情感劳动的质性研究

    张佳伟刘雨青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劳动是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的重要实践.在一般机制模型中,情感劳动包含情感线索、调节过程、结果.基于情感劳动一般机制模型,运用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实证研究资料,以11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师范生情感劳动的实践过程.研究发现,师范生在情感劳动实践中"学做教师".在动因上,情感劳动实践来源于需要的情感、感受的情感、表现的情感之间的张力.在调节过程上,师范生经历了扮演教师、理解教师、走向教师的情感劳动实践过程,整合了专业的情感面向、内化的情感规范和自然的情感表达;并在情感劳动实践中"整饰情感",掌握了前情调节策略和反应调节策略.在结果上,师范生对情感劳动实践进行了意义建构,赋予了其推动个人发展、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整体而言,师范生的情感劳动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组成的"关系丛"的影响.

    教育实习师范生情感劳动

    以改革创新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一招

    周洪宇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