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半月刊

1008-3855

jyfz@263.net

021-64034596;64038342;64186212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教育发展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注重决策参考和分析,适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教育发展规划学构建刍议

    桑锦龙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立足并服务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编制和实施教育发展规划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色,推进中国教育发展规划学研究是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教育发展规划在全球的实践探索主要有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模式、基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西方模式和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模式三种.我国的教育发展规划工作受到其他模式的影响,但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的自主探索和持续创新是发展主流.推进中国教育发展规划学构建,要强化中国教育发展规划学指导思想、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研究,从战略高度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教育发展规划学

    逻辑阐释与优化策略:基于混合方法的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研究

    赵婷婷李广平
    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影响最大的政策之一,系统研究这一政策的演进过程以及内在逻辑对"双一流"建设政策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政策文献计量分析和政策文本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重点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建设、"211和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四个政策演进阶段的政策主体、目标和内容变化,认为这一政策体现着以点带面的发展逻辑、需求导向的价值逻辑、学科核心的建设逻辑和项目牵引的管理逻辑.未来在"双一流"建设阶段的政策优化方面,应走出精英教育的思维定势、学科固化的惯性桎梏、部门管理的条块分割和项目牵引的路径依赖,真正提升政策效果,使这一政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重点建设政策混合研究方法政策逻辑优化策略"双一流"建设

    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模式分化与内在逻辑——基于组织视角的分析

    戴粦利陈先哲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组织视角出发,基于"激励-约束"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国内27所本科高校开展调研,分析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模式分化及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所调研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要形成了"强激励-强约束"的身份约束模式,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要形成了"强激励-弱约束"的物质约束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形成了"弱激励-弱约束"的底线约束模式,个别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形成了间接"激励-约束"的责任发包模式.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模式分化主要基于不同类型高校的资源条件、目标定位、历史传统、决策者认知等内部结构性因素,未来应更加重视这些组织内部因素的分析并寻求"激励-约束"的平衡,进一步丰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模式分化内在逻辑"激励-约束"

    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政策执行实践:多重制度逻辑与应对策略——一项案例研究

    杨洁朱炎军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评价改革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内容.但是,现在对高校如何执行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政策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文尝试从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分析高校在政策执行中面临的复杂性,在构建"多重制度逻辑-组织应对"的框架下,对A大学的政策实践开展分析.研究发现,政策的模糊性加剧了高校改革场域的复杂性;不同的制度逻辑组合使得高校面对多变的场域,并使得教师评价改革政策的理解和行动发生变化;高校为了应对复杂制度,采用情境化的行动策略来响应.研究进一步表明,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为高校破解不良的评价制度提供了机遇,但是政策本身的模糊性会导致改革的目标难以达成.本文对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政策的实践执行做了深度分析,有助于深化对高校政策执行行为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反思模糊性评价政策.

    新时代教师评价政策执行场域制度逻辑

    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及其改革带给我们什么——对我国大学教师聘任考核目标取向的追问

    周继良钟佳敏李智慧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终身教职后评估是美国大学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与增强教师绩效而对终身教职教师实施的一项重要评估制度.美国佐治亚州大学系统(USG)近些年对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进行了改革,涉及评估对象、评估标准、评估类型与配套计划、评估程序等方面的调整.此次改革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新特征:评估目标在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与绩效产出的平衡、评估对象渐趋完整、评估标准注重学生发展与成功、评估过程注重教师群体的差异化管理以及制度设计注重保护大学自主权.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及其改革为我国大学教师聘任考核破除单一的"绩效产出"取向提供了借鉴价值.我国大学需要科学认知教师职业发展与绩效产出的内在关系,逐步优化和增加大学教师聘任考核多元标准,着力推进差异化管理和配套实施绩效改进计划,建立健全大学教师权益的行政保护制度.

    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后评估教师职业发展绩效产出绩效改进计划

    数字化转型视阈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角色调适、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闫广芬余静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举措.在数字化转型视阈下,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新型职业农民角色调适、培育模式变革的关键力量,为培育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注入了新动能.数字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新型职业农民角色需求的转变,需基于角色理论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调适诉求,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思维、创新能力及数字技能,依托资源共享、环境营造、信息传递等方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效能,并通过加大数字素养培养培训、打造数字化培养体系、完善数字治理结构等实践路径,为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数字化转型乡村振兴

    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如何——基于江苏861位高素质农民的实证研究

    吕莉敏石伟平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开发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估标准,对江苏省861位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效实测发现: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总体良好,但辐射效应有待提升.从人口学变量来看,女性对培育的满意度高于男性;农民的文化程度与培育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培育效果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弱.从农民的身份特征来看,对获证农民的培育效果显著好于未获证农民;对村干部或党员农民培育起到的带动辐射效果更好;对"涉农企业负责人"和"合作社负责人"培育的带动辐射效果要优于"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大户".从农民的职业经历来看,农民培育效果与参训次数呈显著正相关;对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培育效果最好;对从农"4-6"年的农民培育效果最佳.以上实证研究不仅为科学评估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提供了工具,而且为精准遴选培育对象、提高培育实效、完善培育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价标准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社会转型的视角

    孙艳丽王建华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在满足工业社会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工业化高等教育系统.工业化驱动的高等教育系统有着强劲的路径依赖,主要用于服务工业社会而不是满足知识社会的需要.在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的转型中,高等教育系统的工业化趋同与社会转型需求不适配,工业化高等教育系统表现出组织机构同质化和组织结构金字塔化.随着知识社会初露端倪,工业化高等教育在知识社会面临转型,工业化高等教育系统需要重构,即以开放环境为前提,提高系统的持续适应性;以转变认知为动力,增强系统的多态性;以更新组织结构为基础,加强系统的灵活性,实现工厂式的高等教育系统向欣欣向荣的生态系统转变.

    工业社会高等教育系统社会转型知识社会独异性多态性

    大学作为基础设施:隐喻生成与价值意蕴

    刘爱生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等教育史上有关大学的隐喻不计其数.到20世纪末,一个新的大学隐喻——"(关键)基础设施"逐渐在国外学术界兴起.该隐喻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认知主体基于个体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洞察力和特定的社会情境对大学的功能与价值所进行的主观认知重构.隐喻具有很强的框架建构效应,既会影响我们对现实问题和情境的理解,也会引导我们生成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大学作为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隐喻,能为变革大学本体实践理论提供理论先导.它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大学立德树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高等教育公共性以及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创造性地选择符合该隐喻所蕴涵的问题解决方案.

    大学隐喻基础设施认知机制价值意蕴

    以文化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使命——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王维琳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