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傅维利

双月刊

1002-8064

jykx915@sohu.com

0411-84258254

116029

辽宁省大连市黄河路850号

教育科学/Journal Educ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刊登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及实验报告,探讨当前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重大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建构的前提性思考

    饶从满王玥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新时代中国"对教师素养模型建构的意蕴,厘清教师素养概念,以及选择教师素养分析的路径与方法,是建构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的前提性工作。"新时代"对教师素养模型建构的意蕴不只是增加一些新元素,更在于以变革素养为导向的素养结构变化;"中国"之于教师素养模型的意蕴可从解决中国问题、对接中国话语和形成中国特色三个方面去理解。"综合/整体素养"概念更符合教师职业情境,并有别于素质、能力和胜任力等概念。建构教师素养模型,需要将基于研究/理论、基于实践和基于专家知识三种路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并需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既要基于研究成果,又要重视汇聚相关当事人的共识;二是在未来性与现实性之间做好平衡;三是兼顾有效性与经济性。

    教师专业标准教师素养素养模型模型建构新时代

    论师德情怀:内涵、意义与构成要素

    吴宗劲王静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德情怀是新时代我国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但学界对它的内涵、意义和构成要素却不甚明确。师德情怀可以被理解为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卓越的理想情怀。它由"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两个独立的素养组成。"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个人内在具有的一类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良好道德品质,包括尊重学生、对学生负责、以公正的方式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教育情怀"是指教师树立的有关教学的理想信念,包括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认同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恪尽师道,做学生的道德示范者;恪尽职守,做社会的角色楷模。师德情怀具有三重意义:它是教师开展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素养;它能为教师专业化奠定伦理基石,教师职业若想受人尊重,教师就需要对公众负责;它能为教师胜任教学这项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注入动力。

    教师素养教师专业化师德教育情怀

    教师"全人教育"素养:内涵、价值与构成

    苗学杰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全人教育"素养指向推动所有学生全面、充分、个性化、持续地发展,它是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素养,是推动学生个体潜能全面而充分发展的素养,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的素养。倡导教师"全人教育"素养,有助于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微观层面推动教育公平;有助于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动力,使他们从容应对未来;有助于教师通过培养完整个体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具体内容而言,"了解学生差异,观照全体发展;注重多维发展,推进整合育人;培养创造思维,催生持续学习力;激发成长潜能,培养整全公民"是教师"全人教育"素养的构成要素。

    核心素养全人教育教师标准教师素养

    新时代中国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基于教师视角的"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的调查验证

    吴琼李晓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1世纪以来,厘清教师素养的内涵并建构相应框架或模型,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关于教师素养模型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充分的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本研究通过大型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群体对新时代教师所需素养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检验"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判断其内容和结构是否合理。结果显示:尽管存在内部差异,但是教师整体高度认同教师应该具备学科素养、通识素养、学习支持、全人教育、沟通合作、发展改进和师德情怀这七大素养;"两种专业角色×四种专业关系"框架作为教师素养的推导逻辑是合理可行的,并且,"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对教师素养的结构化解释是成立的。本研究将丰富教师素养理论研究,并有可能为我国未来修订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队伍发展建设和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教师教师素养教师专业标准素养模型模型验证

    PISA的新进展分析及其启示

    李小红李珍王克志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PISA是全球最具代表性、体系完善和影响深远的国际教育评估项目之一,分析其在价值取向、测评内容、测评方式和结果应用等方面的进展,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研究发现,PISA不仅关注测评的经济主义价值,还兼顾人文主义价值,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学科测评上,以学生素养发展为导向,背景问卷测评指标全面涵盖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在测评方式上,计算机化程度加深,以自适应技术的应用促进个性化测评的实现;在测评数据上,公开类型增加,测评结果应用场景愈发多样化。据此,我国应始终秉持教育性价值导向,立足时代需求和国家实际,适当拓展测评内容,运用新技术优化测评方式,引导多主体参与测评结果的多元应用,以加快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PISA人文主义转向素养导向创新型测评教育评价体系

    论教育实习的课程化回归

    刘凤妮陈时见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对发展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和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国家政策对教育实习提出了"课程化"的要求,但在实践层面缺乏对教育实习课程属性的准确把握,使得课程地位的边缘性、课程目标的模糊性、课程内容的片面性、课程实施的随意性、课程评价的简单性等现实问题日益突出。摆脱教育实习面临的现实困境,亟须加强教育实习的课程化建设,通过确立教育实习的课程地位、规范教育实习的课程内容、完善教育实习的课程制度、优化教育实习的课程管理等策略,推动教育实习实现课程化回归,全面提升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水平,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培养注入新的动能。

    教师教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教育实习课程

    革命根据地"教劳结合"的历史出场、实践进程与价值旨归

    石玉石鸥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指导,于革命根据地将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创建了真正属于工农劳苦群众的教育,走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步。革命根据地"教劳结合"的实践探索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充分发挥了劳动的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彻底改变了旧文化中"劳动"缺位的现象,在革命根据地树立起了崇尚劳动的新文化与新教育。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继承与借鉴根据地"教劳结合"的重要经验,凸显中国特色、契合时代需求,培育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劳结合"历史出场实践进程价值旨归

    职业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基于产科教一体化的视角

    王亚南金东贤邵建东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科教一体化是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之间进一步整合互融后的迭代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是产业、教育、科技不同领域办学要素一体化统筹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与结果。以产科教一体化为视域审视职业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两者实现协同发展是产科教一体化理念落地的关键载体与抓手,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专业建设,皆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并聚焦技术应用领域。产科教一体化育人,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产业思维、国际视野以及科研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旨归,达成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产科教一体化平台的构筑与跨界混编产科教团队的组建。针对理念、平台与制度三个层面的缺失,职业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一体化首先需要确立一体化办学理念,强化一体化政策引导并构筑实体化、多样化、一体化产科教平台,通过制度重构与优化真正实现产科教协同育人。

    职业本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产科教一体化

    高校扩招对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分析

    张嘉洋石英华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女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教育机会,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代际流动的影响。本研究以高校扩招这一重要教育历史事件为背景,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实证分析我国高校扩招对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父辈受教育年限对子女受教育年限有着明显的代际传递影响,且相较于父亲,母亲受教育年限的代际传递的影响更深远;而高校扩招降低了父辈与子女之间教育传递的强度,且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女性子女以及拥有城市户口的个体身上;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校扩招政策可以有效增加父辈低学历的子女从初中升入高中的机会。基于上述结论,从加强政策协作、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强化学校与家庭联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高校扩招教育代际传递升学情况

    本科生课余时间分配及其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对天津市市属高校的调查

    李强王菁骅周琦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对天津市市属高校调查的数据,探究本科生课余时间分配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本科生课外学习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相对于上课时间明显较短,且休闲娱乐时间较长。学业成绩、未来规划等因素对本科生的各项课余时间分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课外学习、课外活动和实习兼职投入对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时间管理能力在课余时间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中有调节效应。因此,建议高等院校将时间管理、生涯规划等通识教育课程融入本科生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同时积极为本科生提供实习、就业实践平台,培养其综合素质。

    本科生课余时间分配影响因素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