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评论
教育评论

黄新宪

双月刊

1004-1109

0591-87272726 87842091

350003

福州市五四路217号

教育评论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刊登中外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教育史、教育改革、各级教育、教育综述等。读者对象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强国自信的历史生成与实践指引

    戴少娟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教育事业始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向同行,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建立了科学的体制机制,彰显了中华文明传承品格。新时代新征程,标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锚定以教育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从奋力实现的伟大成就、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一以贯之的文化传承中积蓄建设教育强国的自信力量,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指引。

    教育强国历史生成实践指引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要义、机理与路径

    刘楠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构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对以"教育与人"和"教育与社会"为核心研究范畴的中国教育学的形上认识和创新表达。"根据中国"意识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接着说"和"创新说"相融合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内核,实践旨趣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旨归。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可尝试路径为:聚焦中国教育场域,提升"根据中国"的教育学术自主;立足学科发展内核,增进本体性和关系性相融的教育学知识生产;围绕"成人""成事"实践,完善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育学知识体系。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教育学者

    教学中"错觉"的价值意蕴、发生条件及运用路径

    翟毅斌朱琳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总在情境中展开,探讨教学中的错觉因素及其生成机制,是对师生与情境互动关系的辩证考量。错觉不只是一种感性的教学效果,也是教学情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和手段,是师生感性自由与理性制约相结合的思维活体。在感知错觉和心理错觉的共同作用下,师生、教学与环境相互关联,教师基于图式的矫正创新与学生基于秩序感的心理预测促使了错觉的发生。教师可通过协调遵循合适、类比追求等效、象征解读意义、残缺透射完整等开展教学的错觉实践。

    错觉想象情境知觉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的变迁理路与发展进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周奕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这些政策历经了探索、转型与变革三个关键阶段,促进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然而,在高等教育规模跃进的同时,质量问题愈发凸显,优质教育机会有限,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剧,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层次与布局不合理,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突出,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未来,高等教育政策设计与制订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强化顶层谋划,构建长效机制,聚焦普惠优质,重视协调发展,突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而致的窘境,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迈向更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可持续发展

    课外补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兼论"双减"政策的完善

    赵海利蔡晨露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采用工具变量法分析课外补习影响学业成绩的因果效应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课外补习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这一影响具有明显异质性。其中,流动学生相对非流动学生、与父母同住学生相对不完全与父母同住学生、就读教育质量中等学校学生相对于其他质量学校学生,从课外补习中受益更多。这意味着课外补习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混合的,取消课外补习将在教育公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为使"双减"政策在提升教育公平的目标下缓解家长焦虑,学校可实施弱势家庭学生课后服务提质延时工程,下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建设,丰富校内课后服务内容。

    课外补习学业成绩"双减"政策教育公平

    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

    毕红梅张好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有利于对教育对象的系统立体认识、推进教育方法的科学有效评估、促进教育内容的精准隐性传授、提高教育信息的传播交流效率,是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动力逻辑和实践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各方需要协同发力,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乡村学校生命关怀教育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

    肖军虎韩晋花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关怀教育是尊重、珍惜生命价值的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十分重要。文章分析了乡村学校生命关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深入探讨。乡村学校要实现良好的生命关怀教育效果,必须将关切生命关怀教育的受教育者、关怀生命关怀教育的教育者、注重生命关怀教育的意识中介三者结合起来。

    乡村学校生命关怀教育乡土文化

    新工科背景下微专业培养模式的应用实践

    陈淑珍张文东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新工科专业建设走向纵深,探索融入新工科内涵及特征的课程体系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文章从微专业培养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了该模式在小规模院校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的优势,提出融入新工科内涵及特征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与执法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进而结合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提出课程体系架构总体思路,构建融入微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体系。

    新工科微专业网络空间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认同的逻辑进路

    赵学琳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是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前提。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多维认同,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分析方法,从多维度全方位的角度增强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话语认同、价值认同、心理认同,全面把握增强大学生课程认同的实践机理,采取科学有效的实践举措。只有坚持科学的教学理念,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才能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认同,更高质量地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认同

    指向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文化特质建构

    杨新宇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的文化特质不仅代表着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个体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而且蕴含着社会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观念态度。当前,受技术理性、价值冲突和角色矛盾的影响,教师的文化特质正在面临被消解、异化和模糊的危机。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向,基于师德、师能、师风和师魂对教师的文化特质进行还原与解构,提出崇德仁爱的规范性特质、求真务实的器用性特质、生命自觉的认知性特质和家国情怀的情感性特质四重内涵。从完善制度设计、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反思实践和强化角色认同等多重举措,建构教育家精神引领的教师文化特质,以期实现教师文化特质在当代的生成与发展。

    教育家精神教师文化特质师德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