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视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视界
教育视界
教育视界/Journal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学论证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基于16项实验或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

    王翠高旻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内外16篇实证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究科学论证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作用效果,以及科学论证类型、应用学科、学段和实验时间等调节变量对批判性思维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科学论证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社会性科学议题这一模式带来的效果最好,其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均能有效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产生的效果最好,并且科学论证干预时长为一个月至半年对批判性思维提升效果最佳.科学论证有效辅助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有:教育者要将科学论证引入课堂,创设探究性真实问题情境;学习者要遵循严谨的论证环节,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研究者则需构建批判性思维的多元评价体系,反映论证式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论证批判性思维元分析

    数字教育资源服务:转型框架与践行方略——教育生态学视角下

    陈选超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扩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完善资源服务过程,优化资源服务环境,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精准服务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诉求.从服务本质来看,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模式的变革主要经历产品型、系统型、平台型、生态型四个阶段.这一发展历程映射出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必然走向生态化之路.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提出数字教育资源服务转型框架.针对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内容主导性和多样性作用发挥不充分,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生态链孱弱,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环境限制因子突显等困境,建构服务资源扩充机制、服务过程完善机制、服务环境优化机制以推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精准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诉求.

    数字教育资源教育生态学服务转型扩优提质精准服务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操作路径和终极诉求

    吴林飞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对关联学科要素进行跨界整合,强调学生的完整学习,强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通过确定主题、优化任务、展评成果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应围绕一个学习主题,纵向一体化设计,放手让学生探究,关联跨学科资源,纵深序列化推进,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师生的智慧共生.

    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驱动力关联统整综合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教研的整体设计与实践

    江信滨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呼唤跨学科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落地.当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体实施面临教学合作协同困难、学习探究内容浅表、教研面窄且不深入等困境.学校可以整体设计"合分合"跨学科主题学习教研模式,包括"洞察教学实践、合作思考主题,开展头脑风暴、分科组织活动,确立真实情境、探索解决方案"等模块内容.这一教研模式可在跨学科知识结构化设计、教师跨学科整合能力、课程共备研修等方面提升实践效能,并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研组织实施提供助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教研方式机制建设

    Sora:教师的"替代者"还是"辅助者"

    李佳颖陆道坤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教师而言,Sora的到来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Sora可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上位:以其对知识话语权的掌控挑战教师知识权威者形象,以其高质量视频生成能力冲击教师资源开发者地位,以其自适应学习模式淡化教师育人者角色.另一方面,Sora有望辅助教师教学和管理,推动教师角色重塑:点亮个性化教学之路,让教师成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催化师";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规划师";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评估师"和"监督员";可视化系统赋能德育,让教师成为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护者".面对Sora的到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赋能,如营造安全数字生态,推进教师数字素养的系统化培养,而教师亟须在和Sora的对话中保留教学决策权,并基于人机协同理念,发挥人师特有的育人功能,弥补Sora之于德育的不足.

    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角色重塑替代者辅助者

    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

    龚小霞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多重因素影响,厌学已经成为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现象.从学生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厌学的成因:过早"内卷"带来的负面学习能力评价,外部环境的过度干预,人际生态圈受到学业的明显冲击.结合厌学个案干预中的经验,提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针对性干预策略:重塑学习掌控感,输入正向能力观;收放有度,做准备"放手"的教师和家长;重视人文环境建设,维护良好的人际生态圈.

    学生厌学自我决定理论学习掌控感自主学习

    增值评价:让教育评价更精准

    刘权华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数据采集和扁平化管理的背景下,特别需要探索增值评价.增值评价,尊重起点,注重过程,着眼发展."学业推进度""均值差之差"和"学科贡献度"是三种简单的增值评价模型,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合理性与操作简便性等特点.纵向比较和团队合作是评价的两个向度,"与自己比"的增值性激励分析方式能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团队合作则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增值评价还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情感态度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着手,追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增值评价学业推进度学科贡献度

    毕业生形象塑造的思考与实践

    施建军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毕业生形象不同于传统的学生画像、学生形象等概念,它是学生群体精神面貌的写照,是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文化的具体反映.学校可以从政策、认知和视角三个方面去逐步确定具体的形象名称.以"友善"毕业生形象的确立为例,浙江省湖州市滨湖高级中学首先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文化和毕业生形象三者的关系图,厘清逻辑脉络,然后以此设计落地实践活动,并通过科学评价检验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性.

    毕业生形象核心素养学校文化

    "双减"背景下青年教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汤靓亮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背景下,面对青年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积极探索青年教师发展的校本实践.首先,搭建青年教师发展的校本框架,具体包括:建设三大平台,让青年教师立下"诚勇"志向;通过四种方式,为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赋能;凸显五个关键,提升青年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其次,形成青年教师发展的内生机制,具体包括:通过文化浸润,为青年教师提供心理基石;优化组织效能,实现团队与个人的双向奔赴;形成系统支撑,营造奋发向上的环境.

    "双减"青年教师发展素养提升文化浸润

    "普胜教育"理念下的育人实践——我的办学主张思与行

    柳永红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在办学实践中秉持"普胜教育"理念,把"人"字写在"普胜教育"的旗帜上.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主要有如下举措:把人当作人,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两头;用人教育人,涵养教师"五力",让教师用精神、能力来培养人;使人成为人,培养自强、自信、自觉的有为青年;立己以达人,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人际关系;玉成"普胜人",多方共同锤炼全体师生的"理想人设".

    "普胜教育"办学主张人为中心立己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