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塑未来——教育数字化之于教育强国建设的突破性意义

    袁振国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是以数据为基础、网络为载体、人工智能为牵引,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重塑教育未来的过程。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新赛道、塑造教育新优势的技术基础是,数据驱动、互联互通、海量资源、高速便捷、人机共创共生,其价值目标是促进人和社会的更好发展,实现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数字教育的未来形态在于,突破时空限制,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突破中心概念,学习者高度自主自治;突破交往限制,网络社区发达;突破实体世界,虚实世界融合。教育数字化的本质要求是人机协同,全面持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教育数字化对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突破性意义,必须立足全球视野,借鉴世界教育发展的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但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重要的节点和关键问题上,坚持中国教育的立场和方法,走中国式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

    教育数字化教育强国教育创新人机协同重塑未来

    以评价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周光礼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一场涉及结构、过程和价值观重大改变的深度变革,这种变革是一种只有深刻理解其意义才能推动的治理型改革。要深刻理解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必须深刻理解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强调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深层变革,这种变革要求我们加快推进从发展型改革向治理型改革转变,统筹实施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育人方式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办学模式改革以跨界融合为中心,管理体制改革以高校分类评价为中心,保障机制改革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中心。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积极实施以学生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改革、以教师评价改革牵引办学模式改革、以高校评价改革牵引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评价改革牵引保障机制改革的新思路。

    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属性教育评价改革

    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国家逻辑

    朱旭东余清臣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学在历史发展中已显现出对科学性、文化性、民族性等属性的突出关注;在国家越来越发挥推动社会发展主导作用的今日,已进入到特别需要强调国家性的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所表现出的一个主流历史趋势。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牢牢把握教育政治属性在教育学知识体系建构中的核心体现。这需要让中国教育学在专业逻辑化发展的同时,突出在战略目标上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国家教育意志,并在战略过程中服从和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国家性的主导地位。基于国家逻辑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战略,主要包括对建构者的六个要求:要树立自觉的国家意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思想;要坚持以系统总结中国教育经验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为中心价值;要重点围绕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教育意志进行选题研究;要充分吸收转化古今中外的多方面资源;要以国家性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导行动逻辑。

    中国教育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国家性国家意志

    中国传统教育学原创知识体系的内生逻辑与基本范畴

    吴亚林王学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学原创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基础性前提,基于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教育学原创知识体系的内生逻辑与基本范畴,对建构整体的中国教育学观,推动中国教育学的时代发展,让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具有理论意义。中国传统教育学是中国教育学的来源和根基,体现了中国教育学的本色,中国传统教育学根植于中国历史、哲学与文化,是中国人生存哲学和教化思想的结晶。巫史传统的思想根源、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礼乐文明的知识结构、政教一体的传播路径、知行合一的价值塑造,构成中国传统教育学的内生逻辑。教学为先的国家使命、有教无类的受教育权、君子人格的教育目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过程、师严道尊的师生关系、美善相乐的审美旨趣,形成中国传统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中国传统教育学原创知识体系的内生逻辑和基本范畴体现了教育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传统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原创知识体系文化中国知识考古

    教育价值分析的"中国方法论"

    高伟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体系是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应有之义。对教育价值的传统理解主要有形而上学、历史—经验、生活—实践三种范式。当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教育价值的分析框架将面临深刻变革。在"两个大局"的时代境遇下,中国教育价值需要从中国教育的现代性价值、国家价值、文明价值的坐标系中获得定位。"中国价值"是自主建构的结果,也是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积淀之必然。"中国价值"的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事实上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境遇中寻求"合理性叙事",重建"中国—世界"叙事,自我确立以及实践证成的过程。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历史,中国教育价值叙事的视野和立场重心从"由世界看中国"转变为"由中国看世界",这一转变源于"中国—世界"新型关系的建立和中国的崛起。当中国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当中国教育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时,中国教育价值就不仅是"中国教育"的价值,而且表现为中国教育对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以中国为分析单位,以中国为方法论的"中国教育"价值。"中国"教育价值根植于中国。"中国"教育价值的可能性依赖于中国的现实性。以中国为方法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建构,本质上是中国的"出场"与"在场"。

    教育价值中国教育价值中国价值中国方法论

    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再认识:一个假设体系

    吴重涵李雅琪叶苗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们对教育多学科多视角认识的深化,家庭教育正在向聚焦于儿童的生活经历和自我体验认同的理论转向。围绕"儿童在家庭中是如何成长或改变的"这一总体问题,研究形成了十二个家庭教育基本假设。这些基本假设由三部分构成。作为生活教育的家庭教育,其存在着以"事物的教育"为框架的理论解释路径。作为现代化产物的家庭教育,在家庭、儿童、阶层性差异、不理性的教育理性算计等方面具有极其鲜明的现代性特征;这些特征是现代家庭悖论推动形成的,由家庭作为社会宏观影响的中介组织性质决定。作为社会过程的家庭教育,父母教养的作用是回归到发挥家庭内外生活的作用,以培养孩子的自治性人格为目标;儿童的改变是家庭制度下家庭生活中多重嵌套因素作用下的社会学习心理机制发生过程。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再认识,使家庭教育现代化作用回归,并具有独立的标识性意义。

    家庭教育家庭制度家庭生活父母教养现代性

    超越突破: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关系探赜

    惠文婕宣小红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进一步凸显了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受制于多种内外部因素,其中之一是在其演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陷阱。这种陷阱的出现缘于技术路径依赖、创新效率瓶颈以及社会系统对新兴技术的适配性不足。跨越技术陷阱,需要聚焦这一区域性挑战,剖析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在这一关键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独特关系。从涌现主义与超越突破理论来看,教育不仅能为新质生产力跨越技术陷阱提供支撑性力量,也能够在赋能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超越突破。对此,为了实现教育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着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原创性拔尖创新人才的具有"小世界"社会网络特征的教育系统;推动有利于促进"群体智慧"涌现的流动共享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有利于深化跨界合作的具有涌现特征的教育生态环境。同时,应深入探讨教育系统如何通过重构教育系统组织域、革新发展教育学学科、探索教育终极价值,实现对其工具属性的自主超越。教育系统需要真正回归其价值本源,获得以"真实性"为基础的教育终极价值建立的可能性,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质生产力教育系统涌现主义技术陷阱

    中国教材学论纲:议题与框架

    余宏亮
    8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教材学是扎根本土、内生后发的解释教材现象、揭示教材规律、指导教材实践的应然学科。其立论的逻辑指向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生中国教材自主知识体系、培养堪当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中国教材学的学科属性源自它具有规训话语生产的政治性、守望社会公平的人民性、支撑决胜未来的战略性、指导化育全人的教育性。就基本范畴而言,政治学、文化学、编辑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是其理论基础,科学性、价值性、技术性、规范性是划分其理论象限的四个维度,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分支性学科、交叉性学科、比较性学科构成了其学科谱系,遵循问题牵引、创构方法体系、推展多元混融是其研究范式。就功能指向而言,调节教材理论、指导教材建设、支撑教材治理是其基本功用。就生长向度而言,实现中国化、学科化、体系化、时代化、建制化是这门学科得以独立和成熟的重要标识。

    中国教材学立论逻辑学科属性基本范畴功能指向生长向度

    韩达与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复兴

    姚宏杰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史学科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教育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史学科得以恢复重建,学科自我意识觉醒,学术研究勃兴。在教育史学研究走向繁荣兴盛的进程中,韩达先生孜孜以求,作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他参与筹备成立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创办中华孔子研究所,组织编写出版《中国教育通史》和系列专题研究著作,是中国教育史研究复兴、学者代际传承的重要推动者。韩达先生发起研究并主编多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探索构建少数民族教育史基本理论和体系框架,开创了少数民族教育史研究的先河,是少数民族教育史研究的拓荒者。韩达先生在暮年全力投入教育史研究事业,勇于任事、敢为人先,可谓"学者战士",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其精神写照。学术传承本质上是人的传承,研究和书写前辈学人,不只是让学术史更丰满,更在于传承发扬其精神,接力前行。

    教育史研究韩达改革开放全国教育史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逻辑

    胡红杏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背景下,中小学急需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此,需要从经验论、认识论、实践论的角度把握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对于指导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科学教育经历了"西学为用"背景下的技术取向、"民主科学"背景下的方法取向、"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的演进历程,其历史逻辑在于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要加强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的教育,还要加强技术与工程等应用科学的教育。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理论逻辑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注重彰显科学育人的价值取向,弘扬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本质的理解建构。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逻辑在于,通过加强中小学生创新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材建设、构建一体化的中小学科学教师教育体系、变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方式、拓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基地等路径,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模式。

    中小学科学教育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科学精神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