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与实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研究与实验

郭文安

双月刊

1003-160X

027-67868275

430079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会刊。刊登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关注教育热点问题,致力于教育改革实验和实验技术的开发,报道中小学教育实验最新动态。主要栏目有教育纵横谈、教育心得研究、教育实验研究、学校专栏。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及教育科学工作者。主要阅读群:全国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实践逻辑与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

    程建坤严从根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加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共同价值、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共同价值是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逻辑起点,利益共享是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现实动因,责任共担是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实践指向.开展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要坚持"他者意识",加强公约意识教育,培育人类共同价值;明确"私"与"公"空间的边界,开展规范意识教育,维护公共利益;参与全球治理,开展公共参与意识教育,造就全球责任公民,以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共空间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价值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价值澄清理论倡导价值相对主义吗

    董玉雪仇梦真石中英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澄清理论是有广泛影响的一种价值教育理论.其产生与发展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由拉思斯创立,并经基尔申鲍姆等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很多学者认为价值澄清理论倡导价值相对主义,批评其理论上的相对主义立场、对个人自由的完全放任以及对普遍价值观的完全否定,进而批评其消解了学校价值教育的责任.对上述学术批评的回溯以及对价值澄清学派自我辩护的梳理分析,提示不能将价值澄清理论与倡导价值相对主义划等号.重新认识价值澄清理论的价值立场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上,价值澄清理论并没有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其出发点、目标以及价值澄清过程均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实质是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表达;实践上,教育者对价值澄清理论的片面理解和策略方法的不当运用,确容易导致实践层面的价值相对主义.价值澄清理论在理论主张与实践应用上不一致,实质是受限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因素、美国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时尚追求,以及价值澄清理论本身存在的理论缺陷.

    价值澄清价值相对主义拉思斯基尔申鲍姆

    知识教育中图像的表征与隐喻

    方红吕昊鑫王帅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技术时代,图像及其内蕴的认知逻辑成为知识教育的本体性要素.图像不仅关涉一般意义上的"见""视"与"知"之间的浅层联系,而且关涉复杂隐喻与"知"之间的多重意义.视觉与图像的各式信息化融合,在显性层面为个体提供更为丰富的认知现实世界、获得求知通路、澄明知识标识、重塑求知伦理的可能,在隐性层面向个体揭示知识与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图像隐喻的内核性、多义性和动态性要求具体的知识教育实践不仅关照价值导引、认知交互和知识型塑,而且观照视觉符号生产者的意图,视觉共融中主体性生成,潜隐于知识传递的权力规训和失真后悖离个体原初性认知等情形.对于求知个体而言,则需要保持"眼界"的澄明,从识读、审美、思辨与应用等多重维度提升对图像表征与隐喻的理解能力,摆脱诸多图像分析窠臼所导致的局限,形成完备的求知智性.

    知识教育图像表征隐喻

    传统文化"正面教育"论辨析——兼论批判性思维的融合式培养

    夏正江陈红森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些人秉持"正面教育"的立场.该立场主张,学校只能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去感知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与长处.至于识别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与不足,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关.这一观点看似合理,实则站不住脚.理由是:纳入教材的传统文化无须尽善尽美;建防火墙的做法根本行不通;正面教育须以"假丑恶"为参照;正面教育作为精神"疫苗"难以奏效;让成人代替儿童作选择并不明智.唯有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才能有效克服"正面教育"论的内在局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的"统整",其策略主要包括:渗透健全的人文社科常识;在不同文化的横向比较中发现不足与问题;以概念辨析澄清误解;探寻不同文化要素的内在联系;辩证地看待中国固有的文化;以逻辑的力量破除虚假的表象;立足国情与民性吸收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正面教育批判性思维

    乡村教育发展逻辑与变革路向

    陈思露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迄今关于乡村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统计数据以及政策建议等,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束缚于乡土中国视域,并形成关于乡村教育的乡土发展逻辑.社会基本结构转型中的我国乡村教育,从形态、生态到日常教育生活及交往,都有别于传统的乡村教育,表现出较为典型的"城乡化"发展逻辑,而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别于"乡土中国"中的乡村教育发展问题.一种新乡村教育的形态和生态正在形成,需要树立大乡村教育观,通过社会的多方努力,真正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新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乡土中国城乡中国

    论"五育融合"教学活动的运行机理

    张俊列冯燕华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教学的层面探索五育融合的运行机理,是将五育融合的育人理想转化为实在的教学行动的着力点.具体地说,"五育融合"教学活动的运行以成就学生生命主体的完整性为价值指向,以学科知识作为育人载体,在多维立体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托下,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化学科知识,使静态的知识蕴含的多元育人元素充分打开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意义联结,并通过综合性、表现性评价反馈和完善跨学科实践教学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

    五育融合教学活动运行机理生命整全发展

    后真相时代中学跨媒介阅读教学:价值、特征与实施

    李淑婷陆道坤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周围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致力于让中学生"区分事实与观点""形成独立判断"的跨媒介阅读教学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开放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推动人的现代化.为提升学生在后真相时代寻找事实与真相的能力,培养具有批判意识的理性公民,基于中学跨媒介阅读教学存在多元性、情境性和批判性的特性,教师应当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拓宽媒介渠道,推动广泛阅读;构建真实情境,促进深度阅读;辨析媒介立场,倡导批判性阅读.

    后真相时代跨媒介阅读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

    新课标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现实阻滞与纾解路径

    刘志军陈雪纯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一大亮点,但并非课程改革历程中的新事物,它所蕴含的跨学科知识统整思维在以往课标的改革举措中已有所体现.在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及理念的明确,赋予了跨学科学习实践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及价值.作为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方式变革的创新实践,跨学科学习真正落地需以课程、教学及评价的整体性变革为牵引.当前实践中跨学科学习面临着课程结构学科化、教学设计还原化以及评价生态功利化等困境,其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价值难以充分发挥.为推动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学习实践落地,需要形成核心素养为 目标的主题式课程结构,展开深度学习为基准的大概念项目式教学设计,实施素养发展为导向的表现性学习评价,以及建设多元支持协同的保障机制.

    跨学科学习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地方课程的"地方"迷失与再构

    李俊堂刘欢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课程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审视地方课程发现,地方的行政化、景观化和无意义化等认知偏差,导致指令性课程窄化文化职能、无地方课程消解文化特色以及非地方课程阻断文化关联等问题.重新理解"地方"以构建新的地方课程理念,需要关注亲切的地方,将课程面向学生的文化体验;聚焦对家的依恋,让课程内容服务学生价值生活;紧扣地方认同,通过课程组织和评价建构共享文化.改造"地方"是地方课程再构的实践路径,包括宏观层面设计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一体协同体系,中观层面筹划地方文化考察打造本真的地方,微观层面引导学生制作个人地方认知绘图.

    地方地方课程人文地理学文化传承

    基于学习分析的数字教科书使用研究

    雷浩朱淳毅陈岑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教科书是教科书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的重要尝试.目前数字教科书使用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使用过程被异化、使用主体的角色错位、使用规范性缺失等问题.而学习分析技术具有聚焦学习过程及学习数据的特点,有利于及时收集数字教科书使用信息、优化数字教科书使用过程、促进数字教科书使用规范的形成.因此,未来数字教科书使用研究可以融入学习分析技术,发挥其在数据搜集、分析、呈现、反馈等领域的优势,尝试回应学习者、教育者等各主体面临的难题.

    数字教科书学习分析教科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