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与实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研究与实验

郭文安

双月刊

1003-160X

027-67868275

430079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会刊。刊登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关注教育热点问题,致力于教育改革实验和实验技术的开发,报道中小学教育实验最新动态。主要栏目有教育纵横谈、教育心得研究、教育实验研究、学校专栏。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及教育科学工作者。主要阅读群:全国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时代阐释——兼论"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认识根源

    项贤明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不同方面.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意味着人不受限制、不被强迫、在其想获得发展的方面都能自主、自由地实现自我创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对我国教育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正确领会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原理,特别是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是我们科学认识和有效解决包括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在内的各种教育实际问题的认识前提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人的全面发展学业负担

    精英教育的二重性及其教育改革意蕴

    程红艳娄琳琳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以精英人才作为核心人力资本,形成了以培养能力卓越者为行动共识的精英教育.能力为本、机会均等和能者多得构成精英教育的核心特征,重塑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样态.在能力的价值取向下,精英教育基于未来自致与公平竞争,满足了人们对于个人自由以及社会效率的憧憬与向往.但精英教育在释放优越性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制约性力量,导致了学生的异化、教育的不公以及社会共同体的割裂.精英教育造就了筛选式教育体系和占有式个人主义理念,甚至造就了精英的傲慢.面对精英教育的二重性,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以平等主义为前提,重塑精英教育理念,培养多元化的精英人才、解锁精英的创造品质、激发精英的社会责任,构建精英教育与全民教育有机耦合、共生互补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平等与卓越双重目标的动态平衡.

    精英教育平等主义机会均等教育公平

    麦克拉伦批判教育学的革命想象

    周险峰杨启国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学者认为,在"后革命时代",阶级与革命概念发生改变,社会呈现出革命主体的无名化,大众革命意识与革命热情已然消散.麦克拉伦在"回归马克思"的理论感召下,借用阶级与革命概念建构其革命性批判教育学,试图寻找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替代方案.这种批判教育学并非敦促人们再次革命,而是一种意识观念的变革,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触动是有限的.因此,革命性批判教育学无力实现对后革命时代的改造.

    后革命时代革命性批判教育学麦克拉伦教育学想象

    比斯塔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贡献与不足

    徐乐乐何美姣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性在比斯塔教育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其教育思想的境脉,也是其不断发展和关注的重要领域.比斯塔以批判哲学意义上的传统人本主义为逻辑起点,构建主体性教育理论内涵,即公共性、他者性和类主体性.比斯塔运用其主体性教育理论观照教育现实问题,揭示当代西方主体性教育因测量文化、绩效问责制以及学习语言的趋势而被边缘化.基于此,比斯塔主张从两个维度重构主体性教育话语和实践:基于教育政治的维度,将教育视作解放的事业,以平等为起点构建民主教育环境,以及重构教育的原初责任,创设与他者共在的伦理空间;基于教育方法的维度,提倡重新发现教学,重申教学和教师的他者之维,给予主体性存在更多可能性.对比斯塔主体性教育思想的阐述与反思,有助于思考我国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主体性教育公共性他者性类主体性重申教学

    公共精神培育的具身化转向

    冯永刚乔新慧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不仅是公共精神的载体,更是形塑体脑互动、知行相生的公共精神的重要依托,它为整全性公共精神的养成提供生理基础、环境体验和行动能力.受传统认知思维的影响,公共精神培育片面追求知性的养成,深陷"头脑丰满"的圈囿,漠视身体行动,割裂了公共精神的完整性,从而导致了心智相离、行动困难的"离身公共人"的产生.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在认知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环境对认知形成具有导向性,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认知葆有动态生成性.公共精神培育应该使身体回归,利用身体的隐喻映射充盈公共理念,通过身体的心智交融形塑公共品质,依托身体的行动机能实现公共福祉.

    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培育具身认知

    论正念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谢晶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念是个体旨在提升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以开放、接纳和不加任何评判的态度,持续地专注、觉知身心内外对象的方式和过程,以及达成的身心平衡的存在状态或境界.正念之于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升学生注意力、形塑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自我统整、增进学生主观幸福感等方面.为了充分实现正念的教育价值,尝试开展正念教育的学校需要增强正念价值认同,有序开展正念教育活动,培养合格的正念教师,打造正念教育生态.

    正念正念教育教育价值

    姜琦对德育学"中国化"的探寻

    刘新龙戚万学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德育学在"旧学新知"和"西学东渐"的双重动力下,经过一代代教育学人的不懈追求,逐渐呈现出"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特征.作为近代较早追求德育学"中国化"的代表之一,姜琦对近代中国德育学科和学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探索了"中西马"融合的道德教育哲学研究视域,推进了民国德育学研究的中国化和现代化进程,促使了德育学术研究方法论的革新,凸显了德育理论与实践"体用兼备"的价值诉求.姜琦的德育研究不啻为德育学"中国化"的一次重要的早期尝试.

    姜琦德育学中国化学术史

    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秩序与德育趋向

    闫旭蕾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秩序对于人的心灵、社会和谐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形成道德秩序的依据、构成德育内容的中心.价值秩序是社会变迁与社会良性运作的重要标志,也是道德建构与德育转型的基础.在前现代社会,共同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形成了权利限制的等级社会及其道德秩序;现代社会人由"对人的依赖"转向"对物的依赖",个体意识觉醒,权利开放,社会强调自律与自治,道德教育着力培育个体的独立与自主能力、学会过公共生活.当下,随着人工智能普遍应用于生活诸领域,经济样态与社会治理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增量经济"在以不同于"存量经济"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道德秩序,进而改变德育趋向.为了发挥人工智能的正向作用、消解其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可能威胁,德育需要帮助学生对新异化保持警觉,促使其更新"为人"意识,形成"人-机"和谐共生的道德素养.

    人工智能价值秩序道德秩序德育趋向

    律他型的学校德育及其影响——项关于处境不利学生的文化研究

    何芳康永久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文化缺陷理论将"文化贫困"的标签贴在处境不利的学生身上,以此来解释他们的学业失败.但铁西一中的田野研究显示,一种特殊的律他型的学校实践,可以提供更深层的解释.在那种客观化的道德世界中,存在着各种"位置不当",规则被放到了"最高善"的地位.学生的成长不是建立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惯习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刻意形成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之上.由于不断借助规则、身份、纪律的控制,而不是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格力量来启迪和感染人,教师深层的教育意向不断消退.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困顿的律他实践,使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和建构的道德探险无从发生,将师生限制在客观的文化资本和诸种表面现象之中.

    文化困顿习惯教育道德世界客观化律他实践

    论儒家传统"藏礼于器"的教化思想

    贺凯杰冯昊青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礼于器"是儒家传统伦理中独特的器物教化思想.有别于现代德育普遍以言说与思辨澄明道德意涵的模式,"藏礼于器"通过将"礼"融入器物的方式让抽象的道德呈现为可触可感的具象,让人陶冶于礼乐构境的伦理教化场域中.而器物所透出的无言之教能够让浸身其间的主体逐渐对"礼"萌生憧憬与效仿,从而在潜移默化间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具身的德性智慧.随着"藏礼之器"的教化方式遍布日常生活,浸身其间的人便可以根据实际处境确定对"礼"的践行方式,教化活动也会随之由精于思辨的求真之学转化为"上学而下达"的成人之学.鉴于"藏礼于器"所展现出的实效性,廓清儒家传统器物教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发生机制、育人旨趣,明确其所适用场域与尺度,可为当代的德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甚或可为建构中国 自主德育知识体系探寻丰富的思想资源.

    "藏礼于器"伦理构境器物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