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遗产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建筑遗产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季刊

1004-9217

jzyc.ha@tongji.edu.cn

021-65982383

100717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建筑遗产/Journ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CSSCI
查看更多>>《建筑遗产》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学科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具体承办。2016年创刊号正式出版,季刊,大16开本,中英双语,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兼具学术探索性、工程示范性和艺术鉴赏性,旨在以瞻前顾后的辩证史观和全球在地的视野视点,搭建跨学科、跨文化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向海内外全面展现学科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提升该领域的整体专业水准和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推动我国城乡建设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流域视角探讨文化遗产保护

    汪芳李卓起董颖王乐业...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开展.然而现有的行政区划管理逻辑与人类文明和遗产形成的源起逻辑是大相径庭的.众所周知,早期人类依水而居,流域成为孕育人类文明的载体和城乡演变的见证.可以说,人水关系在人地关系中是最本质、经典且持久的.文章从流域视角切入,探讨文化遗产保护所呈现的"自然-人文"耦合的系统性特征,提出多尺度协调保护与系统性网络构建、跨学科整合与数据同化技术应用、与动态环境变化适应性响应策略等保护思路,并分析"黄-运-长"流域共同体中的两组人水互动模式的典型案例,从文化遗产的本质出发,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的综合框架,以回应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的时代要求.

    流域人居文化遗产保护人水关系"黄-运-长"流域共同体

    北宋西北堡寨体系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拓晓龙李哲
    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对北宋西北堡寨体系历史地理信息的全面梳理,以史料分析、时空剖面、空间量化分析为基础方法,探讨了北宋西北堡寨体系的空间分布结构、运作机制和时代特点,提出北宋西北堡寨体系总体呈现出匀质化军事应援网与中心放射状屯田聚落网叠合的复合型空间结构,并对其局部典型分异结构的历史地理成因进行了解析,揭示了北宋西北堡寨军事聚落体系规划的系统性特质和整体建筑遗产风貌,拓宽了关于中国古代大型军事建筑遗产体系的对比研究视野,深化了对中国西北地区军事建筑及聚落遗产的整体价值认知,并为其系统性保护理论的构建提供了研究基础与参考.

    北宋西北堡寨体系军事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线性文化遗产视野的明代西南苗疆走廊防御体系研究

    王东杨志强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朝廷沿西南苗疆走廊主次驿道有组织地营建了大量防御聚落与防御工事,它们成为我国重要的边防遗产.文章基于线性文化遗产理论,分析卫城、所城、屯堡、营哨、关隘、边墙等防御聚落与防御工事沿苗疆走廊主次驿道呈"带状"分布的特征,阐述苗疆走廊横跨西南四省的大尺度空间特性,发掘其沿线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试图厘清其蕴含的政治历史、军事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多元遗产价值.文章认为明代西南苗疆走廊防御体系符合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标准,期望为系统性地开展明代西南苗疆走廊防御体系的研究工作提供助力,并丰富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的内容.

    线性文化遗产苗疆走廊防御体系系统性

    川盐古道风景系统的构成及其与盐业古镇关系的探讨

    杜春兰杨璧沅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盐古道作为极具特色的盐文化遗产走廊,既是川东盐业发展、古代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活动等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与自然环境对话的历史见证.文章通过厘清川盐古道历史文化资源的位置及其与山水环境的关系,深入探索古道历史文化空间体系,为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遗产提供新的视角.古道远郊分布着亭、台、寺、塔等特色景观资源,近郊有盐业古镇和盐运码头,古镇内部形成以盐业为核心的城镇布局特征.川盐古道运输网络使远郊、近郊、城内景观相互串联,构建起完整的遗产视廊.文章从川盐古道风景系统的角度审视盐业古镇的现状,以期为盐业古镇及盐文化遗产线路上的特色景观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帮助.

    川盐古道风景系统特色景观资源遗产走廊盐业古镇

    微观线性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北京高梁河景观变迁

    杨菁殷双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连接北京城与其西郊的重要水系,高梁河两岸文化遗迹集中,具备成为独具特色的线性文化遗产的实力.文章将高梁河沿线的景观变迁置于整个北京的空间范围之中,采用发生学方法,通过考证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以及遗存,进行空间复原;从"基底—节点—廊道—辐射域面"的层次,考察景观形成过程及变迁原因.高梁河沿线景观变迁以自然基底为基础,以文化基底为驱动,是北京河道变迁与城市建设历史的缩影,是微观尺度上城市园林化进程及线性文化遗产构建的典型案例.构建高梁河沿线景观结构,连接各个遗产点,对于该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高梁河微观线性文化遗产景观变迁空间结构

    《建筑遗产》投稿须知

    53页

    集体无意识影响下的哈尼族聚落与家屋空间原型——基于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分析

    黄浦蓉叶涧枫王冬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观念主要体现于古歌与民谣中,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章以介绍哈尼族迁徙历史的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为研究文本,结合实地调研,以人类学视角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溯源,指出哈尼族在族群迁徙和家园化过程中,形成了"圣-俗""男-女"和"生-死"三组意识结构;并进一步从空间布局、室内陈设、仪式活动层面,分析意识结构与聚落和家屋空间原型的关系.文章认为,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是人、自然、神灵与建成环境的有机结合,意识结构是空间原型得以产生与延续的基础.哈尼族的聚落与家屋在空间原型的作用下获得了自然性、精神性、秩序性与防御性的感知体验.

    集体无意识哈尼族聚落家屋空间原型迁徙《哈尼阿培聪坡坡》

    基于《虎钤经》的北宋初期城镇防御空间研究

    刘炜刘琰玥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虎钤经》是北宋初期的一部兵学著作,是了解北宋初期军事防御空间发展程度的重要媒介.文章通过对北宋历史背景、《虎钤经》原文中涉及防御理论的主要篇章进行详细分析,尝试探讨北宋初期防御体系中的防御策略和组织、城镇防御空间要素构成与格局特征,总结归纳出城镇防御的各层级关系及其相互联动情况,并探究各结构层级中城镇防御空间要素的发展状况,总结北宋初期城镇防御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古代城镇建设史与军事防御史中的地位,以及其演变过程蕴含的历史经验与积极意义.

    《虎钤经》防御空间城镇防御体系防御建设理论北宋初期

    本土转译视角下的福建近代"中西合璧式"教堂建筑

    朱友利杜书波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近代"中西合璧式"教堂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产物,既有研究多将"中西合璧式"等同于近代教会本土化策略下的"中国式样",而忽视了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础的本土化演进.文章从"建筑可译论"视角,以19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教堂建筑为例,探讨了近代"中西合璧式"的形式转译.首先,文章溯源并辨析了福建近代教堂建筑转译,及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础的"中译西"与以西式教堂为基础的"西译中"两种途径;其次,总结了福建近代教堂建筑转译的四种主要类型及其可替换原则;最后,分析了福建近代教堂建筑的转译矛盾及其原因,并以下邳天主堂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发现了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西建筑"词汇"背后的"文法"差异.

    福建近代教堂建筑"中西合璧式"本土转译建筑转译类型"词汇""文法"

    沃菲尔德风土图记XXXIV

    詹姆斯·沃菲尔德
    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