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四川民族学院

李能武

双月刊

1674-8824

scncxb@vip.163.com

0836-2856213

626001

四川省康定县姑咱镇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ngding Nationality Teachers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 办刊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学术性、民族性、师范性和地方性,围绕经济建设,努力探索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规律,开展学术讨论,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教育教学改革和经济建设服务。 读者对象:教师、科研人员、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党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王聪利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党员和党员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描点。党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力、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现实选择。铸牢全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理念上将民族工作主线贯穿于党内教育始终,在教育内容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重点,在教育方法上以仪式、先进典型、实践锻炼等锻造全党从事民族工作的本领。通过教育引导和刚性约束、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抓"关键少数"与覆盖全体党员、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方式守正与创新五组关键变量及其关系来构筑有形有感有效的实践进路,从而促进全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知、情感内化和实践转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党内教育民族工作自我革命

    "打箭炉"地名考释

    泽仁邓珠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箭炉"是元明清三代因茶马古道经营而兴起的著名边城,木雅人自称为"打折多"(dar rtse mdo)(音译)的地理概念,在大约宋朝甚至可能更早时期已经形成。在12世纪初,"打折多"(dar rtse mdo)这一藏名在藏文史籍《娘氏宗教源流花蕊蜜蜂》中首次出现。13世纪,该藏名被汉文史籍音译为"打煎炉",现身于《明实录》。汉文文献的记载比藏文文献晚1个世纪。17世纪,又被汉译为"打折卢",见于康熙皇帝发出的《谕遣能员往打箭炉侦察防御》谕书。直到18世纪初,康熙47年的《圣祖仁皇帝御制泸定桥碑记》中首次记述了"打箭炉",并附会诸葛亮派人在此地铸军器而得此地名等主观构建的传说。自明代中叶,《明外史·西番传》中记载汉藏往来的官方线路(青藏道)改为川藏道,处在川藏交通咽喉部位的"打箭炉",逐渐彰显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打箭炉开始受到中央政府与国际社会的关注。打箭炉地名的文化内涵及其所表现的地理空间的最后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名称从能指到所指的涵化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重要性。

    打箭炉茶马古道康定木雅地名文化交融

    王夫之民族思想的三个维度

    高贵朋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夫之以文化区分华夷,认为受到中华文化熏陶就是华夏民族,反之则为夷狄。突破了以血缘和地域区分华夷的局限性,更具融合性与进取性。由其重建的中华文化,塑造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崇德尚礼,忠贞爱国的民族精神;他反对封建专制,提倡天下大公和权力制衡,主张政治运作体现民族之公意,着眼于民族之前途命运,使政治成为民族生存发展的保障;他提出"性日生日成"之说,疏通宋明理学中压抑人性的因素,在保存儒家道德价值的前提下,解放人性中的气质禀赋,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廓清障蔽。

    王夫之华夏民族中华文化仁道政治

    以"创新"为内核的大学生培养机制的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

    解文杰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既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现阶段,部分高校创新教育因主观意识、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大学生培养机制面临多重阻碍。基于此,高校需正确理解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通过主体意识优化、课程体系重塑、师资团队建设、保障机制完善等措施,以期推动高校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创新教育

    以一流应用型高校为建设目标的民办高校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

    王长旺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办高校经过大扩招时期的发展,已基本逐渐从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提升的发展道路,在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如何在众多新建地方院校的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以一流应用型高校为建设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开展高质量应用研发是其必然选择。面对一流应用型建设目标,民办高校还存在着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没有打通、高质量双师队伍建设存在短板、高质量应用研发亟待加强等问题,需要学校在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开展有组织应用研发等方面取得改革突破。

    一流应用型民办高校发展困境路径选择

    具身智能赋能特殊教育:场景、价值和应用前瞻

    曾奇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浪潮的背景下,探讨具身智能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为特殊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参考。作为学界关注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因其自动适应、具身互动和功能补偿等特性,可以赋能特殊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并有望降低其经济成本。基于场景、价值、应用前瞻三个维度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具身智能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应用潜力。为应对潜在的技术风险,应当从制度保障、师资培育、社会合作与资源共享三个方面保障教育公平。

    具身智能特殊教育价值场景应用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21年版)》语言学解读

    张喜洪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1月起,普通话水平测试将启用根据新修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21年版)》编制的新试题,为占受测群体80%的在校大学生开设的普通话课程需要随之更新观念,重构内容。《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21年版)》中关于普通话的性质和功能的论述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依据,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功能、测试内容、试卷构成、评分体系的论述和关于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话题等各方面的内容都为普通话课程建设提供了语言学指引。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课程建设

    我说故我爱?——多重场域下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

    朱国义向绪鹏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语言使用现状的持续关注,学界也开始重视语言使用对文化传承、社交行为及身份认同建构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在家庭、学校、生活、职业等场域的个案考察,从建构论范式分析"语言行为即认同行为""语言行为并不一定是认同行为""认同行为可脱离语言行为"的三重关系,反思"我说故我爱"的观点。研究发现,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或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年龄群体、婚姻结构和多因素影响下建构的一种多维复杂关系。透过微观的社会语言关系考察,以个案实践为宏观政策科学应对民族语言所遇到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镜鉴。

    语言使用身份认同语言场域民族语言建构论

    《文心雕龙》英译中的主体意识——以施友忠英译本为例

    胡作友代晨阳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译者的主体意识是译者的本质特征,包括译者的显形意识、隐形意识、读者意识和使命意识。施友忠优先考虑原文思想在译文中的再现,尽量隐去不必要的翻译踪迹;但当英汉差异无法通过译者隐形的方式再现时,他便适当现身暴露译者影踪,以保留原作的异域风情和源语文化;他处处为读者考虑,以读者视角观察和处理翻译,适应语境要求,制定灵活的翻译策略,以便传达原作思想;他牢记自己的使命,忠实传达中国古代文论思想,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起互动合作的桥梁。施友忠巧妙发挥译者主体意识,使其《文心雕龙》英译本取得了"和而不同"的效果,既捍卫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权,又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

    《文心雕龙》译者主体性施友忠中华文化话语权

    多模态翻译视域下藏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

    陈恬恬刘欣怡万玛措毛和荣...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以藏医药为代表的我国少数民族医药文化"走出去"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议题。该文以藏医药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翻译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超文本等多种模态类型在藏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具体运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协同配合可为藏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促进藏医药文化的全球推介,助力中华传统医药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

    多模态翻译藏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构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