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放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放导报
开放导报

双月刊

1004-6623

ktdb@yeah.net

0755-82443947

518029

深圳市银湖路金湖一街CDI大厦

开放导报/Journal China Opening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本刊是由国务院驻深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主办,是我国第一份对外开放理论和政策研究期刊。内容以21世纪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对外经济政策、经济特区的重新定位、大国关系、两岸四地经济关系、城市(企业)国际竞争力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和评论为主,前瞻性强,时代色彩鲜明,极具决策参考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区域化应对逆全球化和本地化冲击——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区域空间支撑体系探析

    蔡之兵吴芮
    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逆全球化的兴起,导致"本地化生产"模式开始在全球大行其道,在影响和冲击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同时,也从需求总量下降、供给面临威胁、产业体系衰退、竞争压力加大等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安全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国必须坚持"区域化"的发展思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同时着手,在应对逆全球化和"本地化生产"模式的过程中,建立能够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基点线面体"型的空间体系.具体而言,需要坚持以系统性的区域经济布局为基础,以互补性的城市经济体系为支点,以实体与虚拟的线型经济为载体,以深度合作的面型经济为重点,以安全、创新和利益三重共同体的建设为根本保障.

    逆全球化本地化生产区域化区域开放区域经济

    准确把握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总体思路

    张燕王琛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对外开放总体经历了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发开放,到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多层次梯次开放,再到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的深刻演变,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新时代新征程,适应内外部形势新变化,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在理论、实践和战略上具有逻辑一致性.应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对接衔接,强化政策保障供给,发挥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通道平台和开放高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东中西、南北方、陆海对外开放联动,全面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区域开放优化布局总体思路重点任务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三重逻辑

    李爱民胡蕾李智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是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基于空间视角的国际贸易理论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鲜活实践丰富了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理论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开放协调度与区域发展协调度同步提升,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开放大格局加快形成,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仍面临应对传统贸易方向经贸联系受阻、沿边地区互联互通存在突出瓶颈、开放平台作用发挥不足、区域开放协调联动程度偏低等现实制约.为此,要坚持"塑点、串线、筑面、融合"的区域开放布局优化思路,即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发挥重大开放平台引领作用;发挥沿海、沿边、沿江和交通干线通道优势,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持续扩大各板块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开放统筹协作,提高区域开放互补性、协调性.

    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开放布局国际贸易理论

    枢纽型城市(群)全球资源配置新思维

    刁琳琳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配置能力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核心能力,提升中心性城市(群)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本质要求.资源配置枢纽型城市(群)建设,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在理论建构、功能联通、区域布局、制度机制等方面均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深刻体现区域高水平联动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协同.针对资源要素引聚不畅,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可控性、高端化、融合化不够,文化交流互鉴示范引领不足等共性问题,应充分发挥"四大功能"建设对资源配置枢纽型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导向和集成效应,即以打造高能级新平台,构筑高畅联强中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以培育科创枢纽生态圈,完善开放创新制度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培育质量卓越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全球化专业服务业集聚高地,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以强化文化舆论引领力,彰显组织制度示范力,提升世界城市文明示范功能.

    枢纽型城市(群)资源配置功能区域开放布局全球城市

    在数字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李天健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以及实践全面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关键所在.以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数字产业集群建设为切入点,发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关键在于地区间的有序分工,而数字产业集群中现实和数字空间的深度交互进一步深化了分工机制,形成从"数字空间有效缩短分工'距离'"到"现实空间生产活动的精准定位和专业化分工",再到"区域差异化发展和比较优势联动发挥"的逻辑链条和实践路径,进而有效规避地区间同质化发展风险.在此基础上,以推进区域协调联动为目标,建立一个关于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政策有效性和合理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市场增进型产业政策和全局协调型产业政策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以数字产业集群推进区域比较优势联动发挥的政策取向.

    区域比较优势数字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区域开放布局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形势与策略

    原倩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新的跃升期,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面临"五个更加注重"的新要求,即更加注重制度开放、首创先行,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平台整合,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突出特色、聚焦优势,更加注重战略对接、协同联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应强化首创性改革,找准制度型开放发力点;推进集成式改革,强化三大重点领域统筹协调;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更好平衡改革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切实推进"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改革创新动力.

    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制度型开放产业集群系统集成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时代意蕴——基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视角

    王亚萌邹凡姚鹏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国在"向东开放"的传统模式下出现区域开放布局不平衡不充分、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水平不高、平台和通道支撑能力不强等现象,严重制约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在此背景下,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向西融入全球市场,通过开辟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塑对外开放空间,是新时期中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深化国际合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市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命题.以陆海新通道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需要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持续提升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韧性;加快拓展贸易通道新空间,建设以跨境铁路、公路与水路"多港联动、多式联运"为核心的国际物流新体系;打造数字通道,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数字化转型和高效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外开放空间重塑区域开放布局

    数智赋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作用机制

    吴茵卢倩倩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发展,通过动力强化机制、功能定位机制、信息协同机制和能力优化机制,可以对区域开放布局优化进行赋能.然而,数智赋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面临原有开放布局产生转型阵痛、区域开放梯度差距拉大、发展与安全关系协商难度增加等挑战.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要重塑区域开放布局理念,打破传统地理区位、比较优势,重新认知各区域发展的差异化定位;完善区域"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区域开放协同的"数据"基础;优化畅通区域开放的协同网络,强化数实融合,加快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带动区域开放协同水平提升;筑牢数智赋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的制度保障,打造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营商环境,加快政府治理数智化转型.

    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发展数智赋能

    澳门:小城市大开放的机制探索——基于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视角

    刘雪菲
    84-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澳门需在国家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好作用,主要涵盖两个层面:一方面,澳门需要总结以往经验,明确其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新功能新定位,优化政策支持与体制安排,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区位优势和国际化优势,为国家对外开放作出"澳门贡献".另一方面,澳门应准确把握新时期对外开放中的新定位,不断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加强与内地互补协同,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强化其作为联结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从而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基于此,澳门应进一步强化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快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促进华人华侨华商深度交流合作;以制度创新助力国家金融开放;率先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的澳门模式;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提升澳门国际竞争力;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为粤澳深度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澳门高水平对外开放机制

    改革试验区思想的形成、理论价值和启示

    袁晓江
    93-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