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

周小鹃

双月刊

1003-4161

kfyj@vip.163.com

0931-776802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143号

开发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我国最早研究探讨西部开发的综合性(经济)学术类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区域塌陷的时空演绎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研究

    王家庭王浩然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塌陷问题制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区域塌陷指数,使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十五"时期至"十三五"时期(2001-2020年)我国区域塌陷程度进行实证测度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区域塌陷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塌陷程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梯度格局,且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我国区域塌陷指数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总体呈倒U形变化.我国区域塌陷的演进趋势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与西部变化相对平稳,中部先"塌陷"后"崛起",东北塌陷程度升高;南北差距不断扩大,但东西差距仍是主要矛盾.经济、人口、城镇化、行政级别、科技、交通等因素共同影响了我国区域塌陷的空间格局分异.

    区域塌陷时间演进区域差异夜间灯光亮度地理探测器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效应研究

    方大春王琳琳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化区域联动、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个体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邻近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同质集聚"特征,多数地区处于低值集聚区且长期稳定;网络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呈复杂网络形态,且网络联系愈发紧密,网络结构趋于稳定;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北京、广东等居于网络核心,拥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及中介中心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点度中心度边际效应强于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表现为负向作用.据此,在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进程中,应树立创新空间联动意识,强化核心地区创新辐射,精准制定创新发展政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特征关联效应社会网络分析

    城市网红经济的形成与传导机制——兼论淄博烧烤走红的区域经济学意义

    张耀军毛开元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淄博烧烤由网络热点下的区域性经济事件发展成为区域公用品牌,有效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牌建设和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大经济意义.以区域经济学视角为切入点,基于淄博烧烤事件发展过程和特征,深入剖析淄博烧烤走红对以淄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的影响,结合现实经验和未来挑战梳理淄博烧烤事件的区域经济意义.研究发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发掘区域文化资源、抢抓流量营销机遇、扩大区域消费市场和推动政府-市场协同用力是淄博烧烤走红的六大核心机制;保持服务品质、应对市场竞争、提升创新能力是淄博烧烤行业长期发展中的关键着力点.淄博烧烤的成功为有效应对流量经济潮流,打造新型消费热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有益参考,在我国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高效结合,激发人口大市场消费动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区域公用品牌区域协调发展流量经济淄博烧烤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应测算

    韩君陈俊松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30个省份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的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量化分析各省份数字产业化部门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不同能源的消耗量及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量在数字经济能源消耗总量中占较大比重;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是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清洁能源,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化石能源.基于以上结论,从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结合各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施数字减排战略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投入产出能源消耗碳排放

    数字经济能缓解城市集聚阴影吗?——来自中国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周旺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利用拓展的D-S模型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采用2012-2020年中国地级市跨期截面模型对数字经济影响城市集聚阴影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存在城市集聚阴影,而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可以缓解城市集聚阴影.在区域异质性分析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城市集聚阴影,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基本不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其中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对城市集聚阴影具有缓解作用,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却强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从而加剧了城市集聚阴影的程度;北方地区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其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对城市集聚阴影具有缓解作用,而南方地区基本不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引导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地打造新的增长极,从而缓解城市集聚阴影,加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数字经济城市集聚阴影D-S模型地理距离

    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李涛廖晓霞陈金锐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破解乡村跨越式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和新引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和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估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呈稳步增长态势,整体协调状态由中度失调迈向中度协调水平.地区异质性不断扩大,形成东部和中部地区遥遥领先、西部和东北地区滞后的空间格局.发展指数高的省份溢出效应显著,增速快,耦合协调水平高,而欠发达地区联动效应不足,组内差异显著,二者耦合协调度低.因此,应正视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优质协调发展.

    数字乡村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时序主成分分析

    美国社区支持农业(CSA)数字化转型:模式、动因及效应

    周批改赵改改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社区支持农业自兴起以来,不断创新发展,迄今已经与互联网实现融合,形成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美国CSA采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了包含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中间媒介的互利链接机制,形成了以绿色农产品产销为"干"、以农文旅融合为"径"、以"互联网+农场"为"网",覆盖全国的CSA数字化形态.传统社区支持农业面临的困境、数字化要素的高速发展、市民组织的参与以及政府的扶持构成美国社区支持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因.美国社区支持农业数字化转型产生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服务社区建设、促进商业创新以及带动当地经济的综合效益,也存在着数字化需求与意愿不足、数字化人才缺乏、数字化标准不明确、数字化支持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中国CSA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将CSA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格局,加快培养CSA数字化人才,探索数字化新模式,健全CSA产品标准,提升品牌和形象,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社区支持农业数字化美国现代农业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合作社:欧洲经验与中国镜鉴

    金昱彤刘琳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农业生产碎片化、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瓶颈,合作社互助合作的理念是全球解决农业发展困境的重要经验.借鉴欧洲合作经济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以农业合作社发展最佳的法国、德国为参考对象,研究农业合作社通过促进成员、本地合作社以及外部参与网络之间的紧密关系,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法途径,提出中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所具有的"化解危机特质"和发展韧性,通过加深合作社与农村社区的黏合互动发展,提高合作社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合作社发展的市场网络建设,借助数字治理助推农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驱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合作社互助合作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

    乡村产业内生的社会基础与动力机制——基于陕西省F社区樱桃产业的调研

    崔腾飞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战略的交汇点.发展乡村内生型产业,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点.梳理相关成果可知,乡村产业内生的社会基础有乡村社会关联和乡村共同体两种理解.侧重乡村社会关联理解的学者强调村庄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本对村庄内生型产业的支撑作用,侧重乡村共同体理解的学者主要关注村庄共同体建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将两者相结合,可以从动力学的角度对F社区樱桃产业内生的社会基础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揭示乡村产业内生的动力机制.调研显示,乡村社会基础的影响因素包括社区记忆、经济社会分化、动员资源、政府注意力、党建引领五个方面,乡村内生型产业的动力机制可以从基层党建、社会合作、组织动员、能人吸纳和政府引导五点来理解,并认为地方政府应该从找准产业定位、强化基层党建、转变自身角色、夯实社会基础等方面来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乡村内生型产业社会基础动力机制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后农民福利变化研究——基于义乌试点地区的调查

    宁爱凤周卓艺王阳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模糊函数,对浙江省义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后的农民福利变化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农民福利总模糊综合指数为0.568,农民经济状况模糊综合指数为0.542,居住水平为0.589,社区环境为0.632,社会保障为0.527,政治参与为0.570.研究结果显示,宅基地制度改革后农民福利水平总体得到提升;宅基地制度改革改善了农民的社区环境和居住条件,但并没有显著改善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保障状况;宅基地制度改革降低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收入,也降低了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险的获得感.政策含义为,宅基地制度改革须坚持"农民生活质量不下降""先立后破"的原则;改革推进的着力点分别是促进非农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丰富社区建设,通过着力点的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全方位提升农民福利水平.

    农民福利宅基地制度改革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