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慧专业化视域下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思路

    沈婕柳婷胡锦绣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系统回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揭示区域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采用智慧专业化理论作为研究框架,运用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方法,分析各国智慧专业化的生动实践,提炼支持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政策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智慧专业化理论为支持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具体可以从灵活的创新政策组合、高效的资本支持体系和清晰的运行监管模式三方面构建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配适的政策框架,形成高质量的制度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智慧专业化

    异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对称效应

    裴耀琳郭淑芬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信息熵测算我国30个省份产学研三边及产学、产研和学研双边协同创新水平,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其增长率两方面检验各协同创新模式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分析主要影响渠道.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异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模式不对称和区域不对称.模式不对称体现在产学研三边协同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有递减的抑制作用、产学和学研双边协同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有递增的促进作用、产研协同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影响渠道上,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源于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产学协同创新既能推动技术进步又能改善技术效率、学研协同创新仅依赖于改善技术效率、产研协同创新对两条渠道的贡献均不显著;区域不对称表现在产学和学研两种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仅在中西部地区显著且依赖技术效率改善;将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检验发现仅学研协同创新能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为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长久动力,该结论在中西部地区也成立.为此,各地应结合不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对地区发展影响的差异,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非对称效应

    跨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模型与案例分析

    陶蕊高白云蔡乾和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家为分析单元,研究提出跨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模型,包括政治动力、市场动力、研究动力和社会动力4个方面,以及地缘政治、市场因素、研发投资等14项因素.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CERC)为案例,对动力模型进行阐述和验证.案例分析显示,强大的合作动力可促成跨国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时合作难以实现.最后,提出促进未来跨国产学研合作的五点建议,包括聚焦全球共同挑战、推动制度性开放、发挥非对称优势、强化人文交流纽带、政府与市场协作发力等.

    产学研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动力案例分析

    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基于麻省理工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案例分析

    黄思维黄涛张胜
    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更多、更快、更优转化,更有力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有组织创新理论和三螺旋理论,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比较案例分析,从制度建设和要素投入两方面分别剖析研究型大学构建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经验,提出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模型.结果表明,在制度层面,需要推进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专业化转型升级,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和学术创业支持力度;在要素层面,针对研究型大学的薄弱环节加大要素投入,包括加强工程师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增加应用场景供给等.

    研究型大学有组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案例研究

    初创企业的知识搜索对创业机会识别影响机制——基于企业数字化能力的中介作用

    陈云川张晓敏雷轶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知识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构建知识搜索、企业数字化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的理论模型,对251个初创企业创始人样本数据开展信效度检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与假设检验,结果显示,知识搜索宽度和深度均正向影响创业机会识别,企业数字化能力促进创业机会识别;数字感知能力、数字协同能力和数字运营能力分别在知识搜索和促进创业机会识别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数字协同能力的中介作用最强.因此初创企业应合理采取知识搜索策略识别创业机会,重视企业数字化能力的培育以及发挥其在知识搜索与创业机会识别间的传导作用.

    初创企业知识搜索数字化能力创业机会识别

    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贡献度及发展对策——以天津市为例

    尤丽岳宗全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测度专利密集型产业对天津市经济的贡献度,以2016-2020年间天津市专利密集型产业为对象,研究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研发规模和政策支持四方面投入指标对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专利密集型产业占天津市工业总产值、新产品出口值和人员劳务费支出比值分别为35.24%、81.63%和59.10%,对天津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影响天津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政策支持、人力资金投入逐渐转变为研发活动规模、高学历人才投入和研发经费外部支出.根据研究结果,从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发展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贡献度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法政策建议

    基于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的中美脑机接口领域技术竞争态势比较研究

    于贵芳王海芸李骁健苏涛...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中美两国脑机接口技术竞争态势以及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发展问题,基于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方法对两国脑机接口领域的技术竞争态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美国脑机接口领域研发资助机构更加多元,且注重应用导向下的基础研究,我国的资助机构较为单一,主要开展纯基础研究;中国与美国分别侧重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研究的不同领域,中国开展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研究的创新主体以大学为主,美国则主要包括企业和大学,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主要在国内,美国则注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利布局.提升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整体竞争力需要从强化基础研究的应用导向、加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拓展全球专利布局等多方面着手.

    文献计量专利分析脑机接口技术竞争态势

    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质量的生成路径与提升策略——基于48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王子成周明星刘慧婷
    163-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48个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T OE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性地识别技术、组织、环境条件对提升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质量的联动效应与配适性选择方案.研究发现:(1)驱动高水平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质量路径有竞争拉动型("技术+环境"主导)、推拉合力型("技术+组织+环境"协同发展)和供给推动型("技术+组织"主导);(2)在特定条件下,技术、组织和环境组合能够通过殊途同归的方式驱动高水平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质量的形成;(3)就核心条件而言,数字化水平、府际竞争压力和注意力分配是驱动高水平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质量的关键要素.由此提出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加快推进县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注意力分配,以差异化的行动过程因地制宜开辟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数字化水平府际竞争压力县域数字乡村TOE框架fsQCA

    数据要素赋能对人力资本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据

    张珂涵张古赵兴罗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实证场域,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分析平行趋势检验方法检验了数据要素赋能对于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的促进作用并进行相关的稳健性与异质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赋能效果的创新激励效应和规模扩张效应两者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低技能劳动力组别、雇佣规模以及人力资本相对结构的影响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数据要素赋能功效有力推动了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与人才队伍扩张,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有力支撑了上述结论;企业层面产权性质与创新属性的不同、区域层面的地理区位与行政层级的区别导致了经营策略与资源禀赋差异,对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产生了异质性影响;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畅通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渠道,通过创新激励效应和规模扩张效应作用于人力资本升级进程;扩展性讨论表明,数据要素赋能也会增加部分低技能劳动力岗位,带来企业雇佣规模的扩张.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功效,推动数据要素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深度耦合,最终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升级,为培育壮大企业发展的新动能注入人才动力.

    数据要素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人力资本升级

    基于废旧产品分类回收设计的再制造模式决策研究

    胡厚宝刘军军
    183-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废旧产品分类回收设计对原始制造商主动参与再制造业务的影响,构建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在三种再制造模式下的博弈模型.研究认为:(1)分类回收设计节省成本一定程度后,原始制造商和再制造商才会开展再制造业务;(2)原始制造商开展回收设计会加剧再制造产品与新产品的竞争,降低再制造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收益;(3)原始制造商自主再制造模式下,回收率最高,销量及利润最大;(4)原始制造商采取知识产权保护,将再制造业务外包或授权给再制造商,在满足一定边界条件下,倾向于选择外包再制造模式进行合作.

    再制造模式分类回收设计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