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经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经济·社会
科学·经济·社会

陈春文

季刊

1006-2815

ses@lzu.edu.cn

0931-891374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一分部0031信箱

科学·经济·社会/Journal Science·Economy·Socie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兰州大学主办的,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以研究和探索科学、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中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为求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西部乃至其他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图像的手性"到"无物之像"

    李洋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图像与物质世界之间的"手性"特征,探讨了"无物之像"的主要形式.首先,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图像逐渐从实体中解放出来,能够在不同的物质媒介之间传递、转换、复制、再生成.其次,无定形图像是不稳定的、持续变化的、游离于固态和视觉的图像形式.再次,内生图像是完全通过内在精神活动而生产出来,成为艺术家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客体图像的动力.最后,无时间的图像具有一种无时间性,让图像摆脱艺术之命运,从而通过博物馆进入一种新的"无时间"的世界.重新认识数字图像与人的深层关系,才可能去触及技术在未来引发的政治和伦理的问题.

    无物之像无定形图像内生图像非时间图像

    关于技术"先验主体"问题的一些思考

    谢亚洲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本身是否已经成了一个筹划和设定人类世界的先验主体?这是接续索恩-雷特尔的先验主体之思所看到的一个当代社会知识问题.如果技术通过其社会综合抽象功能把自身呈现为一种先验主体,那它的主体性显然不同于人类意识的主体性,因为前者是通过引发现实社会活动(运动),并借助于现实社会活动所固有的抽象综合功能(即技术的"一般智力")而创造社会形式来实现的.技术的这种社会建构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活力与再造,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危机,正如海德格尔所看到的,当自然在技术的先验框架内沦为支配对象的时候,技术就会切断人和世界的存在论关系,破坏人的生存结构.而要回应这一危机,就必须回到谢林对康德的追问,即多于物质的先验主体性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对当代社会知识理论而言,一种关于技术的先验原理和先验体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有这样,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成为勘破技术之谜的"对起源的回忆".

    技术先验主体历史唯物主义

    养老PPP项目公私合作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刘旦
    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养老PPP项目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方面.现实中养老PPP项目发展陷入发起率、落地率和绩效达成率"三低"的合作困境,究其根源是公私双方合作行为的激励机制失灵导致.通过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两个理性经济人主体合作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基于现实国情、文献研究和养老服务项目属性刻画养老PPP项目激励约束机制的演变特征和参数校准,考察各种激励情况下公私合作策略的演变对项目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元模型或者单一合作机制模型中,社会资本提供的都是低质量的养老服务,只有在多重合作机制下,公私双方才能采取有利于项目绩效提升的合作行为,从而实现项目成功.

    养老PPP项目公私合作行为演化博弈

    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王叆兰李爱华
    2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是我国重要国家战略.随着老龄人口逐年增加,智慧养老需求加剧,智慧养老模式应运而生.目前,我国智慧养老虽已形成产业体系,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研究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对我国智慧养老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使用DEA-BCC模型和超效率BCC模型对全国智慧养老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呈现了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指出目前智慧养老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智慧养老产业DEA-BCC超效率BCC投入产出效率

    批判与超越——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方法论启示

    彭怡
    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民经济学家宣称市场经济能够成就道德,但是社会现实却与之恰恰相反,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何在呢?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如同星光划破夜空,对于国民经济学矛盾的揭示实际上已经以特殊的方式照亮了新的理论空间的边界,也正是在对国民经济学家的否定性批判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得以初现端倪.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二律背反根源于其研究所处的立场,正是这种立场使得资本主义被视为超越历史的永恒的存在而逃脱了理性法庭的审判.国民经济学归根结底是为特定利益服务的非历史理论,其解释世界的努力在于遮蔽非理性的社会现实.与之相反,跳出特殊利益桎梏的整体立场能够对理论的前提进行批判性反思,进而能够在理论的彻底革命性变革中实现社会的变革.

    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国民经济学历史考察整体立场

    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演进逻辑

    杨磊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所有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马克思对所有权的论述分布于各个时期的不同著作中,且其基本内涵存在细微差异,但贯穿着严密的逻辑环节.马克思以土地占有作为私有财产所有权的起点,进而以货币转化为资本来说明私有财产所有权取得统治地位,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化.在揭示了资本主义所有权的秘密后,马克思主张重建一种新型的个人所有制,它以公有制为基础,以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条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超越.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演进逻辑,超越了以往思想家对所有权的抽象讨论,真正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土地劳动力资本所有权个人所有制

    超越"主权者"悖论——从《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谈起

    张宗杰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化解"主权者"任意决断与行动受限间的二律背反,是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理论脉络之一,也是贯穿马克思波拿巴主义批判的重要线索.施米特对"决断"的过度强调,招致了阿甘本的批判,但阿甘本的批判本身亦存在薄弱之处.若借鉴阿甘本将法哲学问题形而上学化的思路,将"主权者"悖论的论域移至批判哲学中,则可通过对"人民主权"观念的先验属性的强调,实质性推进对此问题的研究.而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对历史与社会主体行动可能性及界限展开的探讨,则可达成对"主权者"悖论的超越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

    "主权者"合法性历史唯物主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

    古代农业帝国兴衰周期律ABM仿真研究——国家兴衰动力学的模型探索

    吕鹏李浩
    8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农业帝国时期,周期律曾经长期地存在,呈现稳健的历史规律.关于导致这种规律的动力学机制,学术界一直好奇、但长期缺乏有效的方法.尽管存在很多理论分析,但难以被数学、模型支撑.基于历史数据的定量分析具有静态性,无法呈现动态演化全过程,本文使用智能体仿真模拟(ABM)方法,以弥补上述方法的不足.秉承历史唯物主义,从科学模型与实证验证角度,揭示此宏观系统规律背后的微观与宏观动力学机制,并通过模拟联通两个层面.基于虎(帝国敌人)、狼(统治阶级)、羊(农民阶级)、草(农业土地)四类智能体,构建国家(社会)有机体的静态系统结构.通过机制设计,赋予智能体自主的行动、互动的能力,实时记录宏观系统层面的状态结果.结果表明,ABM模拟的最优解,能够高度拟合、全程反演从秦汉到明清2 132年的国家兴衰大历史轨迹.基于ABM的国家兴衰动力学模型,在当代仍然有镜鉴价值,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大国竞争对手预测、特定地区态势预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王朝周期律兴衰更替多主体建模仿真模拟ABM&MAS

    "向外看"的内省是否可能——论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

    连帅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省"在字面上经常被理解为"向内看"的活动,基于这一理解发展出了关于内省的内感官理论,它将内省解释为对我们自己心理状态的内部知觉.与之相对,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将内省理解为基于"向外看"的自成一类的推断,并认为该理论相较内感官理论更加简单与合理.然而,不仅如艾迪德批评的,德雷斯克的内省推断缺乏合适的关联信念,而且,它还面临内感官理论的挑战和推断概念方面的困难.因此,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作为对内省的推断解释是不恰当的.

    内省内感官德雷斯克移位知觉推断关联信念

    二维指称理论及其发展

    尹均怡刘叶涛
    11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尔默斯以二维语义为视角提出了一种试图融合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的新型意义理论;通过重新把握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区分与关联,构建了一种较为系统的二维指称理论,以进一步强化"意义—理性—模态"的密切关联.在系统阐释查尔默斯二维指称理论的建构动因、核心内容及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考察国内外学界就此提出的质疑,并追踪查尔默斯针对这些质疑给出的回应,可为深度把握二维指称理论架构的成就与不足提供方向.

    指称理论金三角二维指称理论认知可能性形而上学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