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滨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刘艳明王思勤赵锋军
    17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滨州市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度情况,旨在形成驱动的良性机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选择了滨州市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的3个城镇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CZ1、CZ2、CZ3 3个城镇2021年之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高于城镇化水平,2021年之后城镇化水平高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且二者差距逐渐扩大。3个城镇的城镇化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耦合度在0。5左右,整体浮动不明显。依据灰色关联模型可知,城镇化系统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二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了城镇化系统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两者关系密切,需以耦合协调度作为约束,以良性发展机制为依托,实现同步发展。

    城镇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耦合协调度

    基于网络评价数据挖掘的合肥市文旅形象感知提升研究

    张津陈振于晓涵陈丽...
    182-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业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期,文旅形象感知一直是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和专家学者研究探索的热点。以安徽省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多个主流旅游网站上关于合肥文旅的网评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依据景点词云分析合肥热门文旅景点,依据游客评价高频词分析认知形象,依据游客情感数据分析情感形象。结果表明:从游客对合肥文旅认知形象来看,特色文化认知突出,但文化范围也较为单一局限;从游客对合肥文旅情感形象来看,游客的积极情感为主,趣味体验让游客很满意,但少量游客对部分方面也存在负面消极情绪;游客对合肥文旅的整体形象较为赞赏,大部分游客有重游或者向他人推荐的意愿。根据分析得到的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合肥文旅形象感知提升的建议,包括拓宽合肥文旅景区的文化内涵,丰盈合肥文旅形象;加强合肥文旅景区的管理服务,完善合肥文旅形象;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合肥文旅形象。

    文旅形象感知网评文本数据挖掘合肥市

    共情视域下跨界景区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以江西武功山为例

    苏娜许丽莉
    18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界旅游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空间,因行政边界区划使其被割裂为具有不同发展特征的景区空间。跨界景区间品牌共享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合作的深入,但其本位发展意识仍从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消费市场的隐性流失。故为谋求跨界景区间更大的共利空间,尝试依托共情理论,依托旅游文创产品这一跨界旅游生产要素,围绕景区和游客"品牌共享—感知共情—产品共创—认知共情—利益共生—行为共情"互动共情过程及价值实现路径,结合"走遍、走进、最爱"武功山三大共情层次,分别提出武功山旅游数字纪念章、旅游吉祥物、旅游纪念礼品等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以期推动其整体旅游格局的真正实现。

    共情跨界景区旅游文创开发武功山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体检评估探讨——以东明县为例

    王辉
    19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体检评估成为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效果的关键标准。本研究旨在利用城市体检评估提高城市空间治理能力,促进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实施。以东明县为案例,基于6个维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探讨年度规划实施的关键变量和核心任务。通过城市体检评估,揭示了评估工作的原则、组织流程及评估内容的核心理念和要素。结果表明:东明县在战略定位、底线管控和实施保障等方面表现突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总体良好。指出了空间布局仍需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等支撑体系的城市建设方面亦需加强和完善。通过评估分析,建议制定明确的指标统计口径、常态化统计机制,以助于精准定位国土空间治理和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年度体检指标体系东明县

    易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研究

    李小丽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在充分了解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总体要求基础上,对易县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摸底调查,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合优化方法,并对易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整合优化后,易县自然保护地数量由4处减少为3处,面积由50955。1 hm2减少为42357。91 hm2,保护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比例由16。91%减少为16。72%。各类自然保护地不存在交叉重叠情况,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冲突得到了有效解决,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更加科学合理。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易县

    基于InVEST-PLUS模型的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时空演变研究

    柯佳兰贺一梅杨诗琴
    207-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对陆地生态系统中CO2的影响仅次于化石能源燃烧。基于昆明市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PLUS模型预测2060年多情景土地利用情况,再结合InVEST模型得到碳储量时空分布情况,最后运用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分析格网尺度下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建设用地面积扩张,生态地类呈不同程度萎缩的特点,未来的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情况存在差异;②2020-2020年昆明市碳储总量减少了98。5× 104t,2060年不同发展情境下的碳储量较于2020年均呈现减少趋势,且昆明市各区的碳储量高低与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具有关联性;③昆明市碳储量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聚集现象,形成高值往北,低值以南;低值集聚区围绕滇池向四周扩张的结构分布特点。

    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PLUS模型InVEST模型昆明市

    音乐与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联动性及差异性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金凯悦顾琰张心洁陈凯雯...
    214-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舞蹈和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主要源自特定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本研究通过选择福建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中的传统舞蹈和音乐样本,利用ArcGIS软件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Moran's I、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福建省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在空间上极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空间分布呈现出"一核心带,多核心"的格局,这种分布格局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多重影响,其中人口密度、文化设施和经济总值为主要驱动因子。基于此,建议制定针对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特别是在人口稀少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以保障文化多样性和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的融合,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地区的文化吸引力和经济潜力。

    福建非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空间分布影响机制

    "双碳"目标下我国旅游生态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研究

    曹卫焱李梦
    221-227,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双碳"目标,将节能减排的观念引入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区、市)旅游生态效率,综合空间网络探究我国旅游生态效率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均值呈现先显著上升后稳定波动的变化态势,省域间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且联系度较高;我国省域旅游空间关联网络复杂,符合幂律分布呈现出无标度特征,区域特征明显;"双向溢出"板块、"经纪人"板块内部存在旅游生态关联,其余板块空间关联度有待加强。指出了加强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加强跨区域合作,有助于提高"双碳"目标下我国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均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Super-SBM模型旅游生态效率空间网络分析"双碳"目标

    基于技术逻辑与管理政策的村庄规划用地布局研究

    张尧程茂吉
    228-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是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核心内容。村庄规划总图作为开发边界外详细规划内容的载体,存在用地管控表达规范不够明确、规划要素落图标准尚未统一等技术问题。基于目前的国土空间管理政策,统筹村庄规划职能定位、村庄全域土地用途管控、规划衔接和传导、指标分解与落实、近期实施与远期预留等方面的要求,总结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的技术要点。得出以下结论:村庄规划用地布局应当在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项目布局和指标管控基础上,理清全域不同地类在规划传导、管理政策、实施弹性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土地用途需求明确程度,采用灵活的表达方式将用地调整结果落实到规划总图中。

    实用性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用地布局

    绵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和碳生态效应分析

    邹介石杨海青
    237-246,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碳源、碳汇双重特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农田碳足迹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2-2021年绵阳市农田生产投入、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生产总值等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与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碳足迹时空变化特征、碳生态效率驱动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2002-2021年绵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空间分布上,碳排放总量呈现出北低南高的格局;②绵阳市农田生态系统有很强的碳汇能力,除2006年外,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以及碳吸收强度逐年稳步增长(1。84%)。不同农作物碳吸收总量贡献比较为:水稻(28。61%)>玉米(24。00%)>油菜(18。54%)>小麦(17。98%);③2002-2021年绵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均小于当年的耕地面积,年均碳足迹耕地占比20。30%,属于碳生态盈余;④经济因素是绵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生态效率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构因素对碳生态效率贡献值偏低,劳动力因素、效率因素对碳生态效率水平主要起抑制作用;⑤建议优化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农用物资的使用量以及科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调整种植结构来提升绿色农业发展水平。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LMDI碳生态效率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