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赣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践和探索

    杜健李怡宁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行林长制可以有效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主体责任。通过对赣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的主要实践、成效和问题分析研究,为下一步林长制的深化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赣州市推行林长制建立了林长制组织体系、配套制度体系、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推行林长制推动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绿色富民产业加快发展;立足当前赣州市推行林长制存在的责任意识不够强、基层治理体系不够健全、源头管理不够完善、共管合力凝聚不足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立法和林长培训加强责任落实、建立正向激励和负向约束目标考核体系、增强基层机构建设和技术人员培训指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优化队伍建设夯实源头监管、加强统筹协调和发挥人民监督增强共管合力等措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林长制森林资源责任落实源头监管

    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对规范市场监管的作用分析

    王南吴顺汝魏维轩
    116-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已逐渐进入多元互动与信息融合的阶段,仍存在着实行方式不规范、部门间信息缺乏联动、监督职能不完善等问题。为探究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对规范市场监管的作用,以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对用工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影响为分析对象,研究得到3条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的作用路径:在企业监督层面的复合作用路径、在市场优化层面的动态作用路径、在政府调控层面的前瞻作用路径。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的6个发展方向:①落实"一人一码一卡"实名制精准管理;②进一步促进监管与职能部门共享共建;③制定建筑产业工人标准化管理规范;④提升建筑产业工人管理平台的辅助决策能力;⑤推动"长三角"地区建筑产业工人资源共享机制;⑥提升建筑产业工人管理平台的社会宣传。

    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企业监督产业优化行业调控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水稻种植户为例

    石龙飞贺亚琴赖萍郭锦墉...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1年江西省"百村千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调节效应和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否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存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会显著提高农户的化肥施用程度;老龄化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的影响会受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调节作用,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抑制老龄化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的影响;老年劳动力主要通过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增加化肥施用程度。据此,建议重视对农业劳动力的相关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村机械化程度,从而达到化肥施用减量的最终目的。

    老龄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化肥减量化

    野漆树种质资源分布、育种及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

    温秀凤陈新强张冬生刘丽...
    130-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漆树是原产于我国的特用经济树种,主要分布在华北至长江以南各省。野漆树树形优美,深秋时叶色红艳,是南方极具观赏性的彩叶树种,同时其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也是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的优良先锋树种。野漆树果实中果皮富含油脂,可提取一种天然生物蜡——漆蜡,性能优异,广泛用于食品、药品、日用化妆品等行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综述了野漆树的生物学特点、生态习性、资源分布、品质选育、繁殖技术及提取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并对野漆树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旨在让人们了解这一经济树种,并为野漆树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有益的资料。

    野漆树种质资源分布育种漆蜡加工利用

    生态优先视域下城乡规划转型与设计

    韩玮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态优先视域下分析城乡规划转型与设计。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调查城乡规划现状,构建城乡规划水平为目标层,以城乡建设、城乡交通、城乡空间、城乡绿化、城乡生产为准则层的指标评价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模型对2018-2023年西安市的城乡规划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西安市城乡规划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2019-2021年处于中等水平,2022-2023年处于良好发展水平。2018-2023年城乡建设和城乡生产一直处于稳定上升阶段,城乡交通和城乡空间以及城乡绿化发展水平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城乡交通和城乡空间出现较大波动,C值下降明显,经及时调整,后续进入良好发展水平阶段。实践中持续进行城乡建设,合理规划城乡交通,适度扩大城乡空间,及时优化城乡绿化,有序促进城乡生产,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城乡规划转型城乡设计

    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铭杨槿徐辰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科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经济社会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研究,有助于认识不同类型区域乡村振兴示范村地域分异的规律性特征,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案例区,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等方法,分析了 131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呈现微弱聚集特征和不均衡态势;②乡村振兴示范村主要在沿河沿湖、临近交通干道以及城市中部郊区等地集聚,具有长江沿线地区分布最密,从沿江向南北延伸呈先疏后密的分布特征。总体呈现"一带两翼、两极三区"的空间分异格局;③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异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单因子影响力看,人均GDP、与周边城市距离、路网密度、河网密度等因子的影响比较大;从因子交互作用看,区位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识别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长江三角洲地区

    新疆近30年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因素动态分析

    马雅楠马秀枝王敏怡袁子玥...
    147-15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统计年鉴、遥感观测、气象等多源数据,选取自然、经济以及社会流域指标,采用线性趋势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新疆全域近30年(1990-2020年)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态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新疆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 ℃/10 a、7。8 mm/10 a、-14。2 h/10 a;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呈显著增加趋势,多年均值为105。31 g C/(m2·a),变化速率为8。1 g C/(m2·10 a)。经Mann-Kendall突变分析,发现年均气温和NPP均发生显著突变;②生产总值、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呈增长趋势,年均发展率分别为13。96%、11。98%、15。41%;牲畜数量呈增长趋势,绵羊在各类牲畜中占比最大;总人口、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增长趋势,但城乡人口分配不均匀,收入水平差距大;③日照时数与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草地NPP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牲畜数量呈弱正相关,牲畜的增多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草地生产力。人口数量与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日照时数、降水量对生态系统、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一定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人均收入提高有重要影响,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气候社会经济NPPMann-Kendall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新疆

    基于CFD技术的高密度街区风环境优化策略研究——以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时娜娜罗仁朝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下。城市更新行动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与人居环境质量。研究聚焦于中观尺度的城市高密度区域,以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综合考虑室外风环境的时间与空间,选取夏季时间维度以及行人层高度空间维度,通过室外风环境的模拟,探讨了高密度地区室外风环境的影响机制。针对狭窄巷道、庭院空间和建筑群间隙三类层级空间,提供如优化街道布局、调整围合度、合理规划开敞空间等切实可行的静风区改善策略,以期为高密度街区建筑环境更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街区CFD模拟城市更新风环境评价

    河南省地级市人居环境评估研究

    徐晨清赵胜楠乔旭宁王宇...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正面临城市规模日渐扩大、环境破坏与交通拥堵等现代化问题。为应对各种问题带来的挑战,视野必须面向人居环境。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河南省各地级市宜居度指数,并分析评价2018-2022年18个地级市的人居环境,结果表明:①2018-2022年河南省各地级市宜居指数差距较大,郑州市、济源市、洛阳市排名居于前三位,周口市、驻马店市、商丘市排名居于后三位。同时,三门峡市与焦作市排名有上升趋势;②宜居度指数呈现非均衡性,具有较强的西北—东南方向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郑州市、洛阳市、济源市为主的优质人居环境,和以周口市、驻马店市、商丘市、信阳市为主的欠发达人居环境;③2018-2022年,河南省地级市人居环境呈波动上升趋势。郑州市以省会优势,在经济指标上排名靠前,但面临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挑战。济源市依托资源优势走出工业差异化道路,但在医疗和自然环境方面仍需努力;而周口、商丘等城市在人均收入和产业转型上面临挑战,导致人口外流严重。整体而言,河南省需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降低居住成本,减缓人口流失和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人居环境时空变化层次分析法河南省

    基于GIS-sDNA模型的徽饶古道沿线聚落空间特征研究——以虹关村为例

    朱娜李媛
    169-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饶古道作为连接古徽州与古饶州之间客商贸易的重要交通路线,其文化底蕴及历史意义极为丰富。徽饶古道沿线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道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由于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古道沿线的聚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其遗址特征急需挖掘和保护。以徽饶古道沿线具有典型性的虹关村为例,通过空间句法和GIS分析对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虹关村聚落空间具有较强的动态性,集聚中心的拓扑整合能力和吸引力强;②虹关村街道网络形态随着搜索半径的不断增大,逐渐体现出连续性特征,其中核心区域的作用尤为显著;③聚落居民日常出行的动态范围与遗产资源点数据的相关性最为密切。研究结果为探索聚落特征提供了路径和方法,为徽饶古道沿线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徽饶古道聚落空间虹关村GIS-s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