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

王斯德

双月刊

1006-5636

021-62232334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中3663号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历史教学刊物。旨在交流中学历史教学经验,提供史学信息、论文和教学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抗战初期杭州广济医院之伤兵救护研究

    周东华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杭州作为淞沪会战的后方承担了部分前线伤兵的救治工作.在伤兵的救治工作中,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和杭州广济医院等基督教医疗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其中,为伤兵提供服务.杭州沦陷初期,广济医院院方在日军监管下,被允许继续医护滞留院中的重伤兵,部分伤兵于1938年8月被日军强制带走,先是监禁在陆军监狱,后被遣送到上海集中营关押;剩下的伤兵虽然于1939年被允许出院,但这些伤兵大多带有身体上的残疾,无法再次从军.全面抗战初期,杭州基督教医疗社会团体的伤兵救护,不只是其医护者职业身份的彰显,同时也是其基督徒宗教身份的体现.

    全面抗战初期基督教伤兵救护广济医院身份认同

    全面抗战初期苏皖沿江地区美国医疗传教士的抉择与战时境遇

    张慧卿
    14-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苏皖沿江地区美国教会医院医疗传教士并未遵从美国国务院的撤离建议,毅然留在当地,经历了家庭离散和战火后艰难撤离,以及沦陷初期日军当局对他们人身财产的各种侵害,仍继续开展医疗救治及人道主义救援活动,挽救了无数饱受战祸及日伪高压统治摧残的百姓生命,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无论他们出于什么理由留在中国,他们面对战争及日军暴行时高洁的人性光辉,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医疗传教士苏皖沿江地区全面抗战初期

    武汉卫生疗养院的创设及其战时医疗救济活动(1937-1941)

    温心悦徐炳三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7年,武汉卫生疗养院开办于武昌郊区,由美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利用为中国社会名流行医所得捐赠而建.全面抗战爆发后,武汉卫生疗养院尚未完工即开业,并加入华中万国红十字会,通过来自沪、港的补给全力救治受伤官兵和民众.武汉沦陷后,外籍教士利用中立身份庇护和赈济了 2万多名中国难民.武汉卫生疗养院的医疗救济活动一方面提供了战时中国社会所需,另一方面也成为教会布道的契机,反映出抗战时期西方基督教会对中国社会的主动适应.

    武汉卫生疗养院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武汉会战难民救济米勒耳

    守护者、难民、囚徒:浙江西侨的战时经历与战争叙事(1937-1945)

    王淼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区的西方侨民也面临战火威胁.凭借外交条约的保护,在华西方人大多得以摆脱困境,浙江的一些西方侨民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利用中立国侨民身份保护中国民众,救济难民,还记录了日军暴行.在战争激烈进行的状态下,西方侨民权益遭到日军侵犯.珍珠港事变后,沦陷区的英美侨民被日军关入集中营,成为囚犯失去自由.与此同时,前线的西方侨民则和中国民众一样,为躲避战火向后方逃亡.抗战时期难民史研究有必要将在华西方侨民纳入讨论的视野.

    全面抗战浙江西方侨民难民史

    陈寅恪论清末变法运动

    王锐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寅恪虽以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为主业,但由于家世因缘,他对晚清以降的政治变迁颇为关注,其中尤其对自己父祖皆涉足其中的戊戌变法有一番颇为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清末言变法者有两个流派,康有为等人因政治经验不足,往往流于偏激.相较之下,陈宝箴等具有行政经验的中层官员的改革思路或许更为稳健成熟.而从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关键史事的分析中,也可启发人们观察清末变法运动之得失.通过绎读陈寅恪之史论,或能发现中古政治文化之变动,与清末以降的历史变局,往往有不少可以互通之处.

    陈寅恪清末变法康有为魏晋隋唐史

    1930年代梁漱溟与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

    察应坤
    51-5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全国农业农村蔓延的衰落情势引发了知识界团体对于救济农村的广泛社会行动.其后,全国各地域乡村工作者一致有意成立一个全国乡村服务人员的联合组织.1933年、1934年、1935年连续三年,在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章元善等人努力操持下,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乡村工作会,参会团体和参会代表覆盖全国南北各地,中央党部,中央政府农业、教育、金融等部,地方政府、媒体及外国人士多有参加,影响声势浩大.然而,在当时形势下,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却始终维系着一种松散的联合体的状态,没有在官方注册为一个合法社团.各个乡建团体基于不同的政治环境立场出发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在乡村改进的解决路径、追求目标、工作侧重点、运营机制等方面有着诸多分歧,很难对整体的乡建运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方向性的推动.乡建工作的"孤岛"现象依然没有改变.

    乡村建设乡村改进梁漱溟晏阳初

    礼物与交易:荷马时代的两种交换秩序及其危机

    李秀辉
    59-6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荷马时代是英雄们以礼物进行社会交往的世界,同时也是交易观念兴起的一个即将货币化的世界.交易活动最初兴起于海外贸易中,一旦交易的观念和行为为人们所熟悉,交易现象就会从共同体外部渗透进内部,交易的对象主要是"非声望"物品.礼物用于英雄的交往和熟人间的互惠,交易则用于陌生的群体或个人之间的等价交换,二者的目的和机制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两种交换秩序相互交织与冲突,导致了荷马时代英雄世界的生存危机,也开启了希腊世界的货币化进程.

    荷马时代礼物交易交换秩序危机

    跨文化思想流动:格林与黑格尔的全球对话

    邓振军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全球思想史和跨文化思想流动的角度,深入分析了T.H.格林如何吸收、改造并应用黑格尔思想,以及格林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时遭遇的误读与畸变.文章指出,有效的思想流动不仅能够丰富思想内涵,推动社会进步,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深受接收文化的历史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因此,对跨文化思想流动的评价应该基于其具体的历史语境,避免简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解读.同时呼吁培育开放的社会文化、理性的公共精神和深刻的人文情怀,促进思想传承创新和社会改革进步.

    跨文化思想流动全球思想史格林黑格尔历史语境社会文化

    环境种族主义视阈下芝加哥移民贫民区的形象研究(1880-1920)

    杨洁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后期,大量东南欧移民涌入美国城市,给芝加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一个显著影响即是移民聚居区的形成.美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边缘群体的环境种族主义,如进步主义时期被界定为低劣种族的东南欧移民,他们承受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不公.受阶级分化、种族偏见和市政腐败的影响,移民聚居区因其贫穷、疾病频发和环境肮脏而被视为"贫民区",在不同种族、阶级和利益集团的观念中,其形象呈现出多维面相.探究移民贫民区的形成与发展对拓宽美国种族与环境正义斗争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种族主义芝加哥移民贫民区

    英帝国对1914年西姆拉会议中国未签约的承认(1935-1938)

    任富龙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揭示在1935-1938年期间英帝国在炮制1929年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伪书、公开非法"麦克马洪线"的过程中,多个部门的文件表明英帝国对1914年中国未在西姆拉会议上签约的事实有着清晰的认知.英帝国官方制图机构印度测量局首次在1936年版《西藏高地和周边地区》一图上公开非法"麦克马洪线"画法,在确定中英两国并未就该段边界达成任何协约、该段边界"没有被划定"的事实之后,在地图上用"未定界"标示.

    中印边界东段西姆拉会议未签约麦克马洪线未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