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粮食科技与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粮食科技与经济
粮食科技与经济

杨振和

双月刊

1007-1458

lskjjj@163.com

0731-84497427 84497361

410008

长沙市芙蓉中路一段2号

粮食科技与经济/Journal 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查看更多>>《粮食科技与经济》是中国粮油学会会刊,创刊于1976年,由原全国米糠油科技情报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糠油科技》经《粮油科技》等更名为《粮食科技与经济》,多年来一直由袁隆平院士和王瑞元研究员等著名专家担任顾问,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 《粮食科技与经济》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粮油加工、粮油储藏、标准与检测、食品科技、现代物流、饲料科技、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粮油安全、国外粮农、三农关注等。目前是双月刊,单月15日出版,邮发代号为42-167。欢迎涉粮、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机关的工作人员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李玉莹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为探索稳固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关系的可行途径,基于 1996-2022 年全球大豆贸易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全球大豆贸易网络格局演变及中国大豆贸易网络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大豆贸易网络变化显著,新兴大豆生产国缓慢发展,核心国相对固定,世界大豆贸易由出口国(地区)稳定主导;世界经济形势及中国贸易政策的波动对全球和中国大豆贸易网络的短期影响较大;目前中国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进口来源较为集中,主要进口来源国对中国大豆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升但相对较低.未来一方面中国可通过关注核心节点和核心中介国家的大豆贸易发展动向,健全大豆贸易风险预警与监测体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另一方面,中国可借助自身在大豆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合理利用大豆关税等贸易政策,巩固现有的大豆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并积极开拓与邻近国家及新兴大豆生产国之间的大豆贸易合作,以打造更加多元高效稳定的大豆进口贸易网络.

    大豆贸易复杂网络分析粮食安全

    种业科技创新赋能国家粮食安全:机理、演进与挑战

    赵素芳程晓林
    10-1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业科技创新通过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改善粮食质量、增强种子自主权赋能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我国种业发展经历了恢复与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给为主"(1949-1977 年)、提升粮食产量的"自研+引进吸收"(1978-2010 年)、保障粮食量质齐升的"自主创新"(2011 年后)三个历史时期,为粮食安全保障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我国种业创新面临着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种子企业实力弱、缺乏国际竞争力,种质资源不足、缺乏多样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研发积极性受挫等挑战.未来应通过加大种子研发投入、培养种业创新人才、鼓励种业企业规模化发展、完善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提升种业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种业科技创新粮食安全理论机理路径分析

    稳产保供视角下产销平衡区共担粮食安全责任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南琼孙中叶
    16-2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形势下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建设平安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面对目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销平衡区共担粮食安全责任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着眼于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分析产销平衡区共担粮食安全责任的必要性,进而剖析产销平衡区共担粮食安全责任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推进产销平衡区共担粮食安全责任的实施路径:强化党政同责,压实产销平衡区共筑粮食安全责任;坚持藏粮于地,助推产销平衡区提升粮食保供能力;推动人才回流,夯实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劳动力人才基础;强化利益补偿,筑牢粮食生产政策支持根基.

    总体国家安全观粮食安全产销平衡区责任共担

    中国农垦物流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

    杨玉苹李腾飞王娟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垦拥有大基地、大产业和大企业的独特优势,具备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物流体系,对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也是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对农垦发展物流体系开展优势分析,发现农垦国有农场粮食产量巨大,垦区产业一体化经营为物流体系发展提供了协同共生的基础条件,农垦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为物流体系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因此农垦发展物流体系优势明显.建议从强化农垦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全国性物流平台、创新物流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积极实施物流走出去等方面多措并举,提升农垦物流发展水平.

    农垦物流产业一体化冷链运营模式

    气候变化对粮食产出与技术效率的影响——河北省玉米生产为例

    陈杰高珊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气候变化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随机生产前沿模型,使用 1993-2018 年河北省11个市的气象和生产数据,探究了气候变化对河北省玉米产出和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研究期间内,河北省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全省气候干旱化频率显著高于气候湿润化频率.河北省干旱频率高值区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地区,湿润频率高值区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河北省整体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相对较低,且各个市玉米生产平均技术效率差异较大.衡水市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最高.气候变化与玉米产出和技术效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气候变化的干旱化趋势会给河北省玉米生产带来负向影响.

    气候变化SPEI技术效率玉米生产

    农业生产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体制研究——聚焦"品字标浙江农产"

    吴玮杨军黄益群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贯穿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该研究在调研标准化管理趋于成熟的"品字标浙江农产"企业基础上,分析归纳农业生产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体制理论模型,总结该体制具备的三大支撑要素,即组织结构、保障制度、数字技术,并为农业生产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体制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制度分析标准化管理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安徽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张璇郝世绵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05-2020 年安徽省各市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安徽省的粮食生产效率在缓慢提升,年平均增长率为 0.7%.其中,技术进步是粮食生产的核心动力,安徽省在粮食生产上具有一定创新成果.当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进步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时,发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上均有所下降,且对技术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技术效率变化呈下降趋势与纯技术效率基本变动趋同.据此,提出建议:安徽省应继续农业科技的创新与研发,在马鞍山、淮北、铜陵等地级市合理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注重制定差异化粮食生产政策.

    Malmquist指数法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

    河南省小农户数字素养驱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培育路径

    周俊颖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到 2035 年实现大幅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显著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近些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小农户发展问题,稳步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尤其是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关注和提升小农户数字素养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切入点,研究河南省小农户数字素养驱动数字乡村发展机理,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重点从小农户数字素养驱动作用于乡村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民生、数字治理、数字生态五大领域进行内在逻辑剖析,进而提出提升小农户数字素养的小农户主体扶持路径、制度安排路径、数字反哺路径、培训体系路径等培育路径.

    小农户数字素养数字乡村数字治理培育路径

    山东省粮食产后服务数字化提升发展分析与建议

    宋华鲁徐浩梁志超王帅...
    47-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产后服务数字化提升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生动实践.文章阐述了山东省的粮食产业总体情况、粮食生产管理模式以及粮食产业特点,从建设主体与建设模式、产业链条延伸服务以及运营成效三个方面总结了山东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了山东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中关键环节数字化程度不高、数据共享赋能不足和人才素养有待提升等短板与不足,从坚持政策引导加强科学规划、聚焦薄弱环节重视协同创新以及注重数字素养优化便民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粮食产后服务数字化提升发展山东省

    常德香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对策建议

    陈正华张家海涂晓宾龚儒...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德香米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涵盖常德市 9 个区县(市)、5 个管理区的 86 个乡镇,可种植规模 20 万hm2.目前,授权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常德香米团体标准,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切实维护了常德香米的质量信誉和品牌声誉.为把常德香米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发挥产业优势;要实行激励机制,加快发展步伐;要保持地标特色,推进绿色化生产;要加强品牌宣介,全面开拓市场.

    常德香米发展现状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