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棉纺织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棉纺织技术
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棉纺织技术

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阎磊

月刊

1001-7415

mfzjs@cctti.com;mfzjs@tom.com

029-83553538、83553540

710038

陕西西安市纺织城西街138号

棉纺织技术/Journal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棉纺织技术》以从事棉纺织生产技术各个层面的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兼顾科研、教学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33年来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密切注意读者反映,认真进行改进和提高,办出了有别于注重学术理论的“学报”和着重普及的“科普刊物”,形成了注重“前瞻性、适用性、操作性”的独特风格。在纺织生产、教学、科研单位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发行量一直居纺织行业之首。连续被选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入选美国《化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刊社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棉纺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董奎勇
    2-5页

    聚乙烯醇/ZIF-67复合膜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杨亮孔韩韩孟存飞李韦霖...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制备用于处理印染废水的吸附剂材料,采用溶剂热法,以甲醇为溶剂,以2-甲基咪唑、六水合硝酸钴为原料成功制备ZIF-67材料,将ZIF-67材料与聚乙烯醇(PVA)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制备PVA/ZIF-67复合膜,并对复合膜进行结构表征及吸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自制ZIF-67颗粒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呈多面体结构;与ZIF-67材料复合能改善PVA的热稳定性,增加膜表面粗糙度;复合膜中ZIF-67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膜的溶解度为6.63%,吸水率为25.39%,断裂强度最高为29.22 MPa;PVA/ZIF-67复合膜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更好,以化学吸附为主,复合膜的吸附速率是由内部扩散控制;吸附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PVA/ZIF-67复合膜对刚果红的吸附是自发进行,低温有利于吸附发生.在温度为20℃,刚果红溶液质量浓度为95 mg/L时吸附效果最佳,吸附量可以达到198.79 mg/g.

    ZIF-67PVA刚果红吸附复合膜

    RFAD30型自动穿经机的纱架车改造

    祁玉斌
    14页

    盐酸多巴胺处理对PLA非织造布油水分离性能的影响

    王俊毅亓世超丁莉窦冠显...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盐酸多巴胺对PLA非织造布油水分离性能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为0.5%~1.0%的盐酸多巴胺对PLA熔喷非织造布和PLA纺黏非织造布进行处理,并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盐酸多巴胺质量分数的增加,处理后的PLA非织造布纤维表面盐酸多巴胺黏附量增加,且非织造布由疏水性转变为超亲水性;PLA纺黏非织造布单位面积质量的变化对盐酸多巴胺的黏附量影响较小;PLA非织造布拉伸应力随着盐酸多巴胺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LA熔喷非织造布对CCl4/水和正己烷/水混合溶液正常表现为水可快速通过,而油性溶剂被拦截;相反,材料经油性溶剂浸润,油性溶剂可快速通过,而水被拦截的自主选择性,且其油水分离通量为 1 671.123 L/(m2·h)和 1 697.951 L/(m2·h);PLA纺黏非织造布对CCl4/水和正己烷/水混合溶液的油水分离通量达到3 852.743 L/(m2·h)和3 922.961 L/(m2·h);PLA非织造布对正己烷/水混合溶液重复分离10次后,分离通量降幅较小,油水分离循环性较好.

    聚乳酸非织造亲疏水性油水分离盐酸多巴胺

    征稿启事

    21,90页

    紫外光处理DMAEA改性亚麻织物吸附性研究

    任冬寅郭昊张连秀孙莹莹...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拓展纺织产品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的应用,以亚麻织物为原料,通过紫外光作用将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A)接枝到亚麻织物上,制得改性亚麻织物L-g-DMAEA.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亚麻织物和改性产物L-g-DMAEA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并测试了L-g-DMAEA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前后的亚麻织物对Cu2+的吸附效率从 40.64%提高至88.06%.当Cu2+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吸附温度为25℃、溶液pH值为7.00、吸附时间为240 min时,L-g-DMAEA对Cu2+的吸附量可达到70.40 mg/g,吸附效率为88.06%;在循环吸附5次之后L-g-DMAEA仍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为64.70%.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L-g-DMAEA对Cu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该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结合,且以化学吸附为主.

    亚麻织物紫外光反应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吸附性能动力学分析

    涤棉混纺织物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王淑花鲍站霞庞明科史晟...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将废旧纺织品回收再生为高值产品,获得具有光催化功能的材料,以涤棉织物为原料,ZnCl2作为活化剂,通过高温炭化,制备出活性炭;然后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在活性炭上原位生成TiO2,获得了活性炭光催化复合材料,并对产物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混纺比80/20的涤棉织物、800℃下制得的复合光催化材料,TiO2在活性炭上分布均匀,具有无定形结构;该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可达344 mg/g,对质量浓度 60 mg/L的亚甲基蓝光照 6 h后降解率可达 98%,并且在循环 5次后,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仍可达到80%,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和循环使用性能.

    涤棉织物炭化光催化材料吸附性能光催化降解

    多层织物-空气-皮肤热传递模型有限元仿真

    李圆李敏成芳芳姜义军...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热防护服和皮肤在低辐射热载荷作用下的温度分布规律,进行织物层热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搭建包含外层、防水透气层、隔热层、舒适层的4层织物和皮肤几何模型,并进行整体温度预测.首先根据织物参数,建立单层织物模型,并验证模型可靠性;参照人体真实情况建立皮肤模型,依托于皮肤各层温度分布情况验证模型准确性.最后建立热防护服多层织物-空气层-皮肤整体系统几何模型,研究织物-空气-皮肤的热量传递,预测织物、人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温度情况.认为:模型能够较准确显示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具有一定合理性.

    热防护服有限元模拟多层织物几何模型温度分布

    基于客观赋权法的医用防护服舒适性评价

    李健崔馨文黄倩倩崔文...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服装舒适性评价方法中缺乏数学定量评价的问题,提出采用无需指定指标权重的熵权-突变级数法,以克服舒适性评价过程中人为主观赋权的缺陷.从人体热生理、热心理和服装性能这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医用防护服舒适性评价指标体系.以4种实际着装工况为例,选取8个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着装舒适性指标体系,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服装舒适性受到服装类型与活动强度的综合作用,且在低劳动强度、低热阻、低湿阻条件下舒适性更高.认为:熵权-突变级数法综合考虑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避免了传统评价方法对主观权重的依赖,为完善现有医用防护服舒适性的综合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医用防护服舒适性评价客观赋权法指标体系突变级数法

    纳米氧化锡锑/聚吡咯复合导电涂层棉织物性能研究

    郭敏李智慧朱雅蕾刘勇...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柔性电子纺织品的导电性能,探究多组分导电涂层组装层数对织物性能的影响,利用浸渍-层层组装技术在棉织物基底上构筑纳米氧化锡锑/聚吡咯(ATO@WPU/PPy)双组分导电涂层,测试了不同涂层棉织物的微观结构、质量、厚度、透气性、导电性、阻燃性能及热稳定性,并与纳米氧化锡锑/聚二烯基丙二甲基氯化铵(ATO@WPU/PDDA)单组分导电涂层织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ATO@WPU/PPy组装层数的增加,棉织物表面涂层负载量提高,双组分复合导电涂层棉织物的表面电阻降低,最低为1.4 kΩ/sq,而相同组装层数的ATO@WPU/PDDA单组分导电涂层织物表面电阻为37.3 kΩ/sq,说明双组分复合涂层棉织物的导电性明显提高,且ATO@WPU/PPy双组分复合涂层棉织物的阻燃性能及热稳定性也逐渐提高.认为:制备的双组分导电涂层棉织物性能优于单组分导电涂层织物,其在开发柔性电子纺织器件方面具有优势.

    氧化锡锑聚吡咯层层组装涂层织物导电性阻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