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郭卫平

双月刊

1001-7178

mzjyyjqk@163.com

010-68932754 6893363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民族教育刊物。旨在宣传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探索民族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成性过程视角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

    蒋士会张钰与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以主体交互性、内容生活性、手段创造性和评价过程性为特征的生成性过程.运用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建构而成的"主体性—相关性—创造性—过程性"模型,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四个维度关照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成性过程.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基于过程逻辑,即对话性师生关系、生活性知识世界、创造性技术手段以及过程性评价标尺的逻辑层次.然而,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低质量发展呈现出学生本位的"主体建构"仍需强化、知识世界的"生活关联"相对薄弱、数字化手段推送的"共情体验"亟待深化以及质量评价的"过程生成"有待彰显的现实样态.鉴于此,提出强化主体交互、优化知识谱系、赋能数字技术平台和实化动态评价的路径重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质态跃迁.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哲学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家庭多维贫困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基于西部五区县的实证研究

    李玲胡小兰黄莉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培育对促进西部地区多维贫困家庭早期人力资本开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对西部五区县1361名2-3岁半儿童的贝利评估与成长环境调查,采用OLS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究家庭多维贫困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西部地区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存在滞后问题,轻度滞后和严重滞后率分别为68.92%和42.69%;(2)家庭多维贫困,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收入、就业维度的单维贫困,均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贫困维度的负向影响最大;(3)进一步检验发现,在上述(除就业维度以外)影响过程中父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投入发挥了中介效应,其中物质投入的中介效应显著,时间投入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为提升西部地区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家庭多维贫困治理机制,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多维贫困家庭加大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物质投入;引导多维贫困家庭注重儿童早期教育时间投入,提升亲子互动质量.

    家庭多维贫困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早期教育投入中介效应

    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审思、问题检视与发展路向——以贵州省为例

    王坤李乐京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研学旅行以教育契合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以贵州省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教育学的视域下,从构成教育的要素:课程内容、教学范式、育人目标三个维度来反思中小学研学旅行对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教学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检视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研学旅行目前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上不健全、教学模式上常规化、单一化;价值评价与保障机制上不完善.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路向:一是以在地化教育为引领,统整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根基,重塑研学旅行的教学模式;三是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完善研学旅行的价值评价与保障机制.

    中小学研学旅行乡村振兴民族地区乡村

    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陈凤英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提供智力保障,两者处于高度耦合的关系之中.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不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推进,而且有助于推动创新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共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上两者的耦合,既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是面向新技术革命与发展的多重逻辑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两者的耦合发展通过结构上的体系建设共塑、过程上的人才培养互动以及动力上的科技供给共生等机制来实现.为促进两者的高度耦合,需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变革;同时需优化新质人才供给体系,加强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育;此外还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的新技术生态环境,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景.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质技术技能人才

    数字技术与产业嵌合助力贵州民族地区职业培训高质量发展

    杨兰唐兴萍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对职业培训的高质量发展和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地区职业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直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帕累托最优.贵州职业培训围绕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地方实践,即立足数字技术转型,使用多模态教学形成数字理论学习新方案.具体来讲,通过开展下沉式培训,强化数字技术服务乡村建设;顺应产业升级,以分类指导教育方式满足产业升级需求,以就业创业目标满足产业结构优化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专业+产业+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经验.

    职业培训民族地区数字技术产业嵌合高质量发展

    2013-2023年西方教育人类学发展趋势——基于《人类学与教育季刊》的分析

    袁同凯陈楠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学学科整体转向的大背景下,西方教育人类学呈现新的发展趋势.通过系统性梳理2013-2023年发表在《人类学与教育季刊》的研究性文章,本文归纳总结10年来西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并分析西方教育人类学的新近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当前,西方教育人类学主要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教育与文化互构、现代教育制度内的结构压迫与抵抗行动、跨文化情境中的情感体验与伦理实践三个方面,并呈现彼此差异却内在相连的三个特点:在对批判性研究展开反思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抵抗行动和能动性;表征理论的缺陷在研究中越发明显,部分教育人类学家主张运用非表征理论予以弥补;研究者在参与观察中面临的情境伦理和主体间伦理得到更多关注.明确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趋势,对国内教育人类学学科的未来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人类学《人类学与教育季刊》抵抗行动非表征理论伦理反思

    民族地区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优化路径——以宁夏L县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

    马雯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能够在新生代的薪火相传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本研究以地方性知识的理论视角,对宁夏L县非遗进校园活动考察发现,非遗与学校教育的文化模式在相融过程中存在文化阻抗的现实困境:文化主体身份的双重局外、文化传承空间的机械耦合及文化生成情境的相互抵牾.究其原因,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主体、文化空间及文化情境在认识论、知识论及方法论方面深受地方性知识的制约.对此,提出的优化路径为:文化主体身份应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增进文化持有者的相互理解;文化空间与学校场所应迈向和谐共生,促进知识形态的活态扩展;文化情境应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唤起文化主体的主动自觉.

    学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知识文化阻抗文化涵化

    民族高校红色教育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路径

    宋玲杜鑫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族高校开展红色教育,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回溯民族高校红色教育的历史源流,旨在发掘其优良传统,彰显其突出特征.民族高校红色教育的优良传统在于各个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始终强调红色教育,民族高校的建立和发展始终以红色为底色,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针对中华民族的红色教育成绩斐然.民族高校红色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两个结合"和维护国家安全四个方面.现阶段民族高校红色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旨归,通过思政教育课程、在特色课题研究中注入红色基因、发掘革命文化遗产、依托红色办学传统等形式开展.但目前该教育尚存在教学松散、路径狭窄、实践方式单一、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民族高校应通过设立"阶梯式"教学体系、"并联式"研究体系、"复合式"实践体系以及"闭环式"考评体系这四大体系来改善和加强红色教育.

    民族高校红色教育历史源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乡土之维

    吴艳梅杨萧萌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乡土历史、乡土地理、乡土自然、乡土艺术、乡土民俗、乡土情怀六个维度构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乡土文化构成的分析框架.分析发现,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乡土文化选文整体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理念,传承热爱祖国的文化基因;但也存在乡土文化要素数量分布不均衡、地域民俗特色有待突出、时代特征略显不足、呈现层次不够多元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产生制约的挑战.故选编乡土文化选文时应更加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深厚内涵的认知、注意选文编排的均衡性与代表性,强化内容与生活的链接、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丰富乡土文化的呈现层次.

    乡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语文教科书选文

    乡土教育视域下乡村博物馆的"位育"——基于黔东南施洞镇的田野调查

    林文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长期受到重视.然而,以地方性知识传承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乡土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稳固依托.既往研究主要将学校视为乡土教育的实施者,焦点多集中于教材、课程、师资与政策方面,而对作为乡村地方性知识传承主要载体的社区缺乏关注.乡村博物馆是促进乡土教育和地方性知识传承的重要社区力量之一,其位育价值尚未充分挖掘.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乡土教育、地方性知识和乡村博物馆之间存在互嵌共生关系.借助地方性知识的纽带作用,乡村博物馆不仅可成为乡村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陪伴成长的公共空间,传习非遗、培育乡土情感的场域,还可作为推动文化交流、扩大乡土教育受益群体的"第三场所".由此可见,发挥乡村博物馆的位育功能,是对构建乡村振兴与乡土教育融通的有益探索.

    乡土教育地方性知识乡村博物馆乡村振兴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