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郭卫平

双月刊

1001-7178

mzjyyjqk@163.com

010-68932754 6893363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民族教育刊物。旨在宣传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探索民族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云南省为例

    刘璐琳殷欣马晓杰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数字技术赋能是推动其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阐释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通过云南省的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具体包括教师数字化素养偏低、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家校共育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创新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深化数字技术在宣传教育中的应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推进育人空间改革创新.本研究为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数字技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强国背景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与进路

    成丽宁胡晰月郭峰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实现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也是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更关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教育强国战略要求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实际,从"强"和"国"的维度,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创新发展理念、长效核心政策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方面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进行全面审视.为超越困境,需树立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健全长效核心政策体系,确保政策精准发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育优质师资队伍;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增能赋力.

    教育强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民族地区"双减"政策高质量推进的困境与应对——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塔娜罗正鹏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必然要求"双减"政策高质量推进,使教育各主体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培养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民族地区"双减"政策的高质量推进,能够促进各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并有助于全面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减负增效,构建民族地区协同育人新格局.然而,从内蒙古自治区的教育实践来看,"双减"政策推进面临难以突破招生考试制度制约、难以推动普职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教育主体应有作用发挥受限等困境.这就需要民族地区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努力协调普职教育发展、充分保障教育主体参与等,保障"双减"政策高质量推进.

    民族地区"双减"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

    学校师德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孙银光母志蕊尹国强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学校师德建设为核心问题,从社会发展的维度澄清了学校师德建设的时代逻辑,从学段差异的维度厘清了学校师德建设的现实逻辑,从生涯发展的维度分析了学校师德建设的主体逻辑.研究发现,基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维度的要求,学校师德建设需要在关注不同学段和生涯阶段差异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建构.为切实提升学校的师德建设实效和教师的师德发展水平,学校师德建设实践应在继承传统优秀师德要素的基础上契合新时代发展脉络,在遵循师德要求一致性的前提下关注不同学段工作差异性,在尊重教师生涯阶段的基础上统合不同发展需求,从而通过大中小学师德建设一体化建构引导教师获得道德的良序发展,能以更高的师德水平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道德变迁、教育实践活动和人际伦理冲突.

    学校教育师德建设教师生涯

    "大思政课"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建设

    岳天明谢英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思政课在充分利用好"大资源"的前提下,培养"大格局",营造"大视野"."大资源"是指把民族地区丰富多样的思政资源通过优化完善、系统整合为内容广泛多样、具有教育属性和功能的教育资源,借助本土资源深化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探索适合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手段和科研模式,善用社会大资源,渐进而有梯度地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教育."大格局"是指大思政课"大"的渗透范围和"大"的实施布局,要借助于主渠道主阵地、民族地区高校特色专业课和线上线下资源,实现多元协同育人,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和创新格局.注重主渠道的融合、主媒介的联动和主阵地的融通,实现协同育人;进行实践探索与人格塑造的相互促进,实现特色育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探寻民族高校思政教育规律,实现"立体化"育人."大视野"是指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根基与底蕴,在历史回溯中着眼民族地区高校的现实实践,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增强思政教育的历史性、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依托"大思政课",在国际交往潮流中淬炼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在知识、能力和人格等方面助推学生成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思政课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思政课"助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张子崟刘力波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从政治认知教育到情感认同教育再到人格形塑教育的循序渐进的梯度教育过程.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大思政课"则是在坚守思政课课堂教学基础上,通过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打造社会大课堂形成的思政课崭新样态,其内蕴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的有机联系.以"大思政课"助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遵循思政小课堂培养政治认知、课程思政全课堂强化情感依归、社会大课堂形塑健全人格的基本逻辑.依循这一逻辑机理,在实践中要加强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渐进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教育;推动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协同性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教育;构建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全域化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格教育,以"三个课堂"联动的"大思政课"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

    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以高校设计教育为例

    王枬蒋慧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其内容多样性与内涵共通性为高校设计教育提供了重要教育素材和育人资源.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运用文化整合理论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探索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多样性的"教"及文化内涵共通性的"育";探寻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立德树人的教化价值、启智增慧的引导价值、健体励志的涵养价值、益美润心的陶冶价值及善劳克俭的规范价值,成为确保节庆文化科学传承与创新的前提.在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高校设计教育中,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设计教育原则,突显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资源的育人理念;以打破学科壁垒为设计教育关键,规范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内容的育人实践;以凸显文化内涵为核心,发挥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基因的育人价值.这对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设计转化、高校设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的全面推进都具有积极意义.

    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高校设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问题表征与优化路径

    贺能坤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运用田野调查法对重庆市X县的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发现: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以非正规教育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正规教育的学校系统后面临两套系统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传承目标不一致、传承内容不契合、传承方式不协调,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教育成效.为此,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路径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教育目标层次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个性化,从而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整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取得实效.

    民族地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敬告读者

    封4页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 推进地方高校发展——学科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综述

    包万平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