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都学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都学坛
南阳师范学院
南都学坛

南阳师范学院

刘太祥

双月刊

1002-6320

nysyndxt@163.com

0377-63513756

473061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路1638号

南都学坛/Journal Academic Forum of NanduCHSSCD
查看更多>> 《南都学坛》是南阳师范学院创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原名《南阳师专学报》,1981年创刊,1987年更为现名, 1989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1年以前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版面,双月刊,1、2、4、5为社会科学版,3、6为自然科学版,逢单月10日出版。辟有“汉代文化研究”、“历史学研究”、“红楼梦研究”、“文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中学教育研究”等栏目。自2002年起,改为以文史哲为主,双月刊,调整部分栏目设置,保留原来的“汉代文化研究”、“历史学研究”、“红楼梦研究” 、“文学研究”栏目,删去原来的“教育教学研究”栏目,取消自然科学版,新辟“法律学研究”、 “政治与经济学研究”栏目。《南都学坛》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突出文史重点 ,在汉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它的主要任务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报道校内外有关文、史、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技术方法、综合评述,为促进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等院校的师生和有关单位的科研人员。 《南都学坛》创办至今,已出版了110余期,发表文章4300余篇。刊发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稿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收摘率达95%以上,据中南财大信息咨询部统计,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年,分别被上述刊物收摘16、11、15、11、36、16、8篇,在全国师专中分别居11、23、9、19、1、6、8位;2001、2002年分别被上述刊物收摘21、22篇,在全国师范大学学报(含师院)排30、28位,尤其1998年,跃居全国师专榜首,可谓成绩最辉煌的一年;本刊关心社会现实,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选题,把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刊发的论文大都为有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或依据。先后获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科委、省社联、南阳市政府、南阳市科委等各种科研成果奖励300余篇次。 《南都学坛》始终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改革,锐意创新,强化精品意识,严把稿件质量关,寓师范性、地方性于学术性之中,办出了刊物特色。1991年获河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栏目设置优秀奖;1998-1999年度、2000-2001年度,连续被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二届“全国百强学报”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1995年、2000年在河南省教委举行的首届、二届省高校学报三优评比中连续被评为“优秀学报一等奖”。《中国教育报》曾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利用文化名城优势,南阳师专学报办出特色”为题作过报道。 《南都学坛》创刊及获奖情况 1981年1月南阳师专学报创刊并成立学报编辑部,属校教务处 1987年1月南阳师专学报更名为《南都学坛》并独立建制为处级单位 1989年1月南阳师专学报《南都学坛》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 CN41-1157 1989年4月25日河南省学报研究会二届二次学术年会在南阳师专召开 1991年3月南阳师专学报《南都学坛》获河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河南省首届社科类期刊栏目设置优秀奖” 1991年5月11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利用文化名城优势,南阳师专学报办出特色”为题,对《南都学坛》作过报道 1991年9月10日南阳师专学报《南都学坛》编辑部被学校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95年8月24日《南都学坛》(社科版)在1994年度河南省首届高校学报系统“三优”评比中获优秀学报一等奖,获奖者:王志尧、刘太祥 、白遂君、李法惠 、李景瑞;《南都学坛》(自科版)在1994年度河南省首届高校学报系统“三优 ”评比中获优秀学报“编辑质量奖”,获奖者:徐登林、陆宜新、郑庆安、李景瑞 。获奖证书由河南省教委颁发。 1999年9月10日南阳师专学报《南都学坛》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授予“首届全国社科百强学报”称号 2000年1月《南都学坛》被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 2000年4月21日南阳师专学报《南都学坛》在河南省第二届高校学报 “三优”评比中获优秀学报一等奖 2000年7月17日南阳师专学报《南都学坛》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专科委员会“三优”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学报一等奖 2002年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南都学坛》被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 2002年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南都学坛》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授予“第二届全国社科百强学报”称号,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末三国的军师

    宋杰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军师"是为君主将帅谋划作战事务的文职官员,周代尊称为"师",两汉之际始称"军师"。汉末三国曹操的首位军师是周㬂,后来荀攸作为军师跟随他征伐中原,屡立奇功。曹操被封魏公后,设立有中军师、前军师、左右军师等,文帝以降又在中军和边防外军都督属下置军师,参赞军务,代表朝廷监督主将。蜀汉刘备先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有带兵的权力。诸葛亮执政后设前军师、中军师等荣誉官衔,到他死后逐渐取消。孙吴长期未设军师,曾经颁授的也只是荣誉性的附加职衔,起不到为君主参议军事的作用。吴、蜀军师的虚设与消亡,与其人才匮乏有密切关系。

    军师祭酒周㬂荀攸诸葛亮

    简牍所见秦及西汉初期的未成年"户人"研究

    文霞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及西汉初期的简牍中出现了一些未成年"户人",他们均为男性。未成年人成为"户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尊卑及家庭规模等,年龄不是重要考量因素。未成年男性或担任"户人",或提前服役,过于繁重的赋役迫使未成年男性作为劳动力的价值得到提升。未成年人"户人"被提前成人化,既体现了国家在行政管理上对个人身份信息的漠视,也说明了皇帝和官僚集团极尽可能压榨人民的剩余劳动。

    简牍未成年人户人女户

    在过去的绵延中深入未来——汉语译诗与译者写诗的记忆诗学比较研究

    亚思明胡龙飞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忆自古以来便是诗歌言说的内容,但到了近现代以后,诗人开始把回忆和遗忘的过程作为文学的主题。英国哲学家洛克、休谟通过记忆研究在自我认同问题上的建构和解构,给浪漫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援,并最终导向"自我同一性的缺失"这样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诗学命题,而这种转变以翻译为媒传达给了穆旦。戴望舒在译介法国象征派的同时实现了记忆的空间化,并且找到了一种新的主体性的表达。基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有关时间、绵延、意识和记忆等概念,俄罗斯阿克梅派诗人曼德尔施塔姆提出了"时间的玫瑰"这样一种以有机体的永恒统一的名义摧毁正典的诗学。北岛借鉴了曼氏的这一意象,重建记忆中的北京,肯定了曼氏所言的"创新和记忆携手而行"。

    翻译记忆穆旦戴望舒北岛

    要么忠实,要么美丽——以策兰、里尔克、狄金森为例谈诗歌翻译技巧

    岩子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是一种具有偶然性的、关乎灵感的精神产物,呈现出非数据性、非实事性和非技术性的特点,常常令人难以进行翻译。诗歌翻译中难以传递和把握的意象、意境和用典,不仅记载着写作个体发生于刹那间的、灵感突现式的"理解与情感的复杂经验",亦蕴含着来自出发语的千百年来沉淀而成的文化和艺术的审美经验。翻译工作者在"摆渡"不同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时,难免会遇到直译或意译、押韵与否、是否可译、死译或活译等问题。诗歌翻译要最大程度地保持原作的结构、风貌乃至气韵,力求精神上的忠实,以灵活的方式穿越语言和文化的屏障,以译入语的语言系统为准绳,使原诗脱胎换骨,美丽再生,打动目的语受众的心弦。

    诗歌翻译摆渡策兰里尔克狄金森

    序题创新与"因文立体":论明代文学总集《文章辨体汇选》的辨体批评观

    肖锋杜莹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辨体"是贯穿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的主要批评方法。他采取"省略""改写""补充"等方式,对"序题"进行经典化构建,形成新的序题模式。在选文编次上,不拘泥于辨析文体的体裁、形式等外在要素,而依次遵循"体—时—人"的层级结构,既继承"原释选敷"的辨体法,又独创了"四部整合""选己入集""裁篇摘句"的辨体法,这充分体现了其对"因文立体"的灵活使用。其"尊体"观集中表现在对"文章以体制为先"的继承与发扬上,其"破体"观则以变体为常态,以别体为创体,因此深化并完善了辨体批评的实践路径和目标,具有辨文体价值、析文体风格变化、见文体演变轨迹、示文体写作范例的重要意蕴,使《文章辨体汇选》成为明代具有集大成意义的文体总集。

    序题"因文立体"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辨体批评观

    从五大臣出洋看晚清小说中的"西游"想象

    许萌李忠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6年至1911年间,晚清小说家对五大臣几乎清一色地作西游化、妖魔化等艺术处理,这是公使形象书写史上的别样呈现。晚清小说对五大臣形象的刻画,妙趣横生且极具寓言化特色,整体追求内在的"荒诞"与"怪、奇、丑"等审美观念,这与立宪幻梦破灭后形成的巨大落差不无关系。小说家普遍对之进行充满丑恶的描写并非偶然,正反映了彼时国民迫切打破封建专制束缚的心声。深究五大臣被晚清小说家塑造为"跳梁丑角",乃至不断被妖魔化的成因,不仅在于日益高涨的革命风潮及其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向,也在于报刊媒介对其的持续关注与负面报道。五大臣的文学形象丰富了中国近代文学小说人物的多元构成,也是百余年来我们探寻民族复兴之路的一个缩影,彰显了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清末立宪运动考察宪政五大臣"西游"叙事革命风潮报刊媒介

    当代文学史料中的版本问题研究

    黄亚清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系统工程中,公开出版或发表的作品是"特定时代里社会影响最大的作品",由此形成了丰富的版本现象。同时,现代发达的出版体系和传播技术的支撑使当代文学版本情况相对稳定,并为批评研究及文学史书写提供了基础史料。但随着史料工作的推进,因为政治体制、艺术完善、新媒介技术等的影响,当代文学版本谱系不断扩张,导致传统版本观念捉襟见肘、版本乱象和批评错位、电子版本的有限性及其与研究者主体性的复杂关系等问题,所以从版本观念、版本研究方法、技术与人的关系等三个层面探讨提升当代文学版本研究的方法,可以夯实文学史书写的基础。

    当代文学史料版本主体性

    中西古代人性论四大差异及成因——兼论中华法系为何以人为中心

    郝铁川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学是人学,法律是人法,研究中西法治理念的不同,离不开它对人性的判断。中国和西方(西欧)传统的人性论存在四大差异:善、恶的根源不同;善、恶可否转化不同;对谁负有"原罪"不同;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居地位不同。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商品经济长期以来比较发达,宗法血缘关系脆弱,人情味淡薄。而中国自然经济和家族制度长期存在,人们的血缘纽带比较坚固,人情味浓厚。中西人性论的差异,导致了西方自然法与国家法的对立统一、中国一元化的伦理法的差异;导致了西方王在法下与中国王在法上的观念差异;导致了西方重程序和中国重实体的差异;导致了西方重视防范人性、权力和中国强化权力、注重秩序的差异。

    人性论四大差异商品经济法律思维

    "公共财产"作为监察对象识别标准的规范研究

    张增辉谭波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权"作为监察对象的单一识别标准并不能满足后监察体制改革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权力机关的组织都是人员与财物的组合体,故而从宪法规定的"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出发,需要以"财物"这一全新视角来重新考量监察对象。在宪法概念"公共财产"的统领之下,各个部门法中关于"公共财产"类似概念呈现出"物"和"财"两大特性,这也是监察法领域中"国家资财"概念所包含的两大特性。进而可以考虑将"公共财产"作为监察对象识别标准之一,搭配"公权"进行监察对象的综合识别。这样不仅可以从监察法领域回应宪法中关于"保护公共财产"的条文规定,还能达到精准拓展、识别监察对象,助力实现国家监察全覆盖。

    监察对象宪法概念公共财产识别标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

    贺方彬蒋青青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既是对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较量和国际话语权争夺的积极回应,也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当前,全球文化治理体制求变、国际传播秩序重构,这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创造了历史机遇,同时全球意识形态斗争加剧、我国现有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等因素也对其国际传播造成了巨大挑战。有鉴于此,在准确设置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应持续探索优化其国际传播的现实路径,运用共情传播提升话语魅力,协同多元主体发挥传播合力,聚焦共同价值打造核心话语,搭建数字平台转向"造船出海",依托智能传播实现精准抵达,由此全面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效能,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最优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文化软实力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