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社会科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牧仁

双月刊

1003-5281

nmgshhkx@163.com

0471-4932123,4963431,4912276

010010

呼和浩特市大学东街129号

内蒙古社会科学/Journal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理论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办刊宗旨,坚持学术期刊为社会科学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关注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学科、新视角,以民族学,尤其以蒙古学为重心,以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坚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立足本区,面向全国,发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蒙古学领域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人的本质的新样态、批判及复归路径

    杨艳琴靳永茂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人的存在方式发生着深刻改变,资本裹挟致使人类深陷数字化生存困境,人的本质呈现出工具化、虚拟化及符号化的新样态,成为人的本质确证的新藩篱.追溯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结合数字技术的现实作用,透析数字资本潜置的意识形态因素,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源、数字技术与资本合谋的现实推手及技术背后虚假意识形态的诱导是人的本质确证受缚的关键因素.应立足历史与现实结合、主体同客体互动的视角,不断破除私有制主导的生产关系,推进数字技术的社会主义运用,规避资本逻辑对人的发展的统御,强化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及意识,持续为人的本质新确证及复归积蓄条件.

    数字资本主义人的本质资本批判复归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策略

    李光辉程仕杰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通过模式创新推动外贸转型升级,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外贸发展动能.目前,新质生产力在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仍存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待加深等问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开放合作的能力;加强数字经济赋能,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贸易,打造外贸国际竞争新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外贸高质量发展

    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

    李建军向国成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目标之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从局部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发展脉络,围绕开放型经济体制以及开放空间、结构与动力构建了"一体三维"的开放格局.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新方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内部发展条件变化的双重挑战,需抓住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重大战略机遇,对接乃至引领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内外市场高效对接,陆海与东西统筹互济,拓展开放型经济新空间;深化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改革,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优化开放型经济新结构;加快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速度,激发开放型经济新动能,以此优化"一体三维"开放格局,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全球价值链"一带一路"建设

    清代功牌、功劄的演变与多元军制文化的交融

    乌兰巴根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军功凭证有功牌和功劄之分,前者颁给八旗、蒙古军,后者则颁给绿营军和有功义士.功牌源于满洲旧制,功劄承自明朝旧制,而到清中后期二者逐渐走向合流.乾隆年间改木质功牌为纸质功牌,改功劄加衔为功劄授职.清后期,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下降,团练、水师和新军兴起,清廷适时改革军功凭证,从而出现结合功牌与功劄为一体的顶戴功牌.这是满汉两种叙功制度不断融合的结果,体现了晚清不同军制文化元素的交融进程.

    清朝功牌功劄融合

    清中后期内蒙古东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的协同与整合——以社会治理为中心的考察

    夏文超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又设置了府厅县等内地的行政建制,从而形成了二元管理体制.为解决当地社会治理中的体制冲突交叉问题,在卓索图、昭乌达两盟,清廷派出理藩院理事司员,负责蒙古与民人控诉案件的审理及税收管理,完善了当地的社会管理制度.而在哲里木盟,由东三省驻防将军衙门及盛京刑部负责相关案件的审理,同时设立地局管理蒙旗土地租佃,地局的运行实现了盟、旗、厅县(州府)等各方权力的协同整合.在清末国家近代化转型背景下,地局也在二元体制变革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清代内蒙古东部二元管理体制社会治理地局

    数据犯罪刑法规制的体系检视与路径构建

    李怀胜华钦卿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要素成为中国社会数字经济中的关键要素,但刑法中数据犯罪的规制逻辑仍然囿于"计算机犯罪+其他信息犯罪"的传统架构,未能完成以"数据安全"为核心法益的评价体系的转变,导致数据犯罪呈现法益识别困难、体系布局混乱、调整范围受限等多重困局.因此,有必要在前置法铺设的框架下,补足相对独立的数据安全视角,重塑数据犯罪刑事规制路径;贯彻数据分类分级的顶层思维,横向形成以部门专项保护为主、主体权益配置为辅的分类机制;纵向贯通以数据重要性、危害性为综合衡量要素的分级策略,围绕数据生命周期打造义务矩阵,明确数据处理者在非法数据留存、数据跨境、数据滥用、数据造假等情形下的刑事责任.

    数据犯罪数据安全分类分级保护数据生命周期

    走出逮捕中心主义:捕诉相对分离的新型羁押审查机制

    王毅恒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逮捕中心主义"导致了庭审的虚化,掣肘着审判中心主义的改革.近年来,我国针对刑事诉讼程序的一系列改革并未解决逮捕中心主义存在的问题,重罪案件对逮捕措施的依赖性不降反升,逮捕结果的绑定效应更加突出,案件定罪标准前移的问题仍然存在.检察机关的捕诉合一改革导致逮捕权在行使过程中出现了权力异化与权力溢出的现象,逮捕事实"绑架"裁判事实,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被逮捕权"俘获",逮捕中心主义被进一步加深.究其根源,逮捕权被赋予了发现事实的制度期待,社会危险性审查受困于唯客观化的证明机制和法定证据种类导致的材料短缺,羁押审查监督和救济程序的缺位导致了办案人员的法律规避.走出逮捕中心主义,应立足于我国的司法现状,在检察机关内构建捕诉相对分离的新型羁押审查机制.具体而言,应当设立独立的羁押审查部门,通过依申请启动和双重审查构造来保障羁押审查的被动性,着重收集专门证明社会危险性的证据材料,设立羁押复议程序,并对现有的羁押听证制度进行公开化与实质化的改进.

    逮捕中心主义审判中心主义捕诉合一羁押审查

    人工智能算法文学的"文学性"平议

    秦洪亮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作者在模仿现实的基础上精心打磨文字、故事情节、叙事结构而产出富有情感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算法文学则由智能机器统计分析既有文学作品数据而后瞬间生成文本内容.尽管算法文学因无需关联世界而缺少深刻的现实维度,不经作家精心创作而不具有人类情感意志,但是倘若它只靠数据化的文本生成内容,便可逐渐在言象意创制上显示出不亚于人类的创作水准,甚至完善到反过来影响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观念、态度与倾向,那么最大的余项在于,读者是否真正信任这种只有工具性意识而缺乏主体性的机器生成文本,又能否在此基础上开展主体之间的实质性审美对话关系.

    算法文学性人工智能读者

    从网络文学到IP衍生:后期现代语境中民俗符号的表达转向

    孙金燕王世灿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期现代已成为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话语语境.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是"现代学"民俗的两个重要领域.随着融合媒介的成熟,按照其所蕴涵的三层逻辑,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两个领域中的民俗符号在技术层、主体层、空间层分别发生了表达转向.民俗符号化再现媒介从由语言系统规训的网络文学这一需要深读的"记谱媒介"转换为IP衍生中更符合当今图像化追求的"感官性媒介";民俗话语主体发生变动,网络文学作者群作为民俗符号表达的话语主体在文学范围外让位于商业精英群,民俗文化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宽;民俗符号是文化空间中具有民俗性和艺术性的符号,其经由审美从网络文学"准不可能世界"化入实在世界的"日常生活",使民众达到"超脱庸常"的境界."现代学"层面的民俗符号在将来会激活更多意想不到的妙处,而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新尺度和新形态".

    网络文学IP衍生后期现代民俗符号文化产业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身份生产与阶层流动——基于"孔乙己文学"现象的虚拟民族志研究

    郭琳琳王阳
    157-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乙己文学"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模仿孔乙己语录而生成的亚文化流行语,折射出青年人的社会境遇和社会心态.运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社交媒体平台为研究田野,通过参与观察和在线访谈的方式获取资料,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身份生产在家庭教育期望、学校培养模式和精神空间遐想的作用下得以完成,但受阶层文化鸿沟、社会资本差异和教育失配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学历促进阶层向上流动的功能愈加弱化.由于原生惯习的流失和城市化的成本越来越高,青年大学生面临着脱嵌于原生场域和城市社会的双重脱嵌困境,导致其具有内外失衡的阶层悬浮心态.因此,破除"长衫"所隐含的结构性困境是回应青年大学生的身份生产与阶层流动的关键.

    "孔乙己文学"身份生产阶层流动双重脱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