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原文物
草原文物

陈永志

半年刊

1001-6406

0471-4951328

010010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内蒙展览馆南巷21号

草原文物/Journal 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 and Archaeolog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及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地主办的文博专业刊物,是内蒙古文博界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综述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接主动性发掘项目11项,配合基本建设及抢救性考古发掘20余项.依托考古中国项目,致力于西辽河流域文明探源和河套地区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形成机制,西辽河流域的重点集中于兴隆洼文化早期、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几个重要的时间段,旨在不断深入探索西辽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路径.河套地区则以龙山时代石城为中心,拓展与之相关遗址的勘探与发掘,以期对早期中国形成过程中的北方模式进行阐释.战国两汉时期不同人群的墓葬、辽上京及武安州城址的勘探与发掘以及阿尔寨石窟寺的考古发掘,从考古角度见证了不同时期的民族融合.此外,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公众考古等理念的不断深入,极大地促进了内蒙古考古事业的发展.

    2023年边疆考古北方模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敖汉旗水泉晚期青铜时代墓地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敖汉博物馆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泉墓地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水泉自然村西.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系1993级文博大专班以田野考古实习为目的全员参与.此次发掘共清理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110座,出土陶、铜、石、骨、铁等各类遗物百余件,年代处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依照叠唇单双耳罐的形态及以葬俗等因素来看,水泉北区墓葬更像是来自北方长城沿线的人群与凌河流域人群融合后留下的遗存,水泉南区墓葬也体现出与凌河文化较为密切的联系.

    敖汉旗水泉墓地春秋战国时期水泉文化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褚家村南墓地2018年发掘简报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临淄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临淄文物部门对褚家村南墓地进行发掘,发现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向多为北向或东向,墓主以仰身直肢为主,葬具多为一棺,并常见腰坑、二层台,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少量青铜器.本文选取其中11座典型墓葬进行介绍,根据其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器型变化以及与邻近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的比较,推定年代约为春秋时期.褚家村南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春秋时期齐国的物质文化遗存、丧葬制度以及鲁北地区周代墓葬的分期增添了重要资料.

    临淄褚家村南墓地春秋时期齐国

    2022年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念壕梁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准格尔旗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4月至6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准格尔旗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对准格尔旗念壕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灰坑3座、单体窑址1座,出土瓦当、板瓦、筒瓦、釉陶屋脊兽等建筑构件及残瓷碗、残瓷罐等遗物.根据窑址结构及出土遗物,推断该遗址是一处明代官搭民烧的琉璃窑厂.该遗址的发掘是对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地区明代历史资料的重要补充,对研究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明代建筑构件、窑址结构、烧造工艺、手工业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

    念壕梁遗址陶窑釉陶建筑构件

    从坝上考古新发现试析内蒙古高原早期聚落的定居和生业

    曲宇蒙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的坝上地区农牧交错、生态环境复杂、生计方式不稳定.由于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遗存相对较少,使学界对坝上地区早期聚落和生业的认识十分局限.2010年以来,相继发现的裕民、四麻沟、兴隆和四台等考古学遗存逐渐初步揭开了坝上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的面貌.综合分析已发表的考古学材料,发现这一区域在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经历了定居程度不断加强的过程,生计方式也逐渐复杂.这一过程对理解坝上地区早期人地关系和文化社会变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坝上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定居生业

    再论几件艾黎捐赠的北方系青铜饰牌

    安育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国际友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为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捐赠了一批藏品.本文选取其中5件北方系青铜饰牌,结合现有的考古资料,重新探讨了其年代以及文化来源等问题.结果表明,这些饰牌的年代分布于自春秋晚期至西汉中期的400年间,有着各自的文化来源,对应不同的人群与族属.

    路易·艾黎(RewiAlley)北方系青铜器饰牌年代

    朝鲜半岛竿头铃初识

    成璟瑭徐韶钢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整理了朝鲜半岛出土的22件竿头铃资料,着重分析研究了草浦里遗址、新丰遗址以及青松里遗址出土的5件竿头铃.通过竿头铃的通高及上下比将其分为两类,两类竿头铃可能存在相对早晚差别.结合出土遗物的墓葬形制以及共出遗物特征等分析了竿头铃的存续时空范围,并参考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推测朝鲜半岛出土的竿头铃这类遗物与欧亚地区广泛存在的杆头饰具有同样的功用,应该都是重要活动中特殊人物身份的标志,由此进一步判断竿头铃这类遗物的出现与朝鲜半岛早期国家的形成关系密切.然而竿头铃的起源、传播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朝鲜半岛竿头铃特殊人物身份

    "冠雄鸡、佩豭豚"与"儒服委质":汉代墓葬图像中的子路形象及其意义

    陈惠郭永利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路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在汉代墓葬图像中,子路多出现在孔子见老子图,也见于其他与孔子相关的图像,其形象为两脚分立、两袖旁张,呈正面像,当弟子较少时,子路多列于其中的第三或第四位.根据服饰又可见"冠雄鸡、佩豭豚"和"儒服委质"两种形象,分别代表了不符儒家规范的武士形象和受教于孔子后"容体正"的儒生形象,这表现出子路接受儒家礼仪教导前后形象的转换.此外,汉代墓葬图像中还有与孔子无关的子路形象,衍生出了具有神异性的新意涵.

    子路墓葬图像儒服

    渤海时期火炕研究

    宋倩男梁会丽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时期是东北地区火炕发展的重要阶段.渤海国各类遗址目前发掘所见的火炕遗迹共70余处,按平面形状可划分为长方形、曲尺形和"U"形三种类型,并有单条烟道、双条烟道和三条烟道等多种构造.本文通过对渤海时期火炕的形制结构分析,结合共出陶器的时代特征,探讨了渤海国火炕的演变情况及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渤海国火炕烟道类型演变

    陕西神木市北宋高世忠墓出土人骨研究

    陈靓张悦邢福来苗轶飞...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木市地处陕、晋、蒙边界,素称要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人群往来与交融的关键之地.神木市小庙M7是一座北宋时期双人合葬墓,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并存.墓中出土一方碑石,显示墓主为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高世忠.本文对墓中的女性土葬个体进行了颅面部形态测量,结果表明该颅骨以东亚类型因素为主,同时包含部分北亚类型的因素.此外,对属于高世忠骨骼的火葬个体进行了形态观察.通过M7人骨的考察,结合碑石志文所蕴含的信息,折射出北宋边地汉人与党项人的交流、融合,共同创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神木小庙人骨高世忠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