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

秦富

月刊

1000-6389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870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经济问题/Journal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探索农村改革,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促进学科发展。办刊特点:学术理论性 探索超前性 实践指导性刊登内容:理论上需要探索的,学术上需要研讨的,社会上极其关注的,实践上亟需回答的。读者群:经济和农村经济领导和实际工作者、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农经学会会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农业发展应走规模化还是社会化道路——基于斯密分工定理的讨论

    陈奕山钟甫宁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看,斯密分工定理中的"市场"是利润的来源,深化专业化分工的意义是降低产品生产的用工成本、增加利润,劳动者的就业不充分或失业问题不受关注.从我国乡村劳动者的角度看,"市场"的根本意义是就业机会和劳动收入的来源,"市场范围"的扩大应是就业机会的扩大;只有乡村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扩大,农业专业化分工才能不断深化,我国农业分工的历史演变脉络为此提供了事实说明.未来我国进一步深化农业专业化分工,需要在支持更多乡村劳动者实现稳定城市就业的同时,发展县域集聚经济以扩大乡村非农就业机会,使劳动者能够就近实现更充分的就业.

    斯密分工定理市场范围农业专业化分工

    乡村走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多元组织机制及其制度逻辑——基于陕西省袁家村的经验研究

    李卓刘天军郭占锋霍学喜...
    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协同推进,以此为组织、动员和挖掘村庄发展资源提供制度保障.本文通过回顾袁家村从贫困村走向富裕村的变迁过程,揭示政府、市场与社会在促进乡村走向振兴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并基于制度逻辑理论揭示其背后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1)政府机制在村庄集体工业阶段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度和政策发挥着支持与制衡的双重作用,市场机制在传统农业阶段和集体工业阶段发挥着有限的资源配置作用,而在乡村旅游阶段,市场逐渐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社会机制存在于袁家村发展的各个阶段,持续发挥着催化与粘合作用,与另外两种机制协同并进,促进乡村走向全面振兴;(2)在袁家村走向振兴的过程中,由于不同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制度环境和发展情境不同,导致其采取的发展逻辑有所差异,政府逻辑、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分别在不同发展阶段发挥主导作用,但无论哪种逻辑发挥主导作用,都需要与其他两种发展逻辑实现动态匹配.

    乡村振兴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推进农村改革内在逻辑

    村企混合经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基于浙江省奉化区滕头村的个案研究

    周振陈锐钟真孔祥智...
    2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理论演化与滕头村案例分析,证实了村企混合经营对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并提炼了有效实现村企混合经营的路径,即"集体经济载体法人化—产权改造—村企分工协作—基层党组织治理",形成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法人化是农村集体经济开展混合经营的重要基础,其中,农村集体成立企业法人来发展集体经济是有效路径.第二,建立混合所有制集体经济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第三,控制权向企业、私有股东配置有助于提升集体经济运营能力,集体管资产、企业管运营的职责分工较为适宜.第四,基层党组织治理是协调集体经营和企业经营内在冲突矛盾的有效手段.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政策启示是,要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与企业开展混合经营,特别是在产权关系上建立混合所有制集体经济,引导村集体成立企业代管运营集体资产,大力培育乡村能人和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经营控制权安排

    新零售驱动消费革命的实现逻辑——基于盒马鲜生平台的数字化实践

    尹瑶叶敬忠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消费领域新的商业范式,新零售正在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本文以新零售平台盒马的数字化实践为例,透视新零售的多维属性和发展逻辑,深入剖析新零售驱动消费革命的实践机理.研究发现,新零售在组织形态、场景、信息、消费者权力、技术网络等维度塑造了崭新的消费生态,并成为消费领域新的范式革命.新零售催生出大型帝国式组织与社会技术网络——新零售平台,其通过构建消费空间、确立消费参照系、制造消费话语、充实消费内容、重构消费追溯体系等方式驱动了新一轮消费革命,推动新型消费蓬勃发展.

    新零售新型消费数字化消费盒马消费革命

    数字治理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关键挑战、逻辑框架和政策优化

    苏岚岚
    5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数字治理驱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是促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随着国家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社会资本加速布局、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发育、数字基础设施和主体素质不断改善,乡村数字治理提质增效迎来重要机遇.虽然我国乡村数字治理在大数据平台应用、用户端APP推广与农民数字参与、"数字化+网格化"治理融合、数字化积分制治理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仍面临数字技术供需不匹配,数字技术、组织与制度的融合度不高,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合力尚未形成,线上线下治理协同性不足,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低,数字治理与数字经济的协调性不强,数据要素治理机制不完善等关键挑战.以国家治理效能的一般分析范式为参照,本文提出数字治理"理念—结构—方式—结果—机制"的效能解析框架,界定乡村高效能数字治理集中体现为数字治理理念的人本取向、结构的多元主体协同、方式的科学精准、效果的多维性与可持续、机制的系统完善,并依据新公共治理理论阐释乡村数字治理效能形成的制度、政策、技术和主体作用逻辑.为着力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本文提出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着重处理好数字技术供给与需求、工具理性与制度理性、精英引领带动与大众充分参与、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数字乡村治理与智慧城市治理、数字治理与数字经济、数字治理与数据治理之间的关系.

    治理效能数字治理数字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数据要素

    数字乡村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双案例扎根分析

    许源源谭丰隆陈奕醇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明确数字乡村的实现机制,有利于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本文通过对两个转型较为成功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开展跟踪调研,将所获访谈及政策等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出数字乡村的实现机制理论模型框架.研究发现,组织保障、硬件升级、服务提质、典型示范、经验扩散是传统乡村实现数字乡村的五个关键环节.通过对治理结构的"有效"调适、主体行动的"持续"深化、经验成效的"整体"扩散,共同呈现出数字乡村的实现机制.对此,本文提出贯穿于数字乡村建设全过程的政策建议,并提出在未来数字乡村的实践过程中,应进一步重视数字乡村治理结构的动态化、建设目标的柔性化、典型检验的严格化等议题.

    数字乡村实现机制访谈文本扎根理论

    生态资源禀赋型村庄何以实现富民治理——基于浙南R村的纵向案例剖析

    金铂皓马贤磊
    8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富民是一把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密钥.本文立足中国情景,建立了渐进性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并基于浙南R村的案例分析了生态资源禀赋型村庄的富民治理机制.本文发现,生态富民治理是渐进性的,表现为"以生态产品持续供给推进脱贫攻坚、以景观价值实现促进农民增收和以更充分价值实现助力共同富裕".其治理机制的核心是要推动生态和基础性生产要素的紧密连接,一方面改善村庄土地闲置率高和工商资本热情低等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结合不同时期情景激发政府、村集体、村民等行动主体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的治理格局.本文塑造的生态富民治理机制依托"两山"理论精神,丰富了与渐进性治理、生态资本等理论的对话,并建议各区域应明确生态富民过程的不同阶段及其任务,采取与阶段相适应的发展路径达成阶段性目标.

    生态产品共同富裕价值实现公地治理渐进性

    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创业的实践逻辑——基于效果逻辑视角下的多案例分析

    莫经梅张社梅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难点之一在于实践领域绿色创业的成功率偏低,打开农业绿色创业过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和探寻绿色创业成功的条件就显得重要而紧迫.本文以7名返乡入乡农业绿色创业成功者为案例,重点探究创业者心理因素创业韧性和外部因素资源拼凑两者对农业绿色创业过程影响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1)市场预测、资源积累和价值认同是驱使返乡入乡人员选择农业绿色创业的前提条件,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因素时,返乡入乡人员才会进行农业绿色创业;(2)创业韧性与资源拼凑是影响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创业的关键因素,但不同阶段二者发挥的作用具有差异性,资源拼凑在初期行动阶段更占主导地位,创业韧性在困境调适阶段更起支撑作用;(3)农业绿色创业推进过程中必须注重创业者胜任力与创业阶段所要求的综合能力相匹配,成功推进农业绿色创业需要充分考虑创业者个体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本文解构了农业绿色创业过程中微观创业者内外部因素互动的影响机理,为提升农业绿色创业成功率提供新的实践启示.

    农业绿色创业返乡入乡人员效果逻辑理论创业韧性资源拼凑

    嵌入—激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社会动员促成合作行动的逻辑

    向玉琼赵焱鑫
    11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高度复杂性,需要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其中,而如何通过社会动员促成合作行动,则是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首批106个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为案例,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探究专项整治行动背景下社会动员如何促成政府与村民间的合作行动.研究发现:"嵌入—激发"是社会动员促成合作行动的总体逻辑.其中,社会动员包括环境营造、建制规范、知识引导、激励强化以及协商对话五种路径,其核心作用机制为嵌入式动员与层层激发.政府一方面基于行政嵌入、制度嵌入、知识嵌入、利益激励以及关系嵌入等方式嵌入乡村社会,另一方面在"规则驱动—理性引导与情感同化—道德内化"的层层递进链条下激发村民的合作行动意识.社会动员可形成权威推进式、情感激励型、力量整合型三种模式,而"嵌入—激发"在不同模式中有不同的体现."嵌入—激发"框架揭示出社会动员促成合作行动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社会动员嵌入—激发合作行动

    乡村振兴背景下"认购碳汇"司法功能定位与路径优化

    王小钢刘启源
    13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购碳汇"司法创新既助益于修复生态环境损害,也助力于实现"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当下"认购碳汇"司法实践成绩显著,但也因过度扩张替代性修复概念外延而使"认购碳汇"司法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在生态环境恢复目标理念观照下,替代性修复所提供的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与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理应具有相当程度的等值替代性与地理关联性.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法院应区分"认购碳汇"替代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与替代性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这两种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认购碳汇"司法适用路径.

    乡村振兴认购碳汇替代履行替代性修复双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