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亚研究季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亚研究季刊
南亚研究季刊

文富德

季刊

1004-1508

nystougao@163.com

028-85417102

610064

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南亚研究季刊/Journal 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南亚国家政治、经济、对外美学、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印度智库对中印关于"全球南方"领导权之争的认知评析

    张龙飞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印度智库对中印关于"全球南方"领导权之争的认知情况,不仅可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全球南方"外交议程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提供必要情报支持,也有助于持续深入推动南南合作.本文选取 6 家印度主流智库的 22 份代表性研究成果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考察印度智库对中国在"全球南方"的角色定位、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的主要认知及特点.研究发现,受意识形态、现实利益和权力竞争因素驱动,印度智库对中国引领"全球南方"总体上以负面认知为主,且认知演变趋势持续趋于强硬,普遍忽视中国在南南合作中的推动作用.对此,本文建议,应加强中印交流对话,增进互信,重视价值引领,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南方"外交话语体系,推动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共商共建共享.

    印度智库"全球南方"领导权中印关系南南合作

    印度增进与中亚国家防务安全合作的战略考量及制约因素

    肖军
    1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日益增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其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展开防务外交.在此情形下,印度多策并用,积极推进与中亚国家的防务安全合作.近年来,印度不断强化与中亚国家的防务安全合作主要体现在莫迪政府的积极推动,国防部长之间的互访与交流日渐频繁,防务装备与技术合作逐步加强,联合军演日益密切以及防务安全合作朝着机制化的方向有序推进等方面.印度增进与中亚国家的防务安全合作既与其限制巴基斯坦战略纵深和平衡中国在中亚地区影响力的战略意图有关,也与其对地区安全威胁的认知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密切关联.印度增进与中亚国家的防务安全合作既反映出印度视中亚地区为其地缘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也体现出中亚国家对印度在地区安全方面的战略期许.然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地理条件的阻隔以及印度缺乏防务外交总体规划制约着印度与中亚国家防务安全合作的深入推进.

    印度中亚防务安全合作战略考量制约因素

    俄罗斯与阿富汗塔利班关系的嬗变进程及发展前景

    马勇邱实
    3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地缘政治、塔利班实力消长等因素的考量,俄罗斯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政策一再进行调整,从保持中立到反对塔利班,再到与其有限互动,直至塔利班重新执政以来与其保持建设性接触,这些政策调整直接影响着俄塔关系的走向.2021 年 8 月塔利班重新执政以来,俄罗斯对阿富汗政策的新取向日渐形成,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俄罗斯主动与阿富汗各方政治势力保持直接接触;致力于打造广泛包容的区域对话模式——"莫斯科模式";协调、借助第三方力量应对阿富汗变局.其中,"莫斯科模式"似乎表明俄罗斯力争在阿富汗和平、和解与重建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进而提升自身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近年来俄阿关系发展呈现向好迹象,但遭受多重因素困扰.由于俄罗斯对阿富汗的援助能力较为有限,加之美俄战略竞争加剧以及俄乌冲突的影响,俄塔关系的不确定性在日渐增大,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俄罗斯外交政策阿富汗塔利班"莫斯科模式"

    手机产业链由中国转移至印度的驱动机理及影响因素

    刘晓婧
    5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印度政府在实施"印度制造"战略的同时,积极响应某些国家提出的产业链"去中国化"计划,凭借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制造业发展的措施,企图通过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来提升印度制造业水平,特别是在电子和手机制造领域.苹果(iPhone)、小米、OPPO、vivo等手机企业相继在印度建厂,手机产业链从中国转移至印度成为全球手机产业链重构的重要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印度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吸引手机产业链由中国向印度转移,印度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手机企业的利润和盈利能力有积极影响,冲击着在中国分布的手机产业链.在手机产业链由中国向印度转移的影响因素中,土地成本的影响最大,税收政策次之,制造成本影响最小.中国应加大土地供应,增加环境治理和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宽税收优惠和减免范围;加大原材料供应,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等措施,以提高手机供应链的韧性,增强手机产业链的竞争力.

    产业链转移驱动机理手机产业链竞争力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中国—南亚减贫合作成效与路径优化

    王志章杨平
    7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南亚减贫合作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以高层互信、顶层规划、部门执行、具体对接等系列制度安排为指导,围绕经济、人文、减灾等具体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双边、多边国际减贫协作,从而助力南亚国家减贫.尽管中国—南亚减贫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减贫合作机制亟须完善;经贸合作有待加强;冲突、腐败及治理效能低下;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等.为此,应从始终坚持元首外交引领、健全完善减贫合作机制、顺势深化经贸合作、大力培育民生项目、加强地区安全协作等方面提出策略优化,助推南亚国家减贫事业进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携手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一带一路"南亚减贫合作成效总结

    印度教民族主义崛起背景下再议印度国语问题

    杨柳
    9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强势崛起.在语言问题上,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将印地语视为推进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印度教民族主义基于同一文化、语言和地理单元的国族理念下,印地语成为其构建印度教国族所需要的全民族共同语和国族认同的语言基础.在此背景下,印地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推广范围和影响力显著扩大,但这一过程也面临着平衡少数族裔语言和文化权利的挑战.文章立足于印度多语环境的现实,分析印度当局推动印地语"国语化"的新态势及其动机,并探讨了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阻力和未来前景.文章指出,在印度语境下,印地语的推广必须兼顾本土语言、文化多样性,这是维护语言生态与民族关系和谐的关键,也是印度政府在推动国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慎重考量的问题.

    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地语国语印度语言问题国族认同

    迈向跨喜马拉雅地区主义:一种理论尝试

    朱源帅
    11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喜马拉雅地区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政治上往来密切,经济上贸易频繁,人文上交流深入.建构跨喜马拉雅地区主义,有益于增进地区各国相互理解,推动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丰富国际合作内涵,共享地区发展与合作成果.自2015 年起,中国先后发起并举办了"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和"'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由此,跨喜马拉雅地区主义逐渐从理念倡导转化为实践行动.然而,除了一位印度学者对跨喜马拉地区主义有所论述外,目前尚未有中国学者采用这一概念,更不用说对其进行深度理论阐释.为了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有必要从比较地区主义、"一带一路"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等视角,对跨喜马拉雅地区主义作进一步的理论思考,从而为构建跨喜马拉雅命运共同体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路径.

    跨喜马拉雅地区主义比较地区主义南盟"一带一路"

    印度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发展现状与趋势

    杨路
    13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政府较早展开人工智能政策布局,初步形成以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为核心治理部门,以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系列报告为发展指南,以数据、半导体和电信为重点领域的治理框架.科研方面,印度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且具备一定规模的人才储备.硬件方面,印度不断上马大型投资项目以弥补芯片制造和高性能计算的短板.产业方面,在印度政府数字政务的引领下,传统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初创企业竞逐人工智能细分行业.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印度在监管尺度、数据管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才供给等方面的弱点日趋凸显,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基于全球人工智能竞合态势和印度政府的政策走向,本文认为未来印度将采取加快制定人工智能监管政策、持续寻求域外国家支持、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三个方面的举措.

    印度人工智能数字基础设施政府监管全球治理

    Abstracts

    156-160页

    《南亚研究季刊》欢迎赐稿,欢迎订阅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