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病与性病
皮肤病与性病

双月刊

1002-1310

0871-63536231

650011

昆明市环城南路双龙新村243号

皮肤病与性病/Jour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推广、宣传、交流有关常见性、多发性皮肤病及麻风病、性病、爱滋病等的防治知识、经验、科研动态,尤其是性病的防治理论基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595例HIV/HCV共感染者的HCV基因型及临床特征分析

    李肖刘仕芳杨韵秋宋晓...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抗病毒门诊595例HIV/HCV共感染者的HCV基因型及临床特征,为HIV/HCV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抗病毒门诊就诊的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检测HCV抗体、HCVRNA、HCV基因型、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筛查5709 例 HIV/AIDS 患者,HCV 抗体阳性率 10。42%(595/5709),HCV RNA 检测率 86。72%(516/595),HCV RNA 阳性率47。09%(243/516)。95。47%HCV RNA阳性完成HCV基因检测,其中各型占比为:1b型(14。66%)、2a型(0。86%)、3a 型(27。59%)、3b 型(40。95%)、6 型(14。66%)、未分型(1。29%)。HCV RNA 阳性者中 FIB-4 评分>3。25 为37。86%。不同感染途径的HIV/HCV共感染者丙肝基因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分型为3a、3b的FIB-4指数均高于其他基因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IV/AIDS患者中HCV抗体、HCV RNA阳性率较高,HCV基因型以3b型、3a型为主要流行株,发生进展性肝脏纤维化占比较高。在HIV/AIDS患者中进行HCV感染的筛查对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HCV合并感染基因型

    HIV阳性和HIV阴性梅毒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郭凯张永喜熊勇邓莉平...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HIV阳性和HIV阴性梅毒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提高诊断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5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治的梅毒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HIV感染分为HIV阳性组和HIV阴性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HIV阳性组的中位年龄低于HIV阴性组(Z=3。653,P<0。05);神经梅毒的诊断率(90。91%,10/11)远高于HIV阴性组(9。09%,1/11;P<0。001);RPR平均滴度1∶18,高于HIV阴性组(1∶4)(P<0。001,t=25。791);住院天数 21±9 天明显长于阴性组(9±3 天)(t=4。160,P<0。05)。HIV阳性组治疗好转占比高于HIV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影像学病灶数量和累及的血管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梅毒合并脑梗死时,均需排除神经梅毒;HIV阳性梅毒合并脑梗死时,应首先考虑神经梅毒,尽快驱梅治疗可有效避免后遗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脑梗死临床特征

    大理市2022年存活HIV/AIDS患者随访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忠杏杨竹梅杨鹏伟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理市现存活HIV/AIDS患者随访检测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现住址为大理市且存活的HIV/AIDS患者疫情和随访干预资料,应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患者的随访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截至2022年底,大理市现住址存活HIV/AIDS患者2937例,患者接受随访检测率为93。43%,已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在治的患者随访检测率高于未治或治疗失访患者(x2=1955。558,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报告病程阶段为AIDS(OR=3。035,95%CI:2。151~4。283)、性别为女性(OR=1。837,95%CI:1。300~2。596)是促进患者接受随访检测的影响因素;外地报告转入(OR=0。639,95%CI:0。419~0。976)、报告年限小于 3 年(OR=0。393,95%CI:0。233~0。666)、综合医院报告(OR=0。555,95%CI:0。374~0。825)、私立及其他医院报告(OR=0。622,95%CI:0。390~0。992)是降低患者接受随访检测的影响因素。结论 大理市HIV/AIDS患者随访检测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根据主要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推动主管部门出台详细的考核细则,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稳定随访责任人队伍,积极寻找失访患者并动员其进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

    HIV艾滋病随访检测现状影响因素

    跨膜蛋白IRE1α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研究进展

    刘莹莹邓丹琪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已知该疾病是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集合体,各种免疫细胞、炎症细胞因子以及异常的信号通路参与其中。然而,现有的研究对其病因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性。肌醇需要酶1α(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是一种内质网(ER)Ⅰ型跨膜蛋白,几乎表达于所有哺乳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具有胞质激酶和核糖核酸酶活性,是ER应激的压力感受器,与造成免疫紊乱的多种生理和病理条件有关,多项研究已证明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围绕IRE1α如何参与SLE发生发展作一综述。

    肌醇需要酶1α跨膜蛋白系统性红斑狼疮

    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杨秋碧周晓鸿秦帆李宜蔓...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伴随罕见的疼痛性皮肤溃疡的嗜中性皮肤病。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研究表明其与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失调、遗传易感性等有关。由于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坏疽性脓皮病的诊断难度较大,容易造成误诊,可根据Paracelsus评分诊断。目前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生物制剂对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坏疽性脓皮病发病机制中性粒细胞治疗

    麻风病的诊断及预防研究进展

    秦帆周晓鸿袁李梅杨秋碧...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麻风病,也称为汉森氏病,是一种高传染性、低致病性的慢性分枝杆菌病。虽然自使用联合化疗以来,麻风病的病例数有所减少,但准确的早期诊断仍然很困难。电生理检查对于早期发现神经损害至关重要。PCR技术对麻风分枝杆菌DNA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尤其对于多菌型麻风患者。血清学试验可以帮助早期诊断麻风。NLR值可以较好区分麻风Ⅰ型反应和Ⅱ型反应患者。MBT试剂盒在麻风病诊断中具有很大潜力。单剂量利福喷丁可以在麻风流行程度较低的地区有效保护家庭接触者免受麻风病的侵害。

    麻风病诊断预防治疗

    鳞状细胞癌抗原在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中的表达

    李宜蔓左卫堂邓丹琪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是卵清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家族成员,最初用作鳞状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近年来发现SCCA在银屑病、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等炎症性皮肤病中呈高表达,SCCA作为IL-22/IL-17、IL-4/IL-13的下游分子参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就SCCA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的相关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鳞状细胞癌抗原银屑病特应性皮炎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术后个体化放疗的研究进展

    徐健蔡梅
    31-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等。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好发于面部,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会导致组织缺损,破坏面部器官功能和美观。手术后联合辅助性放射治疗可以提高术后美容效果,同时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目前应用于皮肤肿瘤的放射治疗设备种类繁多,其中,新型直线加速器可以实现对辐照剂量的精确控制,针对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定向辐照,在保证靶区照射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本文旨在介绍新型直线加速器在NMSC术后放疗的优势,综述不同类型皮肤非黑色素瘤术后放疗的研究进展。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术后放疗直线加速器

    2016~2022年深圳某综合医院淋球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张巧敏申红卫代小燕马雯...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某综合医院淋病奈瑟菌(淋球菌)流行状况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统计分析2016~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淋球菌的检出情况、药敏试验结果和阳性患者的临床信息,检测阳性结果定义为培养或核酸检测任一结果为阳性。结果 11913份淋球菌检测标本中,共检出淋球菌1056例,其中男性患者995例、女性61例,患者年龄在14~69岁之间。2016~2022年淋球菌检出例数分别为50、103、162、144、190、212、195例,检出率分别为 15。24%、10。80%、13。46%、7。94%、11。45%、8。49%、5。64%。2020~2022 年淋球菌检出率逐年下降(z=6。801,P<0。001)。20~30岁人群占比48。39%,其次为31~40岁人群(33。24%)。166株淋球菌对环丙沙星、青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96。39%、59。04%、68。07%、0。00%,不同年份间抗生素耐药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深圳地区近两年的淋球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感染人群年龄范围较大,主要为20~40岁青壮年男性,也有未成年人及老年患者,在加强对重点人群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关注特殊人群。淋球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青霉素的耐药情况较严重,持续进行淋球菌耐药性监测十分重要。

    淋球菌流行状况耐药性

    不同中医证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特征、精神因素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吴治民李峻崎邓欢欢刁若涵...
    40-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特征、精神状况,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特征、精神因素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方法 收集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各30例)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银屑病体表受累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Zung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将 PASI 评分依照皮损分布部位及皮损形态类型进行细化分类,依照中医证型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热证PASI总评分高于血瘀证及血燥证(P<0。05),血热证的BSA大于血瘀证(P<0。05);皮损分布上,血热证PASI躯干评分高于血瘀证及血燥证(P<0。05),血瘀证PASI下肢评分高于血燥证(P<0。05),3组在PASI头面及上肢评分暂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皮损形态上血热证PASI红斑评分高于血瘀证及血燥证(P<0。05);血瘀证PASI浸润评分高于血燥证(P<0。05),血燥证与血热证的PASI鳞屑评分均高于血瘀证(P<0。05);精神因素中血热证与血燥证的SAS评分均高于血瘀证(P<0。05),SDS评分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PASI头面评分与SA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的银屑病在皮损分布及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血热证及血燥证相对血瘀证焦虑情绪更为严重,对指导临床分型用药及心理调护具有指导意义。头面部皮损对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明显,应重视此部位皮损治疗。

    银屑病中医证型皮损特征精神因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