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病与性病
皮肤病与性病

双月刊

1002-1310

0871-63536231

650011

昆明市环城南路双龙新村243号

皮肤病与性病/Jour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推广、宣传、交流有关常见性、多发性皮肤病及麻风病、性病、爱滋病等的防治知识、经验、科研动态,尤其是性病的防治理论基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NFAIP3表达水平对MRL/lpr小鼠B淋巴细胞功能及其炎症反应的影响

    栾春艳孙艺萱李晓岚
    205-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对MRL/lpr小鼠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其在免疫及炎症反应中发挥功能的具体作用机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腺相关病毒(AAV)感染提高MRL/lpr小鼠TNFAIP3的表达,RT-qPCR及 Western blot检测B淋巴细胞中TNFAIP3、Toll样受体7(TLR7)、Toll样受体9(TLR9)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抗ds-DNA抗体、TNF-α和IL-6的水平,分析TNFAIP3与TLR7/TLR9之间的关系。结果 成功过表达MRL/lpr小鼠B淋巴细胞的TNFAIP3后,该组小鼠血清中抗ds-DNA抗体、TNF-α和IL-6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显示TLR7、TLR9蛋白及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TNFAIP3可能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中TLR7/TLR9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抑制MRL/lpr小鼠体内自身抗体和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缓解MRL/lpr小鼠的病情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B淋巴细胞Toll样受体

    深圳某医院2021年女性HPV、沙眼衣原体与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张巧敏申红卫代小燕黄汉莲...
    210-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医院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沙眼衣原体(CT)与解脲脲原体(UU)感染状况及HPV与CT、UU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体检与专科就诊女性的HPV、CT、UU感染状况。HPV基因型检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CT、UU检测采用PCR-荧光探针法,采用卡方(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PV、CT、UU的检测样本分别为8489、1590、1363例;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6。54%(1404/8489)、11。07%(176/1590)、52。02%(709/1363)。体检人群HPV、CT、UU 的检出率分别为 15。39%(1246/8095)、6。25%(9/144)、60。00%(96/160);专科就诊人群 HPV、CT、UU 的检出率分别为 40。10%(158/394)、11。55%(167/1446)、50。96%(613/1203)。3种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16~30岁。HPV检出率前5位的基因型依次为高危52型、高危53型、低危81型、高危58型、高危51型,分别为3。71%、1。96%、1。90%、1。73%、1。61%。在1404例HPV感染者中,单一基因型感染占74。43%,混合基因型感染占25。57%。不同年龄组中,16~30岁的感染者HPV单一基因型和混合基因型阳性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4。19%、7。26%,其次为>50岁的年龄组,单一和混合基因型HPV阳性率分别为13。29%、6。01%。HPV高危16型易与其他基因型混合感染(13/23)。HPV阳性组CT感染率明显高于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相比,UU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岁以下人群是HPV、CT、UU检出率最高的人群,应加强重点人群的宣教与筛查。HPV高危52型与高危16型分别是HPV检出率最高和最易混合感染的基因型。CT感染与HPV感染呈正相关,建议进行CT检测时同时筛查HPV,以尽早检出HPV、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感染

    单核/巨噬细胞及EBV活化在药疹患者中的免疫状况初探

    秦宇梁赵化笛唐俊婷
    215-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不同类型药疹(CDR)单核/巨噬细胞及其相关受体表达情况,明确EBV活化对药疹的影响。方法 收集药疹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发疹性药疹(MPE)组、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JS)/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症(TEN)组、红皮病型药疹(EDE)组和对照组,分析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及单核/巨噬细胞及其受体表达情况。再通过EBV刺激药疹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根据EBV是否活化分析单核/巨噬细胞及其受体表达情况,对比分析各组人群的各项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本研究发现CDR患者出现巨噬细胞降低,HLA-DR升高;在EDE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M2/M1偏移,MPE和SJS/TEN患者出现ALT升高,M2/M1轻度偏移甚至不偏移。EBV活化后,CDR患者单核细胞和ALT发生升高,巨噬细胞轻度升高以及M2/M1偏移。结论 ①HLA-DR升高是药物致敏的评估指标之一;②不同药疹类型其发病机制不同,M2/M1偏移可作为药疹类型评价指标;③单核细胞及ALT升高应高度警惕EBV活化,M2/M1发生偏移是EBV活化的风险指标。

    药疹单核细胞巨噬细胞EB病毒

    新型药物在白癜风治疗中的应用

    杨鑫吴一菲
    222-229,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癜风是以局限性或泛发性的皮肤黏膜色素减退或脱失为特征的皮肤病,任何年龄及身体部位均可发病,多见于青年期,全球发病率可达0。1%~2%。易于诊断但难以治疗,传统的激素治疗、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治疗效果仍不太令人满意,由于白癜风通常病程长、频繁复发,以及部分患者治疗抵抗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等原因,挖掘发现新型药物治疗白癜风显然是必要的,虽然目前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从免疫机制干预白癜风病情的疗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白癜风靶向免疫治疗方面的新型药物进行综述,为白癜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白癜风免疫机制JAK抑制剂细胞因子小分子治疗

    高频超声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刘嫱霖高春芳汪红平储旭春...
    230-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皮肤非黑素瘤之一。高频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的实时成像工具,能够为临床实践中BCC的诊疗及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肿瘤的形态特征、浸润深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这对于评估病变的性质、范围、确定治疗方案及后续的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频超声基底细胞癌管理进展

    难治性白癜风的治疗及进展

    李仁夫吴一菲
    234-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癜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任何年龄及身体各部位均可发病,全球发病率约0。5%~2%,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色素脱失性白斑,部分伴有毛发变白。近年国内外对白癜风的治疗都制定了相关诊疗共识,但在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复色,如黏膜及薄嫩部位白癜风、毛发部位白癜风、肢端部位白癜风、大面积白癜风及残留点线状白癜风等。笔者通过查阅既往文献,综述以上难治性白癜风的治疗。

    难治性白癜风治疗进展

    雪莲花抗皮肤光老化的应用研究进展

    郑博文高碧钰范培艳瞿红叶...
    242-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雪莲花是一种菊科凤毛菊属的植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医药瑰宝。本文主要对雪莲花的成分及疾病治疗功效进行综述,总结雪莲花在化学结构分析及对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雪莲花的药用成分提供参考。

    雪莲花皮肤光老化研究进展

    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免疫重建综合征研究进展

    苏瑞赵树伟李钰春李玉叶...
    245-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重建综合征是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常见的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 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的死亡率。目前,对于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免疫重建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了困难。本文综述了 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免疫重建综合征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诊疗新进展。

    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免疫重建综合征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与处理

    HIV/AIDS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发病特征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汤蓓蓓胡琰熊思东宋天章...
    248-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成为21世纪波及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免疫功能紊乱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疾病进展快、多器官功能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作为存在持续免疫损伤的特殊人群,HIV感染者呈现长期免疫活化、免疫耗竭、免疫衰老等免疫紊乱特征,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病程及损伤机制可能存在特异性。本文综述了 HIV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病毒变异等特征,阐述了针对HIV感染者新冠治疗措施、疫苗有效性及特异性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

    2017~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献血人群HIV流行特征分析

    仝锐张静
    25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河南省南阳市无偿献血人群HIV的流行特征,为献血招募、保障用血安全和做好HIV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ELISA法(抗原、抗体检测)和NAT(HIV-RNA检测)对646670份献血者标本进行HIV筛查,结果呈反应性者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证,比较不同特征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结果 646670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HIV初筛反应性382例(5。91/万),98例(1。52/万)确证HIV阳性,2017~2023年HIV阳性率呈下降趋势(x2=6。155,P=0。013)。男性(2。01/万)、初次献血(4。10/万)、献全血(1。64/万)人群HIV阳性率分别高于女性(0。75/万)、多次献血(0。50/万)、成分血(0。18/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28岁年龄组(2。71/万)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个体和公司职员组(2。86/万)高于其他组,专科及以上组(0。95/万)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HIV阳性者中,经性传播83例,占84。69%。结论 2017年以来南阳市献血人群HIV感染者主要发生在献全血、初次献血、青年男性、低学历和个体/公司职员中。强化HIV预防/传播知识宣传,并从低风险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可降低HIV通过血液传播风险。

    无偿献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