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鲁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鲁医学杂志
齐鲁医学杂志

双月刊

1008-0341

qdyxqk@vip.163.com

0532-82991350;82991320;13808966339

266021

青岛市登州路38号

齐鲁医学杂志/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Qilu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青岛大学医学院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祖国医学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I3K/Akt通路在子宫内膜腺癌上皮间质转化中作用

    王月松王蓁张华玲解秀杨...
    285-287,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在子宫内膜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12例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16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3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磷酸化Akt(p-Akt)、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三者间及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3组内膜组织中p-Akt、E-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 2=13.91~19.28,P<0.05).且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kt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41、0.047),与肌层浸润程度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676、0.070);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病理分期、肌层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08、0.029、0.026),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640);Vimentin蛋白的表达与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9、0.012),与肌层浸润程度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647、0.648).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kt与Vimentin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62,P<0.05),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67,P<0.05).结论 PI3K/Akt通路可能通过介导EMT参与子宫内膜癌的浸润与转移.

    子宫内膜肿瘤上皮-间质转化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柳玉红刘芳邱立龚静青...
    28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6例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6例肿瘤细胞镜下形态多样,其中上皮细胞型3例,梭形细胞型2例,混合型1例.组织病理学特点:肿瘤由上皮样、梭形、卵圆形、多角形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瘤细胞核仁大而清楚、嗜酸性,胞浆内或者细胞间可见或多或少的黑色素;肿瘤血窦丰富.6例恶性黑色素瘤肿瘤细胞LCA、CK、EMA、Myogenin、CD99、NSE和Syn皆呈阴性表达或者局灶弱阳性表达,Vimentin、S-100和HMB45均呈阳性表达;5例肿瘤细胞MelanA呈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平均约50%.结论 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镜下形态多样,病理确诊需要综合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多项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并需与多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鼻腔黑色素瘤病理学,临床

    小细胞肺癌鼻咽转移的诊治探讨(附1例报告)

    张娜梁军刘自民
    291-293,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细胞肺癌鼻咽转移病人的诊断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1例39岁小细胞肺癌鼻咽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病人经过CT检查、肺组织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给予8周期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与肺部、鼻咽部适形放疗交替治疗后,咳嗽、鼻塞症状较前减轻,无鼻涕带血,总体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随访至今病人健在,肿瘤无复发.结论 小细胞肺癌鼻咽转移病人经过放化疗结合治疗后,可以达到临床部分缓解的状态.

    小细胞肺癌肿瘤转移鼻咽肿瘤

    不同穿刺点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效果比较

    贤俊民
    294-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传统硬通道微创治疗方法和改良穿刺方法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探讨Trolard和Labbe静脉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257例,根据穿刺点部位的不同分为传统穿刺组(A组)123例、改良穿刺组(B组)134例两组,A组穿刺点位于Trolard和Labbe静脉区,B组穿刺点位于Trolard和Labbe静脉区之外.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病人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形成、静脉性水肿、静脉性梗死、失语、肢体偏瘫较A组少,其中两组间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隙出血、静脉性水肿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 2=12.55、8.53,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采用硬通道微创治疗穿刺点选择避开Trolard和Labbe静脉区,能明显减少穿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Trolard静脉Labbe静脉颅内出血,高血压性穿刺抽液术手术后并发症

    2011-2015年山东省某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分析

    王丽萍张仁峰范会邵春红...
    297-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2011-2015年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分布、流行病学情况及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某院2011-2015年从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SAU菌株2 117株(剔除来自同一病人的重复菌株),采用VITEK MS质谱检测仪和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和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SAU菌株2 117株中,其标本来源占前3位的是创面分泌物(894株)、痰(843株)、胸腹水(126株);检出率占前3位的科室是普外科(421株)、重症监护室(ICU)(223株)、烧伤整形科(21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88株,检出率为27.78%,其标本来源占前3位的是痰(248株)、创面分泌物(235株),胸腹水(45株);检出率前3位的科室是烧伤整形科(122株)、ICU(78株)、胸外科(38株).SAU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92.6%),其次是红霉素(80.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菌株.结论 SAU感染的主要途径为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的高危人群为外科和ICU的病人.部分临床科室分离的SAU中MRSA耐药率较高,临床科室应加强MRSA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可参考数据合理分配院内感染工作,以避免院内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病学研究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不同民族和地区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害相关性研究

    祖力胡马尔·玉素甫董晶晶郭蔚刘永明...
    301-304,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民族、地区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病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00例不同民族、地区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病人,采集其一般资料、中医症状以及靶器官损害资料.比较维吾尔族(简称维族)和汉族、新疆地区和上海地区汉族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病人中医证型分布、24 h动态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室间隔厚度.结果 维族组围绝经期高血压病人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阳上亢、痰湿壅盛、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汉族组病人依次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和痰湿壅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12.61,P<0.05).新疆地区汉族围绝经期高血压病人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痰湿壅盛,上海地区病人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和痰湿壅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组病人的24 h收缩压和24 h平均动脉压高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3.46,P<0.05);新疆地区汉族组病人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平均动脉压较上海地区汉族组病人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以肝阳上亢证病人血压最高.维族组病人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汉族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x2=7.35,P<0.05);新疆地区汉族组病人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上海地区汉族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x2=5.26,P<0.05).维族组病人室间隔厚度高于汉族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5);新疆地区汉族组病人室间隔厚度大于上海地区汉族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P<0.05).结论 维族组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病人中医证型以肝阳上亢最为常见,汉族组病人以肝肾阴虚最为常见.维族组病人血压较汉族组病人高,新疆地区汉族组病人血压较上海地区汉族组病人高,各组均以肝阳上亢证病人血压最高.维族组病人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室间隔厚度高于汉族组病人;新疆地区汉族组病人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室间隔厚度高于上海地区汉族组病人.

    高血压围绝经期地区民族医学,中国传统危及器官

    3D-STI对结缔组织病病人左心室整体应变的评价

    马兰章蓉李文李英涛...
    305-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结缔组织病(CTD)病人心肌应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30例CTD病人作为CTD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二维超声模式下测量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TOMTEC软件分析心尖四腔心全容积图像,获得心肌整体应变参数,包括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整体圆周应变(GC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并进行比较.结果 CTD组LVEDV、LVESV、SV、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GLS、GCS、GR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3.27,P<0.05).结论 3D-STI可早期检测CTD病人的左心室心肌应变改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描记术,三维结缔组织疾病心室功能,左

    C-ACT对门诊定期随访管理及辅助评价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价值

    任晓红
    308-310,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在儿童门诊定期随访管理、辅助评价儿童哮喘控制水平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支气管哮喘病儿84例,随机分为C-ACT组、常规组,各42例.两组均按照2008年版全球哮喘防治指南要求给予基础药物治疗,C-ACT组每2周进行1次C-ACT评分,定期到门诊接受随诊,C-ACT评分≤19分及时就诊;常规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行C-ACT评分,不采用C-ACT评分指导治疗.结果 治疗1、3个月,C-ACT组的C-ACT评分均高于常规组(t=2.675、2.591,P<0.05);治疗3个月,C-ACT组哮喘控制分级优于常规组(Z=2.225,P<0.05),C-ACT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常规组(t =2.673、3.549,P<0.05);治疗1、3个月,C-ACT哮喘控制评价与医师哮喘控制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0.850、0.786,P<0.05).结论 C-ACT在哮喘儿童门诊定期随访管理、病情控制中有重要作用,对于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随访研究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水平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

    张银龙崔玉凤李树锋
    31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水平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性.方法 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13例,发生DVT 31例(DVT组),无DVT发生82例(非DVT组).收集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和围术期资料,并分别于术前24 h以及术后24 h、72 h和5d时,应用基于PicoGreen荧光染料的方法检测血清中dsDNA/NETs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术后各时点dsDNA/NETs水平预测术后发生下肢DVT的价值.结果 DVT组病人术后24 h和72 h时血清dsDNA/NETs水平均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2、5.993,P<0.05).与术前24 h相比,两组病人术后24、72 h时血清dsDNA/NETs水平均升高(F=27.023、43.575,P<0.05),而术后5d差异无显著性(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24 h时血清dsDNA/NETs水平预测DV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63~0.911),当dsDNA/NETs取0.46mg/L时,诊断DVT发生的灵敏度为87.1%,特异度为70.7%;术后72 h时血清dsDNA/NETs水平预测DV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647(95%CI=0.526~0.767),当dsDNA/NETs取0.39 mg/L时,诊断DVT发生的灵敏度为45.2%,特异度为86.6%.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血清NETs升高可能参与了下肢DVT发生,有望成为早期预测和筛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静脉血栓形成

    FAM13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

    冯晓丽何杰李万成李小燕...
    315-318,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家族序列相似性13A(FAM13A)基因rs7671167位点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万方、EMbase等数据库有关FAM13A基因rs7671167位点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范围从建库至2016年6月20日.由两位研究者按照已制定的标准纳入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文献7篇,包括COPD组3 571例,对照组4 34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人群中,FAM13A基因rs7671167位点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相关(CC+CT vs.TT,OR=0.76,95%CI =0.62~0.94,P<0.05);将人群按照种族不同进行分层分析,未发现FAM13A基因rs7671167位点多态性与亚洲人群COPD发病风险相关(CC+CT vs.TT,OR =0.82,95%CI=0.64~1.05,P>0.05);但在高加索人群中,FAM13A基因rs7671167位点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相关(CC+ CT vs.TT,OR =0.63,95%CI =0.43~0.93,P<0.05).结论 FAM13A基因rs7671167位点多态性与高加索人群COPD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可能降低高加索人群COPD发病风险;尚不能确定FAM13A基因rs7671167位点及等位基因基因型与亚洲人群COPD发病风险相关.

    家族序列相似性13A基因肺疾病,慢性阻塞性多态性,单核苷酸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