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鲁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鲁医学杂志
齐鲁医学杂志

双月刊

1008-0341

qdyxqk@vip.163.com

0532-82991350;82991320;13808966339

266021

青岛市登州路38号

齐鲁医学杂志/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Qilu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青岛大学医学院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祖国医学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RENAL评分≥7分肾肿瘤行后腹腔镜肾动脉分支选择性阻断肾部分切除术的疗效

    綦德柱袁效良任禹霏孙立江...
    505-507,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RENAL评分≥7分肾肿瘤病人行后腹腔镜下肾动脉分支选择性阻断肾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胶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RENAL评分≥7分的肾肿瘤病人63例,分别采用选择性肾动脉分支阻断及标准肾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切缘阳性率、输血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肾功能.结果 标准肾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较选择性肾动脉分支阻断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9,P<0.05).两组热缺血时间、切缘阳性率、输血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选择性肾动脉分支阻断组患肾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程度明显低于标准肾部分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7,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肾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RENAL评分≥7分肾肿瘤病人行后腹腔镜下肾动脉分支选择性阻断肾部分切除术可在术后早期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肾功能,且不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肾肿瘤腹腔镜检查肾切除术肾动脉治疗结果RENAL评分

    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NIS基因突变的检测

    位俊慧李贤郝风云林东亮...
    508-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病人钠碘同向转运体(NIS)基因突变类型和特点,初步探讨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方法 从50例DTC病人的甲状腺癌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NIS基因全部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在2例病人甲状腺癌组织中发现位于NIS基因第10外显子的1个基因突变(c.1571 C>T,p.Leu 408=),尽管密码子发生变化,但是两组密码子均编码亮氨酸.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未发现基因突变.甲状腺癌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NIS基因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S基因突变可能与青岛地区DTC无相关性,检测到的同义突变在甲状腺摄碘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

    甲状腺肿瘤钠碘同向转运体突变

    宫颈癌组织中Bcl-2相关抗凋亡基因3表达及意义

    李娈英杨丽李雪玲吴飒...
    512-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Bcl-2相关抗凋亡基因3(BAG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03例宫颈癌(宫颈癌组)、5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和40例正常宫颈(对照组)组织中BAG3蛋白和BAG3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BAG3蛋白表达对宫颈癌病人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宫颈癌组BAG3蛋白阳性率均高于CIN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7.167、28.514,P<0.01);宫颈癌组BAG3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CIN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53、26.295,P<0.01);宫颈癌组BAG3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与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浸润有关(x2 =4.691~7.530,P<0.05;t =28.825~35.696,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AG3蛋白阳性表达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7.96个月,BAG3蛋白阴性表达组则为53.70个月,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5,P<0.05).结论 BAG3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并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BAG3有望成为宫颈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宫颈肿瘤bcl-2同源拮抗杀伤蛋白质凋亡调节蛋白质类病理学,临床

    SCC-Ag、Cath-D和CA125诊断宫颈鳞癌及转移价值

    钟昌宝梁振达李南
    516-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组织蛋白酶D(Cath-D)联合糖类抗原CA125诊断宫颈鳞癌及其转移的效果.方法 选择首次诊治宫颈鳞癌病人51例(宫颈癌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宫颈上皮内瘤变30例(CIN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SCC-Ag、Cath-D和CA125的水平.以病理诊断或(和)影像学分期为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CC-Ag、Cath-D和CA125单独以及联合诊断宫颈癌及其转移的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和CIN组比较,宫颈癌组SCC-Ag、Cath-D和CA125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F=17.693~51.815,P<0.05);宫颈癌转移组SCC-Ag、Cath-D和CA125的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组(t=2.043~2.095,P<0.05).SCC-Ag、Cath-D和CA125联合诊断宫颈癌的效能显著高于单独诊断(AUC分别为0.94、0.78、0.87和0.82),联合诊断时的最佳截点为:SCC-Ag> 1.49 μg/L,Cath-D> 10.83 ng/L,CA125>18.95 kU/L.SCC-Ag、Cath-D和CA125联合预测宫颈癌转移的效能显著高于单独诊断(AUC分别为0.91、0.70、0.83和0.80),联合诊断时的最佳截点为:SCC-Ag> 1.96 μg/L,Cath-D> 13.53 ng/L,CA125>22.42 kU/L.结论 SCC-Ag、Cath-D和CA125对于宫颈鳞癌的诊断以及转移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宫颈肿瘤癌,鳞状细胞肿瘤转移早期诊断

    99mTc-MDP SPECT/CT融合显像半定量分析对乳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裴妮慧柳炳吉孔宁宁袁明刚...
    520-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99mTc-MDP SPECT/CT融合显像半定量分析法对乳癌骨转移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发现有单发放射性浓聚灶的乳癌病人42例,并对单发浓聚部位行SPECT/CT融合显像.采用感兴趣区(ROD技术分别勾画并计算平面显像及断层融合显像浓聚灶的平均放射性计数(T3h),采用同样方法得到对侧或相邻部位正常骨骼的平均放射性计数(N3h),并分别计算出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的放射性摄取比值H1(T3h/N3h)、H2(T3h/N3h),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技术,获取乳癌单发浓聚灶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界值点(H),验证其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以平面半定量法测定的H1 =2.12为阈值诊断乳癌单发骨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3%、66.7%、64.5%、62.5%、71.4%,平面半定量法H1诊断与临床综合诊断的一致性较差(Kappa=0.329).以SPECT/CT断层ROI半定量法测定的H2=3.20为阈值对乳癌单发骨病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 、83.3% 、80.0%、75.0%、85.7%,SPECT/CT断层ROI半定量法H2与临床综合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721).结论 H2值是SPECT/CT骨断层显像诊断乳癌骨转移较好的半定量指标,且诊断阈值取3.20时,对乳癌骨转移诊断效能较好.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乳房肿瘤放射性核素显像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并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价值

    彭泽昇熊莉
    524-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对于小肝癌(S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79例经二维超声检查提示肝区占位性病变病人进行超声造影、低剂量64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且以术后病理、穿刺活检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判断超声造影、低剂量64层螺旋CT扫描检查鉴别诊断SHCC的临床价值.结果 79例病人,最终共检出病灶89个,超声造影和CT扫描均检出病灶89个.超声造影检查和CT扫描在动脉期的强化特征一致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门脉期、延迟期,超声造影和CT扫描对病灶的廓清特征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T扫描正确诊断恶性病灶37个,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为78.72%,特异度为85.71%;超声造影检查正确诊断恶性病灶39个,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为82.98%,特异度为80.95%;超声造影联合CT扫描检查正确诊断恶性病灶43个,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为91.49%,特异度为92.86%,漏诊率为8.51%,误诊率为7.14%.结论 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可有效提高对SHCC诊断的准确率.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超声检查,介入性肝肿瘤早期诊断

    肠梗阻对直肠癌病人预后的影响

    秦凯强成良栋李春桥楚晓娜...
    527-529,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肠梗阻对直肠癌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0月于我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51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直肠癌伴肠梗阻病人75例,不伴肠梗阻病人76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预后分析并生成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筛选分析.结果 两组病人3、5年总生存率(OSR)比较和无瘤生存率(DFSR)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 2=6.188、3.392,P<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肠梗阻与OSR有关(RR=2.877,x2 =5.639,P<0.05),而与DFSR无关(RR=1.909,x2=3.670,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肠梗阻与OSR有关(RR=3.290,x2=4.933,P<0.05).结论 肠梗阻是直肠癌病人OSR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

    直肠癌肠梗阻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术前FIB和PLT检测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病人预后评估价值

    宋鑫俞程程贺平丽柴东岳...
    530-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计数评估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UTUC)病人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40例非转移性UUTUC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不同FIB和PLT水平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低FIB(<4.0 g/L)组与高FIB(≥4.0 g/L)组病人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仅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41,P<0.01).高PLT组各临床病理指标与低PLT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低FIB组与高FIB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92、7.162,P<0.05).病理分期、术前FIB是病人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097、0.429,P<0.05).结论 术前FIB是UUTUC病人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FIB≥4.0 g/L的病人预后差.术前PLT计数对UUTUC病人预后无明显影响.

    尿道肿瘤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预后

    E2F-1与MDM2在食管鳞癌组织表达及意义

    付东宏胡崇明
    534-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1(E2F-1)、小鼠双微体(MDM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林州市肿瘤医院2008年8月-2009年3月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标本49例,并同时取距肿瘤大于5 cm处的正常食管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2F-1、MDM2在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E2F-1、MDM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x2=21.598、11.004,P<0.05),E2F-1、MDM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TNM分期有关(x2 =4.871~11.002,P<0.05).在食管鳞癌组织中E2F-1与MDM2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5,P<0.05).结论 E2F-1、MDM2的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二者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

    食管肿瘤癌,鳞状细胞E2F1转录因子MDM2

    18F-FDG 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预测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志英薛波李丹霞刘希光...
    537-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预测值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且术前分期为Ⅰ期的NSCLC病人171例.病人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纵隔内淋巴结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淋巴结转移病人31例归为A组,淋巴结未转移病人140例归为B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A组病人女性所占比例更大(x2 =4.401,P<0.05),吸烟史较B组短(t=15.924,P<0.05),18F-FDG PET/CT显像原发病灶最大标准吸收值(SUVmax)、原发灶放射摄取体积(MTV)明显高于B组(t=3.616、3.630,P<0.05),术后病理检查增殖抗原Ki67明显高于B组(t=2.465,P<0.05),肿瘤原发病灶直径明显较B组大(t=3.112,P<0.0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高表达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x2=30.11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灶MTV为术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显示NSCLC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应结合病人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对于高度怀疑纵隔淋巴结转移病人建议必要时行纵隔淋巴结活检.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电脑断层扫描癌,非小细胞肺纵隔淋巴转移诊断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