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维

双月刊

1008-2638

tel2738210@163.com

0452-2738210

161006

齐齐哈尔市文化大街42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原有特色,大胆探索学术难点和理论热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失语者形象书写

    卢美芳汪家海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精妙的叙述技巧,刻画了移民家庭中失语者的复杂形象.主人公阿巴斯的失语不仅是身份认同危机的表象,更是他在多重社会压力下无声抗争的象征.古尔纳以沉默为叙述手法,深入描写了失语者的内心挣扎,巧妙展现了他们在沉默中寻求自我、抵御压迫的隐秘过程.通过对沉默、静默和抗争的独特书写,古尔纳揭示了流散者的悲剧命运,同时为理解移民文学中的身份构建与抵抗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书写方式不仅赋予失语者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张力与叙述深度.

    《最后的礼物》古尔纳权利与话语失语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最后死亡的是心脏》中的老年叙事

    姚可欣韦清琦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龄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小说《最后死亡的是心脏》中的老年人的生活境遇给予了文学再现.由于衰老成本的高昂和未来价值的缺乏,老年人常常被视为"他者化"的存在.作者实验性地以性活力的再现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重申了老年人的主体意义,以此颠覆社会所强加的叙事偏见.除了重塑个体的生存意义,部分老年人更是打破了老年叙事闭锁,以其固有的叙事资本和叙事优势重申年老的价值.通过老年人的身份建构与叙事话语,颠覆了刻板的身份壁垒和对老化过程的认知偏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最后死亡的是心脏》文学老年学老年叙事闭锁身份重建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欲望主体的"凝视"与"被凝视"

    林攀龙许晓楠余宁宁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幻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以第一人称视角的自述日记展开叙事,其表现方式异乎寻常,创作手法离奇怪诞.先天性智障患者查理·高登将家庭、面包店等多重场域的凝视权力内化为"我要变聪明"的自我欲望,实验室场域的医疗介入使其智力水平稳步提升并促动被医学权威凝视客体的意识觉醒,进而推动其作为欲望主体诉诸反客为主式的对抗性凝视而实现身份建构,启发人们关于科技突飞猛进与人性伦理观照之互动关系的深刻反思.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医疗介入凝视意识觉醒身份建构

    日译汉中的长定语句翻译探索

    许若彦王鹏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中日语言表达的差异,长定语句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的难题.若没有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译文势必会变得冗长而复杂,甚至逻辑混乱.针对该问题,收集并分析了相关先行研究,总结出:一般情况下在处理这类长难句时,首先要找到句子的主干,理清逻辑关系,再利用分译、合译、倒译、增减译等方法,在准确把握原文含义的同时,使表达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惯用表达.那么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长定语句具体分成了:中心语属于句子主干的长定语句、"环环相扣型"长定语句、中心语为形式体言的长定语句、插入短句的长定语句四大类,详细探讨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希望能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些启示.

    长定语句汉译翻译策略

    《高兴》韩斌英译本的叙述话语再现研究

    董奥刘少杰王壮壮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兴》是贾平凹底层书写的代表作,其叙述艺术独具特色.本文以经典叙事学为理论工具,通过对比《高兴》原作及其韩斌英译本,从叙述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两方面分析小说的叙述话语再现.研究发现,叙述话语再现方式的不同对小说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译者韩斌运用灵活的翻译方法,较为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叙述视角和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该英译本的传播.通过对《高兴》英译本叙述话语再现的分析,旨在为该小说的英译本提供新的研究维度,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借鉴.

    《高兴》叙述话语再现韩斌

    英语专业学习者幸福感、二语坚毅与英语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李更春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对255 名英语类专业大一学生的调查,通过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幸福感、二语坚毅与英语学业成就的关系.结果显示:(1)幸福感与二语坚毅显著正相关;(2)幸福感和二语坚毅均与高考英语成绩显著正相关,与自评英语水平显著负相关;(3)幸福感中的投入、意义、成就显著正向预测二语坚毅中的不懈努力,成就显著正向预测如一兴趣;(4)幸福感和二语坚毅对高考英语成绩不具有预测作用,但对自评英语水平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幸福感二语坚毅英语学业成就二语学习

    文物陶俑在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中的活用

    陈萌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俑是古代乐舞文化的一种物化形态和历史文化遗存,因蕴含大量社会信息、神话传说、典章制度以及审美样式,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与文化价值.陶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不仅是"复现"和"重建"中国古典舞的生动窗口与重要依托,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之中,在历史意识与当代视野之间实现有效链接.在梳理中国古代舞蹈复兴之路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孙颖《相和歌》、田湉《俑》系列、王舸《锦绣》几个以汉代陶俑为创作依据的经典舞蹈作品,指出文物舞蹈创作既要有历史意识,也要有当代视野.

    陶俑中国当代舞蹈创作历史意识当代视野

    《红楼梦》十二金钗女性群像的IP设计的创新转化

    应华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塑造了大观园里栩栩如生的女性群像,其IP文创产品设计应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设计技术,深入挖掘人物特质及其文化内涵,彰显传统韵味和时代特色,进行深度衍生,使这些IP形象不仅能够在文创产品、数字媒体、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能够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青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播与持续传承.

    《红楼梦》十二金钗IP设计文创产品

    中国动画电影意象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形成机制与AI重塑

    郎郎
    128-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动画电影意象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早期探索、中国学派、转型探索和新国潮四个时期.秉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和环境塑造,创作者不断在影像造型、叙事内容、哲理意蕴等方面进行创新性转化,借助新技术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再书写,塑造和传播独具特色的中国动画美学.新时代AI的广泛应用带来创作同质化和审美单一化的风险,亟需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技术的关系,规避"智能鸿沟"带来的多种影响,有意识地通过叙事的表达、符号的传递、意象的整合,重塑AI背景下的情感、文化共与精神的中国动画意象共同体.

    中国动画意象共同体AI

    普惠性学前教育社会责任的培育机制研究

    滕宇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梳理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社会责任内涵,包括保障教育权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构建了社会责任培育的理论框架.通过深入剖析政府、学前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的责任与角色,提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培育路径,包括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学前教育机构层面的教育质量提升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社会层面的广泛参与与支持.

    普惠性学前教育社会责任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