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全球教育展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全球教育展望
全球教育展望

钟启泉

月刊

1009-9670

021-62232938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全球教育展望/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刊登有关外国教育理论、制度、流派、方法、变革等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越PISA:大变局时代背景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定义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
    3-5页

    大变局时代背景下优质均衡教育的再定义——以PISA 2022东亚教育系统韧性表现数据分析为例

    朱雁
    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对教育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应对未来挑战的实力和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新一轮的PISA发现,当许多参与国家和经济体的学生整体表现出现明显减退的大趋势时,来自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北在学生数学素养测评表现、与学生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的教育公平性和学生学校归属感等三个方面都表现出强有力的韧性.通过分析PISA 2022中相关教育系统的韧性数据,本研究聚焦东亚六地,尤其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北,在相关政策和实践上的表现,探索符合东亚特点的优质教育系统的韧性特征,以期为我国教育系统韧性的建设和强化以及教育优质均衡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PISA2022东亚教育系统韧性素养测评表现教育公平性在校归属感

    东亚教育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路径探索——基于PISA 2022学习时间投入及效率的分析

    徐瑾劼陆璟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最新一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2022)的测评结果.通过对比PISA 2018至PISA 2022的变化发现,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北等东亚国家及经济体的15岁学生不仅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继续保持绝对领先的优势,在学习效率和学校归属感上也有所提升.本研究基于PISA 2022的数据,通过分析学习时间投入、课后学习支持及其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发现上述东亚教育圈的国家及经济体在缩减学生课时负担、控制学生作业时间及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支持等教育减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策干预路径.这为我国正在推进落实的"双减"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潜在风险的预判.

    PISA2022东亚教育圈教育减负学习时间

    数智时代教师支持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影响——基于PISA 2022数据的发现及启示

    邵卓越董玥彤安桂清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发展教师胜任力已成为师资建设的重要议题.教师支持作为教师胜任力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课堂向以学习为中心模式转型的重要使命.本研究基于PISA 2022的数据,探析当前全球范围内教师支持的情况,以及教师支持对学生学习结果多个侧面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全球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支持普遍存在不均衡、不充分和逐渐弱化等问题.研究也发现,优质的教师支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自主学习信心,缓解学生数学学习焦虑,进而对学生的数学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研究指出教育系统需要关注教师支持的全体性和持续性,同时还需重视教师支持对学生学习结果多个侧面的影响,尤其是要强化教师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支持.

    PISA2022教师支持学习结果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图景与忧思

    李永智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会给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世界各国教育体系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工业时代曾经做出巨大贡献的"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终将被"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所取代.当前,主流的、最容易教授的和可测试的学习内容,恰恰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在此背景下,以全球视角考察各国教育形态异同及发展,对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字化转型批判性思维信息茧房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从苏格拉底到ChatGPT:教学对话空间的纵深拓展——访剑桥大学鲁珀特·韦格里夫教授

    于青青曹鑫怡史圣朋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话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交互过程,即对话的活动.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相异,它强调在对话中异质观点与知识的相互冲撞与融合,从而产生新知识,并重塑对话主体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模式.鲁珀特·韦格里夫教授是对话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提出了"对话鸿沟"的概念,并主张"跨越对话鸿沟的教学".他认为对话教育要通过开辟和拓展对话空间来实现,并进一步论证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对话空间的拓展提供新的维度.特别是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后,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理念,以及"对话"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现知识共建、生成群体智慧等方面的潜力.

    对话教育对话空间ChatGPT数字化未来素养

    杜威是培养范式的典型案例吗?——对比斯塔的一个回应

    丁道勇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22年出版的《世界中心教育》中,比斯塔把杜威视为培养范式的典型案例.他进而认为,培养范式的教育只要人适应环境,忽略了人拒绝对环境做调适的可能性.比斯塔的评论,构成了对于杜威教育理论的严厉批评.但是,在对比比斯塔与杜威的教育理论,尤其是在回顾杜威的环境概念以后可知,比斯塔和杜威在教育上有共同的反对对象,比斯塔对杜威的批评并不公允.

    杜威比斯塔培养范式《世界中心教育》

    在自由意志与"我执"之间:威廉·詹姆斯教育思想中的注意力问题

    黄君子
    7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意力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概念.19世纪中下叶,在"我思"这一主体行将消逝之时,注意力成为重新缝合人之"统觉"的替代力量.同时,注意力也在不断被心理化、科学化,成为技术理性控制的对象.以刺激—反应为基本函数的反射注意力,成为德国实验心理学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主题,并进入欧陆和北美的教育学科,逐渐建构现代注意力的概念核心.然而,美国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等思想家认为,心理学将注意力分离为刺激—反应的反射函数是反人类的思想图式,并提出了"有意注意"等概念,认为注意力突显的是自由意志的精力和活力,具有科学无法测量和辨认的潜能空间.但在哈佛大学面对教师的一系列有关心理学的讲座中,詹姆斯却肯定了反射注意力,并提出了一系列与自身学说看似背反的观点.这一事件不仅显示出詹姆斯教育思想的界限,也反映了心理主义与自由人文主义教育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之后,詹姆斯再次对注意力这一概念作出了重要的修正,试图淡化注意力概念中的"唯意志论"色彩,消解人与社会的"我执",从而探究一种开放的、疗愈式的教育哲学.本文将在詹姆斯著作的语境下,分析其有关注意力问题的几次创造、阐释和修正,辨析这一理论的独特性和局限性,以丰富与拓展詹姆斯的思想对当下教育发展的启发和意义.

    威廉·詹姆斯注意力意识流心理主义自由人文主义教育

    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建构机制:基于网络合法性理论的分析

    方光宝谢梦晴李学良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团化办学合法性是促进集团化办学稳定发展的前提,然而已有研究对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给予足够关注.本文在网络合法性理论指导下,设计质性个案研究,深入揭示集团化办学合法性的建构机制.研究发现: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包括形式、实体和互动合法性三个维度;集团化办学合法性建构的基本思路是结合"从内而外"的制度路径和"从外而内"的战略路径,形成双路径建构通道.形式合法性建构通过在集团层面建立"条块结合"的管理结构、颁布制度,明确集团发展理念实现;实体合法性建构通过"教师流动"制度,塑造教师的复合身份认同实现;互动合法性建构通过提升教育集团的社会影响实现.形式、实体和互动合法性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进一步分析了本研究的局限性.

    集团化办学网络合法性形式合法性实体合法性互动合法性

    学校变革中的教师知识景观变构

    朱园园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力量,这是基本共识.当教育改革不成功时,人们多从教师职业信念、专业素养或是教育生态等方面进行简单归因,但这些思路忽视了教师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本研究以月城初中为例,运用"教师知识景观"概念探究并揭示这一复杂图景.教师知识景观是描述教师知识与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间复杂关系的隐喻性概念.教师知识景观变构是变革情境中教师知识内在转变及其新质生成的结果,涉及多层面与因素所发生的动态性和根本性变化.研究发现,学校转型变革中,教师知识景观发生了多层次的变构,包括生态层面的整体转变,变革、身份和专业等知识层面的内在转化,以及关乎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实现.深入剖析教师知识景观变构的内在机制,"价值—制度—行动"等外部联动性因素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环境中介;教师对内在发展、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与意义确认,是促使教师知识景观深度变构的内部决定性因素.由此,我们需要深层透视教师知识景观中的关键主体角色,以激发深层变构力;理性处理张力关系,以促进教师深度自省;建构多元教师知识社群,以形成共生式叙事.

    学校变革教师知识教师知识景观变构"生命·实践"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