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全球教育展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全球教育展望
全球教育展望

钟启泉

月刊

1009-9670

021-62232938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全球教育展望/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刊登有关外国教育理论、制度、流派、方法、变革等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校园足球研究的社会学考察:三种取向与议题构想

    董辉李雨桐
    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足球既是我国足球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当下体教融合改革的关键枢纽.作为依托学校空间和教育制度运行的教育活动,校园足球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近十年蓬勃发展,但相关的知识生产和理论建构工作却相对滞后.理论上的短板也制约着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校园足球的教育社会特征,本文从社会学理论视域切入,以功能主义、诠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大经典理论范式为引导,具体梳理了国外有关青少年足球的研究文献,展现了社会学理论对于足球运动的功能定位、文化创生以及秩序塑造等议题的学术贡献.据此,本文进一步着眼我国校园足球的本土实践,探讨了如何在范式整合基础上深化有关校园足球政策运行、文化分析和课程教学议题上的研究可能,以期打开围绕校园足球的教育跨学科研究新局面.

    校园足球教育治理教育社会学视角

    多样化教学与灵活空间需求:来自建筑人类学的启示

    陈卓君杨滢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样化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指导教学实践的一种理念,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样化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依赖于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还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空间予以支持.鉴于目前多样化教学实践中对灵活教学空间建设的忽略,本研究引入建筑人类学理论,以为更好地创设灵活适宜的教学空间提供支持.建筑人类学作为融合建筑学和人类学的综合性理论,强调建筑是对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对个体行为认知产生一定影响.这启示教学空间的建设者需结合文化社会特点进行空间设计,服务于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基于建筑人类学对多样化教学空间建设的启示,本研究分别从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三个层面对空间建设提出设计策略,即通过进一步整合空间需求增强物理空间功能的综合性,发挥文化空间的隐形教育价值,满足学生心理情感需求,从空间层面助力多样化的"教"与"学".

    多样化教学建筑人类学设计规划教学空间

    积极学习:季清华的ICAP学习框架

    张馨元张民选
    3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季清华教授的ICAP学习方式分类理论在全球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ICAP理论将学习活动分为交互学习、建构学习、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四种方式,在新课改的变革节点为学术界提供了有效学习的新视角,并为教育实践带来了针对性的深度学习框架.本研究通过对ICAP框架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揭示了其在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为教育者提供研究、教学设计和评估学习成果的指导,以及在线教学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现状.研究表明,ICAP框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框架,为实践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为推进教育改革和探索有效学习的路径作出了杰出贡献.

    ICAP框架学习方式分类有效学习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研究——以"柔性""绿色""软性"质量为核心指标

    刘鑫鑫姜勇
    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质量评估是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经验构建"柔性""绿色"和"软性"质量三位一体、主客观结合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完善指标体系、为指标赋权,并明确指数计算方式.以科学的操作流程对其进行应用,综合主客观数据了解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情况,并据此从三个方面提出改进路径:(1)视服务对象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最高价值;(2)扩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规模,保证投入质量;(3)坚持"弱势群体,特别关照"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思路.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

    基于实践理性的教师道德发展理路

    李方安刘慧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道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理性范导.教师道德是指教师作为职业角色在其所关涉的教育关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规范、准则和形成的道德品质的总和.教师道德作为教师把握教育世界的一种方式,展示了教师对教育和教师自身的理解,也展示了其作为教师的存在方式.实践理性是人对与世界关系"应如何"和人"应当怎么做"问题的观念掌握与解答.二者在目的旨趣、方法论、价值逻辑、发展根基、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理性是主体的本质性力量,因此教师道德发展需要特别关注教师道德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基于实践理性的教师道德发展即是一个做"好老师"的过程,它是在教师朝向德性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

    教师道德实践理性道德主体性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专业活动研究——以6位国家年度教师的访谈为分析对象

    吕敏霞
    7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以美国各州首席教育官员委员会对2018-2023年评出的6位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深度访谈材料为分析对象,对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在课堂教学、学校或学区、社会三个层面开展的专业活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美国国家年度教师来自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其评选向薄弱学区的薄弱学校或机构倾斜;其考评包含国家年度教师在课堂教学、学校或学区、社会三个层面上的专业表现,且这三个层面的重要程度相当;其开展的专业活动体现出若干共性特征,如促进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结、体现对弱势学生的深度关怀、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等.最后,本文对完善我国教师考评机制和表彰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优秀教师考评要综合考虑教师多层面的专业表现;优秀教师评选要向处于弱势地区的教师群体倾斜;扩大国家级优秀教师群体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内容分析法专业活动

    真实问题情境下科学解释能力的表现及其提升策略

    高光珍杨向东
    9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导学生建构科学解释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基于NOSE框架,以真实问题情境为研究任务,依次探索在提供结构性支架前后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表现.研究发现:被试多使用因果链、推断、一般规律性陈述、知识、必要条件和大观念等解释要素;教师群体中知识和一般规律性陈述的相对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学生群体,因果链和推断的相对出现频率明显低于学生群体;共出现了因果机制演绎律、因果、演绎律、因果机制和因果演绎五种解释类型;提供科学规范的结构性支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科学解释的质量.本研究为理解和测量科学解释能力表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同时也提出了一种提升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策略.

    科学解释NOSE框架动态测评结构性支架

    科学论证教学:内涵、困境与突破——基于71篇国外文献的系统性述评

    张正严许西伶刘世玉
    11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系统性述评的方法,梳理三十年来国外科学论证教学相关文献,深入分析科学论证及其教学的内涵、困境以及突破.科学论证兼具个人属性、社会属性和科学属性,是基于科学证据和科学推理提出科学主张,在不同科学主张中进行选择、批判和辩驳,以达到科学共识的话语过程.科学论证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像科学家一样基于证据和推理提出主张,通过对话在不确定情境中进行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的过程.科学论证教学的困境存在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课堂话语中.为了突破科学论证教学困境,教师科学论证教育须体系化、实践化,教师的教学方法须多样化、个性化,师生话语权力须平等化、全体化.

    科学论证教学困境现实突破系统性述评

    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启示

    叶延武张小雪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它依托"弘益人间"、负重前行、"身土不二"与和谐共生的国民文化精神,通过融入课程、聚焦文化与实证研究等途径,强化中小学生热爱国家及制度的政治认同教育、尊崇传统价值的文化认同教育、培育独立正义的历史认同教育和重视母语教学的语言认同教育.韩国的经验启示我们,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应将课程教材作为落实国家认同教育的主渠道,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丰富教育场景,面向国家未来,注重实证与行动研究.

    国家认同文化背景课程教材建设行动研究

    争议、平衡与展望:西方价值教育实践模式的回顾与思考

    洪瑞祥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霍尔斯特德(Halstead)等人的观点出发,西方传统价值教育面临着学校应该向学生灌输价值观还是应该让学生探索发展自己价值观的争议,这种争议带来了以品格教育模式和价值澄清模式为代表的两种价值教育实践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教育实践逐渐在这两种争议观点中寻求平衡,以体谅模式和法理探究模式为代表的价值教育模式开始受到关注.未来的价值教育实践模式将如何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西方价值教育实践模式从争议到平衡的嬗变,可以探索时代背景下价值教育实践模式新的发展方向:从观念的实践到实践的观念、从空洞的情境到实际的情境、从已知的应对到未知的应对.

    价值教育实践模式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