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余新炳

月刊

1672-3619

xulyw@tom.com

020-87333191

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医学院

热带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广东省寄生虫学会主办,中山大学中山医院寄生虫学研究所,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承办,编委会由全国及香港知名的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十余位专家组成,发行全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及卫生医疗部门及港澳、台湾、英美地区。本刊专业论文起点高,质量优,印刷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清VS-2、CTRP9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

    郭双苏丽萍胡丽君
    872-875,883,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和生物标志物检测,探讨血清血管抑制因子(VS-2)、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力衰竭(HF)之间的关系,以评估其在临床预测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1年,发生HF 27例(HF组)、未发生HF 69例(非HF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S-2、CTRP9水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PCI术后并发HF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S-2、CTRP9对AMI患者PCI术后HF的预测价值.结果 HF组血清VS-2、CTRP9 水平[(16.83±4.22)pg/L、(9.25±2.49)ng/mL]低于非 HF 组[(25.06±6.68)pg/L、(12.62±3.0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44、5.136,P均<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S-2、CTRP9是AMI患者PCI术后并发HF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2.462、1.388,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VS-2、CTRP9及二者联合检测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并发H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784、0.883,以二者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最高.结论 血清VS-2、CTRP9水平降低与HF的发生相关,联合检测这两个生物标志物能够更准确地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并发HF的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力衰竭血管抑制因子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

    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ypican-4、Spexin及SFRP5表达水平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刘红景刘辉刘玉婷胡英杰...
    876-878,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肪因子(Glypican-4)、人神经肽(Spexin)及分泌型卷曲蛋白5(SFRP5)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接诊的45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体重健康的2型糖尿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Glypican-4、Spexin、SFRP5、胰岛素相关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Glypican-4、Spexin、SFRP5水平与FINS、HOMA-IR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血清Glypican-4、FINS、HOMA-IR 水平[(1.04±0.41)ng/mL、(15.78±3.14)mU/L、(3.82±1.05)]显著高于对照组[(0.81±0.25)ng/mL、(11.30±3.51)mU/L、(2.42±1.12)],Spexin、SFRP5 水平[(870.25±168.47)ng/L、(38.31±15.05)µg/L]显著低于对照组[(1 553.08±287.98)ng/L、(48.89±13.58)µ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75、6.212、5.946、13.520、3.386,P 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 FINS、HOMA-IR 与 Glypican-4均成正相关(r=0.458、0.502,P均<0.05),与 Spexin、SFRP5均成负相关(r=-0.385、-0.416,-0.408、-0.496,P均<0.05).结论 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ypican-4、Spexin及SFRP5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关系密切.

    肥胖型2型糖尿病脂肪因子人神经肽分泌型卷曲蛋白5胰岛素抵抗

    2015-2022年福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郑霄雁陈清泉刘必端张晓阳...
    879-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5-2022年福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发病时间为2015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福州市的手足口病病例信息.运用描述性流行学方法对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如年龄、性别、现住址、发病时间、职业等进行描述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22年福州市共报告78023例手足口病病例,各年手足口病发病率依次为 260.00/10 万、186.03/10 万、198.64/10 万、218.61/10 万、104.78/10 万、22.70/10 万、63.02/10 万、23.11/10 万,年均发病率为131.86/10万.2015-2022年福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线性趋势x2=1 254.792,P<0.01).每年手足口病发病季节呈双峰分布,主波峰在5-7月,次波峰在9-11月.仓山区(345.25/10万)、晋安区(310.14/10万)和罗源县(245.33/10万)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567.497,P<0.01).男女性别比为1.54∶1,男性年均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185.740,P<0.01).病例以5岁以下的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2.30%(72 018/78 023).职业以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为主,分别占74.99%、20.82%和3.32%.手足口病阳性标本中肠道病毒71(EV71)型毒株占比(29.37%)高于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型毒株(12.30%),非EV71非COXA16的其他肠道病毒占58.33%.结论 福州市手足口病呈双峰分布,病例多发生在城乡结合部,以男性、5岁以下的儿童为主,应加强城乡结合部托幼机构的疫情防控,同时加强疫苗接种和健康宣教,从而防控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流行特征病原学

    2018-2022年开封市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张洁王文华巩飚孙冬...
    884-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2018-2022年开封市儿童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检测结果,为制定和调整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8-2022年开封市HFMD患儿资料,从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等维度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同时记录病原学检测结果和疫苗接种情况,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2018-2022年开封市儿童HFMD发病率(341.74/10万、178.30/10万、164.09/10万、93.14/10万、54.14/10万)逐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 334.949,P<0.001);5年间累积报告病例14 385例,其中2018、2019年重症病例数分别为9、5例,2020-2022年未发现重症病例.发病高峰时间2018、2019年为4-7月,2020年为8-10月,2021、2022年为6-8月.1~<2岁发病率最高为1 068.45/10万,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 102.739,P<0.001);5年间0~<4岁患儿累积报告例数为11 978例,占83.27%;0~<6岁患儿累积报告例数为13 823例,占96.09%.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各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55.601、110.045、47.887、49.199、25.565,P均<0.001);5 年间累积报告病例中男 8 499例(59.08%),女 5 886例(40.92%),性别比为 1.44:1.病原学抽检结果显示,2019年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率较2018年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154,P<0.001);2020、2021年均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未发现EV-71阳性病例;2020年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阳性率较2018、2019和2021年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24,P<0.001).适龄儿童EV-71疫苗估算接种率2018-2020年分别为10.86%、1 1.46%和15.74%,2021年下降至11.61%,2022年上升至15.27%,接种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2018-2022年开封市儿童HFMD发病率呈逐年降低趋势,流行病学特征具有明显季节、性别和年龄差异,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测和疫苗接种工作对HFMD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手足口病儿童流行病学病原学分析疫苗

    2011-2022年泉州市登革热流行态势和风险制图

    潘欢欢周建丁李锋平刘娜文...
    889-892,908,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22年泉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发病病例的气象因素特征,绘制出泉州市登革热风险地图,为登革热的防控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和分析2011-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网络报告的泉州市登革热确诊病例信息及泉州市的气象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整理分析,利用ArcGIS 10.7软件分析和绘制风险地图.结果 2011-2022年泉州市登革热累计报告病例460例,以男性为主(340例,占73.9%).主要集中在6-10月,共报告病例数329例,占71.5%.病例以境外输入为主,共409例,占88.9%,其中多数来自东南亚地区,菲律宾(170例)、柬埔寨(178例)为主要输入地;境内输入病例15例,广东(11例)最多;本地病例36例,占7.8%;输入性风险较高的镇(乡/街道)为深沪镇(19例)、龙湖镇(17例)、凤城镇(16例)、青阳街道(15例)、金井镇(15例)、凤里街道(15例).气象图像显示,泉州市2011-2022年年平均降水量西北部山区至东南沿海区域呈现逐级递减现象,与年平均湿度趋势大致相同.平均气象栅格图显示,年平均降水量>989.91 mm,年平均最高温度>36.66 ℃,年平均最低温度>2.95 ℃,年平均温度>21.10 ℃,年平均湿度>68.63%的区域是2011-2022年泉州市续发病例主要集中的地区,是发生登革热本地病例的风险区域.结论 深沪镇、龙湖镇、凤城镇、青阳街道、金井镇、凤里街道等地区输入性风险较高,东南沿海区域输入后续发风险高.

    登革热流性特征GIS

    广西柳州市柳南区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张伟源覃慧恺
    893-895,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广西柳州市柳南区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方法 2021年11月19-26日在柳州市柳南区流山镇、洛满镇、南环街道和太阳村镇4个乡镇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在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3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共纳入1 039人.采集调查对象粪便样本(>30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进行镜检,每份标本镜检2次,镜检虫种包括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带绦虫和肝吸虫,对3~<10岁儿童加做蛲虫卵检测(透明胶纸肛拭法).结果 1 039名调查对象中,检出肠道寄生虫感染者8例,其中钩虫5例,蛲虫3例,无混合感染情况,总感染率为0.77%(8/1 039),各调查点感染率在0.48%~0.98%之间.不同调查点、不同性别间寄生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钩虫感染主要在40~<70岁人群,以60~<70岁感染率最高为1.22%.结论 柳州市柳南区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较低,各种致病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肠道寄生虫钩虫蛲虫感染率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吕欣雷迎峰柏银兰程林峰...
    896-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是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以应对新医科建设需求.本文介绍新医科背景下"一核两融三翼"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一核"即以医学微生物学"三性两法"主线内容为核心,"两融"即教学全程融入思政教育与生物安全意识,"三翼"即注重学生临床、科研、实践三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新教学模式的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生物安全观,实现临床导向思维培养,实践技能与社会需求同步,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助力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安全思政教育临床思维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我国重要入侵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李佩芝卢晶皇江可风吴忠道...
    902-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生物安全问题.已入侵我国重要医学螺类包括小管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藁杆双脐螺、尖膀胱螺等.这些螺类可传播曼氏血吸虫或广州管圆线虫等病原体,对我国的公共卫生和民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作用,包括在生理功能、免疫调节和抵御病原体等方面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这四种我国重要入侵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塑造因素及与病原传播的关联,也探讨了相关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为后续研发新型、绿色环保的入侵螺类及其传播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

    医学贝类入侵螺类中间宿主肠道菌群螺传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治疗进展

    高慧倪清涛闫福岭
    909-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高度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SARS-CoV-2不仅在呼吸道组织中感染,还可以侵入身体其他组织,包括心脏、肝脏,以及神经系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感染SARS-CoV-2,患者神经系统的表现也越来越多,本文将根据现有的研究初步探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以期对后续SARS-CoV-2引发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神经系统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