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软科学
软科学

赵毅峰

月刊

1001-8409

ruankexue@sina.com

028-85221835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1号5楼

软科学/Journal Soft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软科学》杂志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是由四川省科技厅主管,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着重反映系统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等有关学科应用及软件科学研究成果,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服务。自1987年创刊以来,本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于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国内有关信息权威机构鉴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本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并被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2000年本刊被认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 2001年,本刊加入了“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2002年,本刊又加入了科技部西南科技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3年,本刊又入选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本刊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影响日益广泛。编辑部愿竭尽努力,同关心本刊的作者、读者一道把期刊办得更好、更具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徐腾达侯宇飞陈迪郭金花...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宽带中国"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水平;"宽带中国"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提高工资水平、优化就业技能结构以及降低劳动生产率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但"宽带中国"城市试点政策带来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会产生"替代效应",进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宽带中国"城市试点政策对不同特征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劳动收入份额多期双重差分共同富裕

    数字化转型、创新知识与制造业企业融通创新

    葛鹏飞黄秀路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数字化转型与融通创新的多企业主体利润最大化数理模型,阐释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融通创新的影响理论.利用中国A股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融通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管理层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升创新知识流动、拓宽创新知识多样化增强制造业企业融通创新,不存在创新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地,在知识产权环境越好、创新市场活力越高的地区,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融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政企关联则会减弱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融通创新的促进效应.

    数字化转型融通创新创新知识知识流动知识多样化

    VUCA情境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提升策略及仿真研究

    单子丹门丽双赵艳蓉韩香钰...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VUCA情境的研究视角,分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过程,剖析韧性的四维提升策略为系统资源冗余策略、系统结构重构策略、系统安全监管策略以及系统服务升级策略,并以联泰科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为例进行服务重组方式的仿真分析.研究发现:VUCA情境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路径包含韧性无变化、韧性得到提升以及韧性因作用失败而淘汰三种结果;服务升级策略所提出的服务重组方式对比服务组合方式更具有效性,且改进型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对比原算法具有更优的性能.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系统韧性VUCA情境四维提升策略

    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数据交易平台的准自然实验

    徐晔王志超
    24-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了以数据交易平台为代表的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此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主要通过提高市场整合和降低交易费用显著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异质性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在企业所有制特征、企业规模特征、技术禀赋特征和区域特征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市场价值水平和企业盈利能力.

    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交易平台双重差分

    政府隐性担保、宏观波动与企业债定价

    王曦刘颖江一鸣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包含马尔可夫跳跃的实物期权理论对债券结构化定价,并融入政府隐性担保行为,求解最优隐性担保强度,得到具有刚性兑付特征的企业债显性定价公式及系列理论假说;再利用结构计量方法估计模型深层参数,数值模拟隐性担保对债券市场的周期性作用.研究发现:(1)隐性担保强度由财政盈余和企业债务缺口决定.经济形势变好时,财政盈余增加,企业债务缺口下降,双方共同作用提升了隐性担保强度,使其呈顺周期变化.(2)隐性担保降低了债券风险溢价.(3)隐性担保放大了债券风险溢价随宏观周期的波动幅度,导致债券市场更剧烈的波动.经济状态变差时,土地价值下跌,一方面恶化了企业流动性,另一方面降低了隐性担保强度,导致债券风险溢价螺旋上升.

    隐性担保经济周期波动企业债券定价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数智赋能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上云用数赋智"的经验证据

    张月王凤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遵循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指引构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和所测算的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上云用数赋智"视角实证检验了数智赋能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智赋能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这一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创新发展、经营绩效和共享发展3个层面;基础数智赋能和深度数智赋能均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公益类国有企业相比,数智赋能的质量提升效应主要体现于商业类国有企业.据此提出,国有企业仍需加强数智赋能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公益类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

    数智赋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公益类国有企业商业类国有企业

    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

    孟莹莹
    48-5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探究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行业收入差距呈显著倒U型影响,即随着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水平提升,行业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行业收入差距均存在倒U型影响,但作用大小存在差异.机制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两个变量在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过程中发挥调节效应.

    行业收入差距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技术创新产业集聚调节效应

    公共数据开放的稳定就业效应——来自政府数据平台开通的经验证据

    刘达王晓丹石玉堂王淑瑶...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7-2021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将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多重差分模型检验政府数据开放对企业就业的影响,以揭示其在企业层面的价值创造能力.结果发现,政府数据开放通过产出效应、缓解融资约束和助推技术进步来刺激企业就业增长,且这种影响还会因企业要素密集程度、员工人力资本水平的异质性而存在差异.

    政府数据开放数字政府数据要素稳定就业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制造业集聚布局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鲁玉秀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布局的影响和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制造业集聚布局起到了扩散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城市间经济联系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布局的中介机制;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强化数字经济的扩散效应,起到了调节作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模型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布局存在非线性效应和空间溢出的特点;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东中部地区、大规模城市和高房价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扩散影响更为显著.

    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现代服务业城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碳减排效应评估及机制分析

    蒋正云刘庆芳程依婷宋金平...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确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系统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明晰协同发展助力城市碳减排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京津冀城市的碳减排,在考虑平行趋势和经过PSM-DID、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②动态趋势上,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具有显著的时间滞后性,其碳减排效应大约在战略实施后的第4年开始凸显,且强度随时间推移持续强化;③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协同发展战略对核心功能区城市和高碳排放城市碳减排的促进作用大于节点城市,对低碳排放城市的减排效果尚不显著;④区域协同发展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技创新助力城市碳减排,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过程则可能由于基础设施的更新建设短期加剧城市碳排放.

    碳中和协同发展DID模型准自然实验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