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学刊
人口学刊

尹豪

双月刊

1004-129X

rkxk@jlu.edu.cn

0431-85166391/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人口学刊/Journal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最早的人口学杂志之一,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口学专业刊物,是CSSCI入选刊物,全国中文报刊核心期刊,人口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时间跨度下中国出生人口数量模拟测算研究

    胡耀岭荀月康原新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长时间跨度下,生育模式不变假设将不再成立.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总和生育率法,拓展真实队列年龄别生育率估算方法,应用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间接估计相关出生队列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采用人口间接估计技术,测算1975-2085年出生队列女性人口的年龄别生育率及其在育龄期的人口规模,以及未来80年长时间跨度下的中国出生人口数量.考察分析不同生育水平下的未来出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如果保持测算所得出生队列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出生人口数量将从2024年的1 010万人震荡下降到2050年的944万人,之后快速降至2100年的495万人;如果出生队列生育率保持1.5不变,2047年之前的出生人口数量处于1 100万人以上,之后快速下降至2100年的600万人;如果出生队列生育率保持1.8不变,2045年之前的出生人口数量处于1 400万人以上,2100年时的出生人口数量保持在1 000万人以上;如果出生队列生育率保持更替水平2.1不变,2024-2100年出生人口数量稳定保持在1 600万人以上.近期出生人口数量主要受到生育水平偏低的影响,中远期出生人口数量不仅受到生育水平偏低的影响,还会因近期出生人口数量下降而使中远期育龄妇女规模进一步减少,进而引致中远期出生人口数量下降速度更快.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保持一定出生人口数量所需要的生育水平,如果出生人口数量保持1 000万人不变,需要出生队列生育率从2024年的1.137快速增至2069年的2.105,之后保持在更替水平2.1左右;如果出生人口数量保持1 500万人不变,需要出生队列生育率从2024年的1.705增至2056年的2.194,之后缓慢下降到更替水平2.1左右;如果出生人口数量保持2 000万人不变,需要出生队列生育率从2024年的2.274增至2048年的2.674,之后快速下降到更替水平2.1左右.近期加大生育政策激励力度,增强生育政策支持效果,保持尽量高的生育水平,可以缓解未来提升生育水平的政策调整压力,为未来增加出生人口数量预留空间和蓄积能量.2024-2050年是我国提升生育水平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实现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机遇期,建议国家充分把握生育政策激励的黄金阶段,采取更加积极的生育激励政策措施,为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长时间跨度出生人口数量出生队列生育率模拟测算

    中国女性队列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

    王甜姜全保
    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数据有限,对于中国女性队列生育水平的研究较少.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基于队列的视角,计算各出生队列女性的平均曾生子女数和年龄别平均曾生子女数,分析生育的推迟与补偿情况,计算孩次递进比,并将队列到某一特定年龄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变动进行分解.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描述各队列年龄别平均曾生子女数和分孩次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变化趋势,包括不同初婚、初育年龄群体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差异;第二,鉴于生育推迟对队列生育水平存在影响,分析各队列生育的推迟效应和在较高年龄的补偿效应,包括分孩次生育的推迟与补偿情况,从而理解生育的推迟与补偿效应对队列曾生子女数变动的影响;第三,分析各孩次递进比变动对队列到特定年龄平均曾生子女数总变动的影响,探讨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变动具体受哪一孩次递进生育水平变动的影响较大;第四,进一步分析分年龄、分孩次递进生育条件概率变动对队列到特定年龄平均曾生子女数总变动的影响;第五,考虑受教育程度对女性生育行为的重要影响,将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变动进行分解,考察女性教育结构变动和各受教育程度女性分孩次生育水平变动对队列曾生子女数总变动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女性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呈减少趋势;初婚和初育年龄越晚,女性曾生子女数越少;越晚出生的队列,一孩生育的推迟程度越深.对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的变动进行分解,发现晚出生队列曾生子女数的降低主要受一孩递进比下降的影响;在城市女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中,一孩递进比下降的影响更大,而在农村女性和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中,三孩递进比下降的影响更大;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的降低还受到年龄别孩次递进生育条件概率变动的影响,且一孩递进生育条件概率变动的影响在晚出生队列中变大;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队列生育水平产生影响,在越晚出生的队列中,教育结构变动对队列平均曾生子女数降低的影响越大.

    队列生育水平曾生子女数教育结构孩次递进比分解

    家庭结构八大转变与政策回应

    杨菊华
    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近5亿家庭在养老抚幼、情感慰藉、经济支持、风险抵御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生产、提供社会保护、完善社会治理、传承社会文明方面具有基石作用,在凝聚社会、促进团结、维护和谐、建设文明中具有战略作用.本文利用多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和具有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以及逻辑思辨与理论思考,分析中国家庭结构变化,探讨家庭结构转变的前因后果,思考家庭结构转变后果的应对举措.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八大转变特征:即家庭形成推迟化、无孩家庭扩大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代际结构扁平化、居住安排网络化、空巢家庭普泛化、年龄结构趋老化、家庭样态多元化.近十年来一人户和一代户增速最快,而标准核心家庭降幅最大.家庭转变是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等结构性因素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深受制度和观念因素的影响,进而带来人口与家庭功能和关系的转变以及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文化后果.其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但也可能削弱家庭凝聚力与长期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挑战,甚至可能外溢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宏观结构因素动摇了传统家庭结构的根基,制度因素改变了几千年来家庭对于个体的意义,而年轻人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对传统大家庭理念"釜底抽薪",由此带来"生育、养育和教育"困境、养老难题和治理难点.然而,当前的社会(公共)政策多强调家庭对国家的责任、轻视国家对家庭的支持,多偏个体主义、轻家庭整体,多偏特殊家庭、轻普通家庭,故而难以有效回应家庭结构转变带来的问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全面关注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征,把家庭诉求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整体治国理政的工作计划与部署之中,建立家庭服务机制,完善家庭工作制度,协同家庭支持政策,推动解决家庭矛盾,提升家庭长期发展能力."十五五"时期,须立足家庭,将家庭老、小、中青年群体的支持政策作为公共支持政策的突破点、创新点、关键点,将家庭优先视角融入所有相关政策,为回应家庭转变提供价值引领;建立健全家庭支持三大体系,为回应家庭转变提供制度和服务保障;增强家庭支持的全程性与全局性,回应"生育、养育和教育"困境与养老难题;培育新时代积极健康的婚育家庭文化,推动治理难题的有效解决,以纾家庭养老之忧、育儿之难、职育平衡之困,培育家庭长期发展能力.鉴于家庭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作用,相关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家庭变迁、将家庭置于公共政策的重要位置;家庭政策建构不应是国家出于人力资源压力而行的权宜之计,而应以增强家庭功能、韧性与长期发展能力建设为目标.

    家庭转变家庭变迁家庭结构家庭生命周期家庭功能家庭支持政策

    五普以来中国及其分地区死亡漏报模式变迁

    李婷闫誉腾支雅婷
    4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备受关注,尤其是不同地区的死亡漏报问题,长期以来对公共卫生政策、社会老龄化应对策略以及经济规划存在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分地区、分年龄段死亡漏报的纵向分析仍然较少,特别是在五普至七普期间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背景下,死亡漏报模式是否发生变化尚需深入探讨.文章基于对数二项模型和各级政府公布的死亡相关数据,修订五普至七普间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死亡数据,系统分析死亡漏报的变动模式及其背后的潜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全国婴儿死亡漏报率自五普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从7.04%升至六普的70.99%以及七普的75.67%.但婴儿死亡漏报数量在七普时已显著减少,每十万人漏报从六普的931人降至七普的474人,婴儿死亡数据质量已有所改善.相比之下,成年段与老年段的死亡漏报问题持续恶化,成年段死亡漏报率从五普的5.28%升至七普的26.18%,漏报数量从每十万人674人增加至2 230人;低龄老年段(60~79岁)死亡漏报率从五普的6.21%增至七普的22.64%,漏报数量从每十万人348人增加至920人;高龄老年段(80~99岁)漏报率从1.09%升至4.84%,漏报数量从每十万人108人增加至475人.分地区观察显示各地漏报的严重程度和年龄段侧重存在显著差异.婴幼儿死亡漏报率在华北和东北地区较高;成年段死亡漏报在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尤为严重;低龄老年段漏报以西南、华南地区最高,而高龄老年段漏报则以华南和东北地区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段的漏报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婴幼儿死亡漏报率与其死亡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即死亡率较低时漏报率反而升高,体现出低死亡水平下的统计敏感性的增强;成年段漏报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流动人口参与度对漏报率有负向影响,表明外出人口死亡后返回原籍登记减少了漏报,流动人口能见度则对漏报率有正向影响,反映了流入地因流动人口返乡报告导致的漏报增加;老年段死亡漏报则更多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但与婴幼儿、成年段有较大不同,其漏报可能与社会经济条件、文化观念和社会支持系统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文章揭示了中国及其分地区死亡漏报模式变迁的基本图景,强调在评估死亡漏报时应结合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背景,而非仅依赖静态数理模型.未来研究需特别关注成年段和老年段死亡漏报问题,探索更具针对性的评估和干预策略.

    人口普查死亡漏报数据质量死亡水平模型生命表

    婚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关于抑郁水平变化与分化的实证研究

    宋健唐田荣
    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有两个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其一是婚姻制度正遭遇挑战,年轻人普遍晚婚甚至"恐婚""不婚";其二是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显,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占据显著位置.既有研究多基于横截面数据分析婚姻对个体的保护作用,难以辨析保护效应和选择效应;健康轨迹相关研究则多将抑郁水平的变化与个体的年龄增长相联系,较少关注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发生的变化.本文讨论婚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跨度8年的纵向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2、2016、2018和2020,使用增长曲线模型考察个体的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轨迹和人群分化.研究发现个体抑郁水平的均值随时间呈现上升态势,离散性增加,具有抑郁倾向的样本比例也有所增加.个体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而上升,控制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地位、自评健康、婚姻质量和家务劳动时长等干扰因素之后,个体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轨迹从基准模型的"后尾上翘的平缓N型模式"变为"后尾平抑的平缓N型模式",验证了婚姻对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进入平台期的拐点大约在结婚后第12年.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轨迹存在性别和阶层分化.男性初始的抑郁水平和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速度都低于女性,抑郁水平的性别差异会随着婚姻持续时间的增长而扩大.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初始的抑郁水平较低,且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高层的个体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速度更慢,抑郁水平的阶层差异随着婚姻持续时间的增长而扩大.文章还对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虽然婚姻对男女两性的心理健康均具有保护作用,但对女性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不如男性,婚姻中的女性面临的双重约束(作为社会女性的约束和作为家庭女性的约束)是造成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轨迹存在性别分化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个体通常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社会支持,这有助于提高婚姻的抗风险能力并降低抑郁水平,其政策含义是通过全面发展提高全人群的社会经济地位.

    心理健康婚姻持续时间抑郁水平变化轨迹人群分化

    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

    杨雪宋佳殷
    7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护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发展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养方式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的影响及亲子关系的作用机制,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法等验证实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并使用Bootstrap法检验影响机制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显著影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发展.与忽视型教养方式相比,权威型教养方式促进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尽责性、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和集体融入感的积极发展,且优于放任型教养方式;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亲子关系间接影响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权威型教养方式使亲子冲突的发生率降低,并增加青少年对家长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从而促进社会心理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对改善亲子关系并正向影响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的效果不如权威型.专制型教养方式容易引起亲子冲突,并使青少年削减对家长的信任与依赖,不利于其社会心理健康发展.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女孩、乡村、10~12岁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效果更佳;专制型教养方式对10~12岁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负面效果更明显;放任型教养方式对男孩社会心理发展的促进效果更显著.选择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建立高质量亲子关系是促进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和育儿观,通过陪伴、互动和交流建立亲子间信任桥梁,要设定明确的教育期望和行为界限;要不断学习新的育儿技巧、接受先进的育儿理念,顺应时代背景适当调整教养策略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根据孩子的个体特点和家庭环境综合考虑适宜的教养方式,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要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共同促进青少年社会心理积极发展.

    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社会心理发展

    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的动态演进及服务效能驱动研究

    刘慧君吴鹏
    9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善老年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之意.在中国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准确把握中国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水平及其服务效能的驱动作用对于改善老年人福祉、推进健康老龄化的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健康老龄化概念内涵的演变历程并结合中国实际,将健康老龄化定义归纳为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强化内在能力建设,使人们进入老年后能够维持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寻求自身再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一概念定义,本文从基础支撑、功能发挥、健康发展三个维度构建健康老龄化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在把握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及其变动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QAP方法探究健康老龄化服务对健康老龄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0年中国整体及三大地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大部分省份得分低于整体均值,无论是健康老龄化水平还是增长幅度均呈现东高、西低的差序格局,省际绝对差异呈现扩大态势;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并呈现下降趋势,地区间差异成为主要来源且保持稳定,在地区内差异上,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整体上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而东北、西南以及中部地区健康老龄化水平低;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依赖关系,东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特征,而西北、西南地区则呈现连片低-低集聚演化态势;健康老龄化服务中的人力支持差异、物力支持差异、服务可及性差异、服务规范性差异以及服务效率差异对形成健康老龄化水平差异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且健康老龄化服务可及性对健康老龄化水平差异的作用强度最大.为此,强化健康老龄化建设投入(包括服务可及性建设、人财物投入等)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和重点区域治理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

    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服务效能区域差异时空分异

    早年贫困经历降低了老年消费福祉吗?

    盛亦男张猛陶涛
    11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发展银发经济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使用CHARLS2014年中国居民生命历程调查和2018年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早年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文章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发现早年贫困经历不仅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还抑制了消费结构升级;该结论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然成立.研究基于劣势累积理论发现早年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会产生三重劣势累积效应,即通过塑造节俭型消费习惯,降低认知能力以及弱化健康水平,使老年人消费降低.由于个体向上社会流动以及积极良性的社会互动可以缓解早年贫困经历的劣势累积过程,文章关注家庭社会资本与互联网应用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发现家庭社会资本会弱化早年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的不利影响并提升消费;但是受到数字鸿沟的影响,互联网使用没有对老年人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早年不同类型的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健康和经济贫困经历对消费的负向影响显著,但是食物贫困经历的影响不明显,这意味着早年的健康贫困经历和经济贫困经历存在显著的劣势累积效应,从而对消费水平产生抑制作用.文章的政策启示是:发展银发经济要充分认识生命历程中早年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产生的影响,在家庭层面应积极构建社会资本培育体系,扩大家庭的社会网络;在社区层面应开展提升老年人认知能力和数字素养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增强消费能力;在政府层面要优化老年健康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削弱储蓄动机;通过家庭、社区、政府共建体系降低早年贫困经历的劣势累积效应.未来公共老龄政策服务体系要以覆盖全人口从童年、成年以及老年整个生命周期的视角切入,兼顾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人群的差异性需求,以政策干预的方式打破劣势累积过程,增进老年人福祉.

    早年经历家庭社会资本老年消费银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