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近5亿家庭在养老抚幼、情感慰藉、经济支持、风险抵御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生产、提供社会保护、完善社会治理、传承社会文明方面具有基石作用,在凝聚社会、促进团结、维护和谐、建设文明中具有战略作用.本文利用多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和具有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以及逻辑思辨与理论思考,分析中国家庭结构变化,探讨家庭结构转变的前因后果,思考家庭结构转变后果的应对举措.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八大转变特征:即家庭形成推迟化、无孩家庭扩大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代际结构扁平化、居住安排网络化、空巢家庭普泛化、年龄结构趋老化、家庭样态多元化.近十年来一人户和一代户增速最快,而标准核心家庭降幅最大.家庭转变是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等结构性因素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深受制度和观念因素的影响,进而带来人口与家庭功能和关系的转变以及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文化后果.其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但也可能削弱家庭凝聚力与长期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挑战,甚至可能外溢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宏观结构因素动摇了传统家庭结构的根基,制度因素改变了几千年来家庭对于个体的意义,而年轻人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对传统大家庭理念"釜底抽薪",由此带来"生育、养育和教育"困境、养老难题和治理难点.然而,当前的社会(公共)政策多强调家庭对国家的责任、轻视国家对家庭的支持,多偏个体主义、轻家庭整体,多偏特殊家庭、轻普通家庭,故而难以有效回应家庭结构转变带来的问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全面关注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征,把家庭诉求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整体治国理政的工作计划与部署之中,建立家庭服务机制,完善家庭工作制度,协同家庭支持政策,推动解决家庭矛盾,提升家庭长期发展能力."十五五"时期,须立足家庭,将家庭老、小、中青年群体的支持政策作为公共支持政策的突破点、创新点、关键点,将家庭优先视角融入所有相关政策,为回应家庭转变提供价值引领;建立健全家庭支持三大体系,为回应家庭转变提供制度和服务保障;增强家庭支持的全程性与全局性,回应"生育、养育和教育"困境与养老难题;培育新时代积极健康的婚育家庭文化,推动治理难题的有效解决,以纾家庭养老之忧、育儿之难、职育平衡之困,培育家庭长期发展能力.鉴于家庭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作用,相关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家庭变迁、将家庭置于公共政策的重要位置;家庭政策建构不应是国家出于人力资源压力而行的权宜之计,而应以增强家庭功能、韧性与长期发展能力建设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