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发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发展
人口与发展

郑晓瑛

双月刊

1674-1668

rkyfz@pku.edu.cn

010-62751975

100871

北京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内

人口与发展/Journ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由北京大学主办,以人口、老龄、健康、劳动、统计、计划生育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学术期刊,自2000年改版扩版以来,以其一流的学术水准、严格规范的编辑体例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与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境治理的生育潜力释放效应——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

    杜晓静王振杰吕风光
    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将宏观视角纳入贝克尔的生育"数量-质量"理论模型,创新性提出环境因素条件下的家庭预算约束方程,结合宏微观数据分析了环境治理的生育潜力释放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环境治理有助于释放育龄女性的生育潜力,这一结论在进行各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环境治理对育龄女性生育潜力的影响具有群体差异,相比于中低收入和出生于 1980 年之前的育龄女性,更有助于提高"高收入"和"80 后"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研究不仅提出了释放育龄女性生育潜力的新视角,还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两方面论证了环境治理对生育潜力的释放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缓解我国的低生育率问题,丰富环境治理的政策内涵,对"释放生育潜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具有一定启示.

    环境治理生育潜力生育潜力释放效应生育"数量-质量"模型

    收入差距与生育意愿:促进还是抑制?

    王志华李夏培樊增增
    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范生育率持续走低、促进生育率向更替水平回升,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劳动力要素供给和经济的长期发展,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背景下,研究社会收入差距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 年和2018 年CFPS数据,利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收入差距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生育意愿下降,经过不同方式的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显著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收入差距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主要在中低收入、低生育保险、30 岁以下及40 岁以上的群体中显著.机制分析发现,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的生活成本、住房成本和教育成本显著提高,进而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同时收入差距扩大也会降低居民的幸福感进而抑制生育意愿.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和乡村内部收入差距对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基于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计算的收入差距会显著降低个体生育意愿.因此,减小社会收入差距,降低社会生育养育成本,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对释放生育政策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入差距生育意愿CFPS经济成本幸福感

    中国育龄人群个体、家庭及社会因素对不同阶段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王茜刘晨曦吴一波高红霞...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2022 年数据,研究构建了广义有序Logistic模型,探索个体、家庭、社会多层因素对不同阶段(一孩、二孩、三孩)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个人心理因素显著影响各个阶段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其中,外向性、宜人性、认真性人格特征总体促进生育意愿提高,而开放性、神经质人格总体抑制生育意愿.(2)育龄人群更高的感知孤独感和更高的自我效能水平与更高的三孩生育意愿显著相关,而其感知社会支持水平仅与一孩、二孩生育意愿相关.结果提示,社会支持可以缓解育龄人群对于一孩、二孩的生育成本,但三孩更多由个体心理和信念相关因素决定.(3)除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外,良好的家庭沟通会显著促进育龄人群多孩(二孩、三孩)的生育意愿,而较高的家庭健康水平可能预示家庭多孩生育机会成本的上升,从而抑制其生育意愿.(4)在考虑个体和家庭因素后,社会层面的住房、医疗成本主要影响二孩和三孩生育意愿,对于一孩的生育意愿影响有限.研究结果提示,个体心理健康和家庭特征对各个阶段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阶段,生育政策的干预重点应有所区别,对于还未生育一孩的人群应重点关注其心理和家庭相关特征因素,对于多孩生育人群应同时考虑社会环境带来的成本限制.

    生育意愿心理特征家庭功能个体-家庭-社会模型广义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

    生育动机测量研究综述

    董一萱杨婷高冬东朱廷劭...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动机指由个体生育(或不生育)的需要所引发的,维持和导向个体生育(或不生育)行为的内部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育决策中的自我选择成分逐渐增多.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中国的低生育率问题,有必要考察和评估作为生育行为心理动力的生育动机,而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是深入广泛地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外针对生育动机量表的开发已有一定的积累,而国内生育动机量表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究梳理当前国外测量生育动机的工具,总结国外生育动机测量的发展及特点,并简要介绍国内生育动机测量研究的现状,为国内本土化生育动机量表的编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生育动机量表生育心理

    生育政策调整对黄河流域城市韧性影响——以二孩政策为例

    东梅佘德劲
    51-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对于打造韧性城市,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2013 年开始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为准自然实验,综合考虑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建立包含失业人口和老幼人口两条作用路径的分析框架.在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黄河流域城市韧性进行测算后,进一步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生育政策调整影响城市韧性的效果与机制进行探究和验证.结果表明,生育政策调整会在短期内降低黄河流域城市韧性,且这种负面效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三阶段特征.机制检验表明,生育政策调整并不会使城市的女性失业人口显著增加,但会通过增加老幼人口影响城市韧性.

    二孩政策城市韧性双重差分拥挤效应规模效应

    资本现代性对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一个马克思主义实证分析

    林进龙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2010-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广义线性分层模型分析资本现代性与青年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本现代性推动了青年对奋斗的重视,也增强了他们对物质成功的认同.资本现代性加深了青年对竞争机制的反思,并提高了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期望.弱势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也受到显著影响,提示政策制定需充分考虑资本逻辑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广泛作用.这一机制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充满复杂张力,社会主义中国驾驭资本的积极作为应得到更多重视.总之,资本现代性是理解当代中国青年"内卷""奋斗"和"躺平"现象及其背后价值观的关键.这一跨学科研究,首次为理解中国青年价值观问题提供了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证分析证据.

    中国青年价值观资本现代性马克思主义

    基于贫困脆弱性形成机制的家庭返贫风险分析

    吴开亚郑睿李婷婷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贫困脆弱性是衡量家庭返贫风险的重要视角.通过对家庭贫困脆弱性形成机制的分析,构建了家庭贫困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等数据,采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AGA-FAHP)和集对分析(SPA)联系数综合集成算法测度了我国省域家庭贫困脆弱性水平,结果表明经济水平、家庭差异、收支结构是影响家庭返贫风险差异的重要因素.最后还提出了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防范化解家庭返贫风险的政策建议.

    返贫风险共同富裕贫困脆弱性集对分析

    均衡还是失衡:中老年夹心世代的代际照料对其健康的影响

    史珈铭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在四代家庭的框架下,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中老年夹心世代的代际照料(照料父辈、照料孙辈和双重照料)对其健康的影响与解释.定量研究发现,照料孙辈促进夹心世代的心理健康,而照料父辈损害其心理健康,彰显出健康效应的"代际失衡";双重照料损害夹心世代的生理健康,却促进其心理健康.定性研究发现,夹心世代对制度短缺的倒逼效应、社区情理的软性约束及家庭责任的文化认同,在"一老一小"的代际照料上存在差异化体验,这能解释健康效应的"代际失衡".最后,健康效应的"代际失衡"可能会诱发资源配置的"代际失衡",加剧"一老"的照料赤字,社会政策应积极回应家庭中的"代际失衡".

    四代家庭代际照料中老年夹心世代健康状况代际失衡

    人口老龄化、数字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何小钢钟湘菲滕瑞丰
    100-11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扩大,蓬勃兴起的数字化趋势能否缓解老龄化对高质量增长带来的冲击,正成为重要话题.基于2007-2021 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实证检验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以及数字化转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与企业TFP呈现显著的倒 U 型曲线关系,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调节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会正向调节老龄化与TFP的曲线关系.高数字化转型水平下,二者曲线形态会更为陡峭、拐点右移、整体水平也更高.(3)异质性检验发现,人口老龄化对企业TFP的非线性影响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及认知型企业中更为明显.而数字化转型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这些企业抓住老龄化机遇,实现更大的生产率提升.研究结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协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人口老龄化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化转型非线性关系

    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刘红升赵雅欣
    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先采用OLS回归模型检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再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和替换模型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最后从两个层面、五个视角进一步讨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异质性.研究发现,家庭养老可以显著提升农村老人幸福感,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的提升作用由小到大依次增强;社会养老也可以显著提升农村老人幸福感,医疗保险的提升作用强于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强于社会养老;上述结果均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婚姻、居住安排、子女数量视角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对农村老人幸福感有异质性影响,且分别体现在精神慰藉和医疗保险上:精神慰藉对女性、低龄、在婚、独居、仅与配偶同住、有独生子女的农村老人的影响更大,医疗保险对男性、中高龄、非在婚、独居、仅与配偶同住、有独生子女的农村老人的影响更大.

    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农村老年人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