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伤残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伤残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会,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
中国伤残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会,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

刘长荣

月刊

1673-6567

zgscyxzz@126.com

0451-85552550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23号

中国伤残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ilit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物是以刊登伤残医学为主的多学科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以从事伤(病)残、临床、康复、推理等工作的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伤(病)残人为主要对象,以促进我国伤残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伤(病)残人的健康水平与生存质量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沈孝龙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OVC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2021年 5月—2024年 2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02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51例。对照组接受PVP治疗,研究组接受PPSF联合PVP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伤椎形态、椎体功能、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多,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研究组伤椎的压缩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健康调查简表评分高于对照组,Cobb角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 3。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SF联合PVP治疗OVCF可以有效改善伤椎形态,促进椎体功能恢复,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经皮椎体成形术

    渐进式康复训练联合腰椎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王洪波张艳高丰杨永胜...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渐进式康复训练联合腰椎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1年 12月—2023 年 1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 8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 4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腰椎功能、腰椎疼痛程度、腰椎关节活动度、炎症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腰椎后伸、腰椎前屈、腰椎右侧屈、腰椎左侧屈活动度及腰椎最大活动范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降钙素原、基质金属蛋白酶 3、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健康调查简表中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H患者采用渐进式康复训练联合腰椎牵引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腰椎活动度,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患处疼痛,提高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

    腰椎间盘突出症渐进式康复训练腰椎牵引腰椎功能腰椎疼痛腰椎关节活动度

    基于3D打印的可吸收抗生素载体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研究

    魏华李永华
    10-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 3D打印的可吸收抗生素载体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 2021年 3月—2024年 1月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 8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40例。试验组采用 3D打印技术定制含敏感抗生素的硫酸钙载体进行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的细菌清除率、治愈率、骨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 1、3、6个月,试验组细菌清除率均为 100。00%,均高于对照组的 85。00%、80。00%、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个月,试验组治愈率为 85。00%、90。00%,均高于对照组的 65。00%、7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个月,试验组骨愈合率为 80。00%,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 2。50%低于对照组的 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 3D打印的可吸收抗生素载体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提高细菌清除率和治愈率,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慢性骨髓炎3D打印可吸收抗生素载体治疗

    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林振元聂柳青郑创欣赵喜松...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讨论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FN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22年 5月—2024年 5月濠江新圣骨科医院收治的 90例FN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双平面双支撑螺钉固定(BDSF)组及试验组,各 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DSF组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BDSF治疗,试验组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三组手术指标、术后影像测量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及BDSF组的手术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导针调整次数、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BDSF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螺钉平行度、螺钉分散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DSF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6。67%、10。00%,均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有助于改善FNF患者的手术指标,提高螺钉平行度及螺钉分散度,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股骨颈骨折天玑骨科机器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双平面双支撑螺钉固定术

    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脱位患者的效果分析

    王旭蒋尧坚勇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脱位的效果及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2年 1月—2024年 1 月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 98例踝关节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常规组及微创组,各 49例。常规组行传统开放型手术,微创组行微创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踝与后足功能、临床疗效、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开始下地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个月,微创组的美国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高于常规组,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均大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88%,高于常规组的 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脱位的效果良好,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良好。

    踝关节脱位微创内固定技术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踝关节活动度

    基于共享决策下的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宋玉堂王平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基于共享决策下的强化平衡训练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1年 1月—2023年 9月青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80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共享决策下的强化平衡训练。两组均干预训练 3个月。比较两组症状严重程度、腰椎功能障碍程度及平衡功能。结果:干预后,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量表中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制情况、排尿功能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采用基于共享决策下的强化平衡训练进行干预,可有助于缓解患者腰部的疼痛程度,并促进腰椎功能及平衡功能提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共享决策强化平衡训练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平衡功能

    血清学相关指标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吴昀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血糖(FPG)、糖化白蛋白(GA)、尿微量白蛋白(MAU)与 2型糖尿病(T 2DM)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2年 1月—2024年 4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例T 2DM合并早期肾损伤患者资料,将其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 97例单纯T 2DM患者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 98例正常体检者资料,将其纳入健康组,对比三组的HbA 1c、FPG、GA、MAU水平;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HbA 1c、FPG、GA、MAU与T 2DM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的HbA 1c、FPG、GA、MAU水平分别为(9。71±1。56)%、(10。88±2。26)mmol/L、(25。77±2。41)%、(36。79±5。33)mg/g,均高于对照组的(7。26±1。19)%、(8。95±1。63)mmol/L、(16。88±1。68)%、(19。72±3。46)mg/g,及健康组的(4。89±0。32)%、(4。72±0。48)mmol/L、(13。69±1。05)%、(15。33±2。59)m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 1c、FPG、GA、MAU升高与T 2DM患者早期肾损伤成正相关(P<0。05)。结论:HbA 1c、FPG、GA、MAU升高与T 2DM患者早期肾损伤成正相关,各指标水平越高,患者肾损伤越严重。

    2型糖尿病肾损伤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糖化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汤波陈倩王大鹏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年 8月—2022年 1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收治的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PCI治疗。按不同治药剂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剂量(10 mg)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接受中等剂量(20 mg)瑞舒伐他汀治疗,两组均治疗 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脂代谢、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心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 90。00%高于与对照组的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MMP-9低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室收缩期末内径短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5。00%低于对照组的 8。33%,但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中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更佳,可有效减少患者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肌细胞重构,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可靠。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瑞舒伐他汀不同剂量脂代谢心室重构

    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邓学五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钙(ATV)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年 1月—2023年 3月东莞三局医院收治的 6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 30例。对照组采用ATV治疗,研究组采用血栓通联合ATV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 1个月后,研究组的改良Rankin量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个月后,研究组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个月后,研究组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个月后,研究组的耳明目眩、偏身瘫痪、口眼歪斜、舌强语塞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0。00%,与对照组的 1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采用血栓通联合ATV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调节血脂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减轻耳明目眩、偏身瘫痪等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急性脑梗死血栓通阿托伐他汀钙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血脂指标中医证候积分

    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在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陈亚杰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在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3年 5月—2024年 5月曹县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 9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 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比较两组血液检验指标、凝血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抢救成功情况。结果:复苏后 12 h,研究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 12 h,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长于复苏前,但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 12 h,研究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H值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4。17%,低于对照组的 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为 97。92%,高于对照组的 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更加有效,可改善其凝血功能及血液指标,进一步提高血气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创伤失血性休克常规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凝血功能并发症